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苏德战争初期,德军装备要先进很多,最后为何输了?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因为对于苏德战争这种规模的战争,单纯武器先进是没什么用的。
除非你的武器具有巨大的代差,不然只是单纯的性能占优势,很容易被数量的巨大劣势彻底抵消。
谁都知道,德军的黑豹中型坦克很强,苏联的T34中型坦克不是对手。
那么,德军黑豹生产了多少呢?
只有6042辆。
那么,T34生产了多少辆呢?
二战结束时,T-34/76和T-34/85坦克的总产量就超过了4万辆。
另外,大家要知道一件事,德国并不是只和苏联作战,它还要在西线对付英美。
于是,德军的坦克是要一分为二的,真正能够用来对付苏军的黑豹有4000辆就不错了。
那么,试问黑豹坦克性能绝对强于T34。
但是,黑豹能1辆对付10辆T34吗?
它不是叶问,不能一个打10个,绝对不能。
所以,再强的黑豹,一样会被T34集群冲垮。
况且,你说苏德战争初期德军武器比较先进,这种说法是不对的。
我们一个个来看。
首先,德国陆军的坦克和火炮,并没有明显强于苏军。
在当时,德军装甲部队主力坦克仍然是3型和4型,性能都很一般,同苏军老式坦克差不多。
相比起来,苏军已经开始大量装备的T34(现役1225辆,比4型坦克数量还多),可以随意吊打3型和4型。
另外,当时德军还没有重型坦克一说,而苏军也开始大量装备KV-1中型坦克(有500多辆现役),最终生产了5000多辆。
再说火炮方面,苏军也丝毫不差,甚至某些口径还有优势。
著名的德军150毫米SFH 18榴弹炮,是德国步兵师重要支援重炮。
而SFH 18榴弹炮使用传统榴弹,射程仅有13公里。
而苏军的ML-20 152毫米榴弹炮,射程为17公里,世纪炮击可以达到19公里的射程。
就轻武器方面,德军轻武器并不明显强于苏军。
双方在步枪、冲锋枪、机枪方面大体旗鼓相当,迫击炮也没什么区别。
苏德战争爆发时,双方空军战机有些差距。
德军的BF109、Fw190战斗机明显强于苏军比较老旧的伊15和伊16。
但是,双方也不是完全不能交战,更况且在1942年苏联已经开始大量装备性能优秀的雅克9和拉5战斗机,生产数量还极大。
双方差距,迅速就拉平了。
所以说来说去,德军武器在苏德战争初期,并没有明显强于苏军。
德军之所以获胜,主要是依靠战略和战术的优势,以及官兵训练较好以及军官的能力较强。
另外,就要感谢斯大林在大清洗中,帮助德军杀光了自己优秀的指挥官:苏联全国5个元帅有3个被直接杀掉,还有一位被折磨致死;57名军长中的50名被杀,397名旅长有220名被清掉,456名团长被杀401名。
二,苏德战争前期德军损失
谢邀请问答
苏德战争是钢铁与钢铁的大碰撞,说白了主要是打的坦克战。
双方的海军都没有参战,而空战的规模虽然也比较大,但应该是起辅助作用,真正决定两国最后结局的是坦克,而真正决定双方战场最后命运的也是坦克,坦克成为了双方决战的主角。
当斯大林问朱可夫能否保住莫斯科时,朱可夫的回答是至少需要两个集团军和二百辆坦克。
而德军赖以横扫欧洲战场的武器也是坦克,坦克成为了纳粹德国的象征。
所以你如果一定要说苏德战争装备,一定要把坦克放在首位。
如果说在战争初期,德国的装备要比苏联军队先进很多的话,这其实是一个错觉,也是一个误解。
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国在数量上直到战争结束都没有占过优势,即使占优势那也是在一场战役中的相对优势,占全面优势的是苏联。
不但数量上德国不占优势,而且在战争初期在质量上德国也不占优势。
至于在开战初期德军打的苏联一败涂地兵败如山倒,这要得力于德国军人那出色的指挥能力和出色的单兵作战能力、以及日耳曼军人那整体的军事素养。
德国的4型坦克相对于苏联的t34型在性能和质量上是处于劣势的,真正改变这一质量劣势的是在库尔斯克大会战之前,德国的“虎”式、“豹”式和“费迪南”自行火炮装备以后,德国人才在质量上取得了优势。
要不是有这些优良的装备撑腰,德国人面对之前莫斯科会战和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失利,它大概不会贸然的发动库尔斯克这场战役行动。
整个的苏德战争,德国人直到在库尔斯克大会战之后才完全丧失了苏德战场上的主导权。
