假如明朝在越南采取类似满清入关剃发易服,不从者杀的策略,能否稳固统治当时的越南?

柚子 242

假如明朝在越南采取类似满清入关剃发易服,不从者杀的策略,能否稳固统治当时的越南?

一,假如明朝在越南采取类似满清入关剃发易服,不从者杀的策略,能否稳固统治当时的越南?

如题,假定题主所设的情况己然发生,彼时,明朝在越南的统治会不会因此而更加稳固呢?

我的答案是不会!

为什么?

首先,就这项政策本身来看,其性质,便是民族压迫。

剃发令的始作俑者是满族,满族笼共加起来不过几十上百万人,这几百万人要直接统治汉人,从性质上来说就是利已不利人,换算到问题中,剃发易服所起到的作用,绝对不是什么稳定人心,而是激化矛盾。

况且,明朝时儒家的地位空前强大,对越南实行这一政策,也不符礼法。

看看同一时空中清朝剃发令颁布之后发生的事情就能知道了。

剃发令颁行之后

1645年夏,江阴人民为反抗满族的剃发令,在江阴典吏的领导下,群起抵抗,事后仅存53人,因历时八十一日,所以被称为江阴八十一日

同年,清军攻破嘉定城,对反清并拒绝剃发的嘉定人民大肆屠杀,先后三次,史称嘉定三屠

顺治七年,清军攻破广州城,军民死伤七十余万。

昆山大屠杀、朔州大屠杀、南昌大屠杀、常熟大屠杀。

沿塘树木,人头悬累累,皆全发乡民也。

这只是记载于正史之上的几次大规模的反抗事件罢了,至于零星的反抗,有多少,不用细说,但毫无疑问的是,此举起到的作用肯定不是正面的。

我想,幸得明末的城市化不太完善,人口占比最大的还是广袤的农村地区人口,不然,满族一统江山后,汉人还能剩下多少?

有人肯定还会问,矛盾激化之后,清为什么还能入主中原,清既如此,明能不能复制?

我认为,清的成功,得益于以下几个条件

其一为大势所趋;其二为满族的军事优势,你让手无寸铁的百姓对抗身经百战的职业军队,结果肯定是显而易见的;其三,无人领导,当时的南明政府,内部正在争权夺利,哪有什么精力去救人救己,没有一杆旗,反对的力量就被分而治之了。

明可就不一定了。

国际关系专家金灿荣说过一句话,社会科学的预测性是很差的,所以,我们在预测完越南被占领之后,就要去理性地讨论一下明朝是不是真的做不到征服越南。

自秦以来,岭南以西北的这块地区就很让中原王朝头疼,地理上,广袤的群山,恶劣的气候,都阻挡了中原政权的影响力进一步辐射于此。

所以,明之前的历代王朝,对于西北地区的影响力近乎于零,而对西北边疆的统治只能采取一种折中的办法,这个办法就叫羁縻政策,什么叫羁,什么叫縻,无非就是左手大棒,右手萝卜罢了,羁就是笼络,马笼头,拿什么笼络,一个军事手段一个政治影响,縻是牛僵绳,怎么牵着“牛”跟你走,还是得有利益,于是就有了朝贡、封贡。

到了明,它所谓的土司政策,其实与羁縻政策差不多,只不过是相同的内容改换了一个名字罢了。

对疆域内的国土,明朝政府的统治尚且艰难,对域外的越南,就明朝的情况来说,征服也不现实。

这其中有几个核心要素。

先上图

看历史地图就可以发现一个重大问题

对比这三个朝代全盛时期的疆域,明并不及元清。

为什么?

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领导人没有开疆拓土的意愿。

明朝的民族观

  1. 内中国而外夷狄
  2. 定天下于一统,大一统理论,具体表现就是将云南第一次纳入中华版图,封疆置吏,设置政府,设置军队。
  3. 华夷一家,尽管华夷之间有明确的界线,也就是一道无形的墙,但古人认为,中国是世界的中心,是天下的代表,皇帝是华夏的皇帝也是世界民族大家庭的家长,双方不必有直接的依附关系,但皇帝有教化四方蛮夷的责任。

明朝的对外政策就是根据这几项观点制订而成的。

明朝的对外政策

克诘戒兵:明朝的对外政策,一般是比较克制的,军队的作用更偏向于震慑敌人而不是发动战争,在明太祖朱元璋看来,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偌犯我,我必犯之,所以,终明一朝,领土都没有大举扩张过,著名的万历三大征也只是被动出击。

怀之以恩:朱元璋马上打天下,但出于华夷一家的考量,对所谓的蛮夷还是比较友好的,比如,尽管日本弄了些倭寇,跑来祸乱明朝的海疆,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明朝也不恼,好像在跟日本说:“兄弟,我是个文明人啊。”一样的讽刺,示完好之后,明朝以德报怨,将日本列入十五个不征之国之一,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越南(安南国、占城国)也在这一名单内,所以,题主所问的问题,其实是不可能发生的。