它西面有强大的英美盟国军队,昼夜不停的战略大轰炸,一方面德国的武器生产能力严重那个下滑,另一方面又要同时面对世界上三个最强大的工业国家的作战,这种情况之下换做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赢得战争的可能。
即便是在库尔斯克大会战德军严重失利之后,如果此时西线战场骤然停战、英美盟国断绝了对苏联的物资支援,我相信赢得战争的仍是德国。
三,苏德战争德军序列
确实德军在二战初期无论在作战经验还是武器装备上都是数一数二的,但这只能决定战斗的胜利,而不能决定战争的胜利。只有战役的胜利扩张成战略上的胜利才能改变战局。但是德军缺乏那起决定性作用的“最后一个营”。
德军在二战的“闪击战”战术之所以能在西欧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是因为西欧的战争规模都不大,即使是法国战役也不能同后来的苏德战争相比。英法联军仅仅在比利时损失了70万军队后,便再也无法挡住德军的进攻了,因为法国的战略纵深太浅了,来不及在组建足够的部队就整个沦陷了。所以这种规模不大的战争就使得一场战役的胜利就可以取得战略上的胜利。
苏德战争就不同,苏联的战略纵深太大了,军队质量虽然远远不及德军,但是数量太庞大了,所以抵消了德军的质量优势,双方其实是势均力敌,胜利将取决于战略上的正确部署。初期德军的胜利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苏军主力的靠西布置使得在德军一开始的突袭下便合围了大量的苏军,尽管大部分得以跳出包围圈,但是武器装备的损失还是让苏军的防线发生了崩溃,德军的快速挺进让苏军在后方建立新防线的企图一再破灭。
决定性的战略失误出现在战略目标的举棋不定上,1941年没能集中兵力于一个方向上,而是在中路和南路来回切换,最终都失败了;1942年再次犯了这样的错误,南翼的兵力再次被一分为二向两个目标同时进发,战线的过度延伸让德军遭遇惨败;1943年以后德国便已经和胜利无缘了,盟军已经登陆意大利,西线战场的开辟也进入日程,就算德国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取胜,也最多争取一个体面的和局,但是希望也非常渺茫。
随着战争的持续,德国的对手也在战争中学会了作战,德军有经验的老兵也伤亡殆尽,德军在素质上的优势越来越弱,战争将取决于谁的人力、物力资源庞大,显然德国在资源方面是短板,失败也就不可避免了。
四,苏德战场德军损失
德军太狂妄自大,太过冒进,后勤保障不及时,还有天气原因等。
五,苏德战争苏联武器
谢谢邀请!
二战中的苏德战争,一开始希特勒采取突然袭击的闪击战,把无准备的苏军打得措手不及,损失惨重。苏军只能边撒退边重新调整部署,作纵深战略防御。
德军长驱直入,进入苏联腹地,形势对苏军來说十分不利。但是,正如中国古代战略家们所言,一而盛,二而衰,三而竭。德军攻到莫斯科城下,由于战线拉得太长,时逢冬季,严寒的天气大大影响和削弱了德军的战斗力,加上后勤跟不上,德军冻死冻伤饿死无数,大量减员,已成强弩之末。老鼠钻进坦克、装甲车内做窝,咬断了电源线,枪炮被冻无法使用。"战争规律是发展的"①。在这种情况下,纵使德军武器装备再先进,也无法发挥优势,只能是被动挨打。
苏军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全民积极参战,工人加班加点,不分昼夜的生产武器装备,有力的支援了前线所需的战争物资。
苏军虽然也处于同样的恶劣天气,但他们是本地人,能适应。他们在枪管、炮管中涂上黄油,照样使用自如,毫不影响战斗。这样一来,敌我双方的情况发生了决定性的变化,德军由原来的优势转变为劣势,苏军则由原来的劣势转变为优势,德军最后的结局注定只有失败的命运,胜利的天秤滑向了苏军一方。
"武器是战争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而不是物"。②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更多的须看二战史。
文《原创》引用除外。
注①见《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优手游提供的苏德战争初期,德军装备要先进很多,最后为何输了?(苏德战争初期双方装备对比)详细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