以夷治夷,对女真基本上就是这一路数,任你窝里斗,同英国一样,在欧洲大陆玩均势政策,可惜的是,最后玩脱了,这一点其实说明一个问题,明朝的人治程度绝对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反之,就是法治与制度的倒退,这一点其实与王安石变法中的均输法差不多,不靠制度靠人,一个靠财政人才,一个靠外交人才,但在我们的体制里,并没有培养这两种人才的相关机制,所以,最后玩脱也就不奇怪了

因俗而治:这一条的内容与羁縻政策差不多,这里暂且不表。

综上所述,限于民族观和民族政策的制约,明朝不可能对越南作出事实上的军事占领,就算明朝占领了这里,也不会用剃发易服这种政策动乱当局。

最好的办法,把越南当地人迁徙到中国北部,打散并与汉人杂居,最多50年就可以完成同化。就像唐朝时期内迁高句丽移民一样。

同时,迁徙内地无地贫民去越南开荒占地,同时配套文武官员和学政、农官,最多也就20年时间即可牢牢控制住越南。就像满清时代汉人闯关东一样。

不是假如,明朝还真的在安南搞过剃发易服

从岭南到安南,全部要改服饰和发型都要改,不管这种改变适不适合岭南

比如岭南的断发习俗、妇女为了方便劳作而制作的短裙,都是明朝流官重点关注对象。

但是明朝没有拉一批打一批,而且明朝强行推广的服饰和发型也有严重的水土不服,所以爆发了大规模的反抗,再加上其他怨气积累。最终成为安南人起兵反抗明王朝的力量之一

【其实明朝在安南的统治手段并不得当地人心。在能找到的中外史料里,杀戮震慑、奴役、等,都不是罕见手段。

都说游牧民族残忍,高过车轮的敌方相关人员都杀掉。而汉人其实也没那么好心,都是男女老少一个不留。只是汉人是最后的胜利者而已。】

大家好,我是文史踪迹


对于“假如明朝也在越南搞类似清朝“剃发易服”的政策,是否能稳定统治越南?”这个问题,我来说说我个人的观点。


其实,明朝在越南还真就是这么干的,当然不是剃发易服,而是逼着越人“蓄发”。

永乐十二年 (1414年) 农历九月,明朝政府规定,越人男女不许按照旧民俗剪发而必须蓄发,妇女必须穿短衣长裙,以与中国衣冠制度相同。并下令设立文庙、风云、山川等神坛壝,依时进行拜祭。

同时明朝政府在交址开设学校,访求有在儒学、医术、僧道方面有才能的,都委以官职,并使之教授有关才艺,而越南本地的一些文化书籍呢?有一部分被当做战利品运到中国去了,还有大批历史文化书籍被有意销毁,明廷力求消灭这里的文化痕迹 。这就是典型的同化政策嘛。

明朝的想法和题主的想法一样:彻底同化此处,以求稳定统治。但是明朝失败了,失败的原因显然不是因为这个,而是明朝官吏在安南倒行逆施,横征暴敛,使得天怒人怨,逼得老百姓起来造反,当时明朝治理安南也有少量的好官,比如黄福,连黎利都说:如果明朝派来的官员都和黄福您一样,那我怎么可能造反呢?

但问题是大部分明朝派到越南的官吏素质都极差,同时在军事和政治上,明朝朝令夕改,举止失当也是其失败的原因之一。

其实,明朝用类似的同化政策却彻底抓牢了另一块地区,这就是云南,云南的南诏——大理文化被明朝连根拔起,销毁大半(大理王朝的一些文化典籍基本被明朝消灭干净,民间文化也彻底被汉化),同时明朝还强制移民此处,终于彻底消化了元朝还没有稳定控制的云南(元朝虽然灭了大理国并设置了云南行省,但是原大理国王段氏被任为世袭大理总管,当地的控制仍然不牢固),使得其成为中原王朝稳定的一部分。

实际上,以明朝的体量,控制越南本不应该成为问题,但是因为举止失当,引发当地人不断反抗,终于明廷因统治成本过高而放弃了这里,使得中原王朝失去了统治中南半岛的最后一次机会,令人嗟叹。

明朝在越南采取类似满清入关剃发易服,不从者杀的策略,能否稳固统治当时的越南?

首先回答:“不能”。满清在中国实行剃发易服,最终的结局不也被灰溜溜的赶下台了吗。再凶残的制度,也不能保证一个政权的长期延续。

越南地理位置远离中原,地瘠民贫,民风彪悍。假如实行类似满清入关剃发易服,就要派驻相当大的人力物力来管理和施行,并且要随时预防因此政策而招致的反叛,这就需要更多的财力支撑,在当时大明是难以做到的;即使这样做了成效殊难预料,征服越南对明朝的益处并不是显而易见的,费尽心力做出得不偿失的事情,当时的大明王朝决策者权衡利弊之后是不会这样做的。

假如明朝在越南采取类似满清入关剃发易服,不从者杀的策略,而且不计成本,不计后果,大明只能是相对的统治越南时间长一些,地缘关系、民族文化的差异、管理成本等各种因素,致使矛盾不断积累,最终可能因某件看似偶然的事情终结大明的统治。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优手游提供的假如明朝在越南采取类似满清入关剃发易服,不从者杀的策略,能否稳固统治当时的越南?详细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折扣手游手游

折扣手游手游

最低折扣游戏盒子

下载游戏折扣

扫描二维码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