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结束后是赢的一方打扫战场吗,双方战死的人是怎么处理的?(战争结束后谁负责打扫战场)

柚子 154

战争结束后是赢的一方打扫战场吗,双方战死的人是怎么处理的?

一,战争结束后是赢的一方打扫战场吗,双方战死的人是怎么处理的?

战争结束后,到底是谁掩埋战死的士兵?有人打扫战场吗?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清理战场往往发生在战争结束几天、甚至一个月以后。

古往今来,发生的大小战争不计其数,清理战场的情况也不能一概而论。

古代战争

古代战争分为两种情况,如果是精心筹备、旷日持久的战争,双方都会派出一部分士兵,在适当的时机进行后期的战场清理,而且交战双方有不成文规定:不可进攻清理战场的士兵。

这个不难理解,就像“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清扫兵不带武器,自然没道理攻击他们。

如果是短期的遭遇战或者战争已全面结束,失败的一方要么被全部杀掉,要么就是残兵大逃亡,这时敌方“善后”基本不可能,就只能由胜利的一方来打扫战场。在古代的军队里,也有专门负责此项工作的士兵。

士兵们在打扫战场的时候,一方面要留意还有没有活着的人,如果有立刻转移营救;另一方面要观察敌方是否还有活口,如果有就地处决。此外,如果碰巧遇到装束不一般的人,比如敌方将领,可以上报领赏。

打仗需要后勤补给,在战后由于敌方慌乱溃逃,往往胜利方能发现许多粮草兵器物资,这些当然统统都要充公,不能据为私有。

当代战争

到了当代,我军专门设有清理战场的战场后事组织和规章制度,组织内部分工明确,有排雷排险的,有辨别、登记牺牲战士的,有清点武器数量的,有现场取证保存战争信息的,有时还会有敌方人员和国际组织委派的专员参与。

如果时间比较充裕,通过会为死难的兄弟们好生安葬,还要立个墓碑,重要人物隆重下葬,墓碑也要书写丰功伟绩。当然如果军队败退或者时间紧迫,也就顾不上太多了。

当代战争中多用导弹、炮击,尸体的完整性不可保证,很多最后成了残肢,甚至是无法辨认的“炮灰”,即便有专人清理,也无法留存全尸。如果是遇难者较少的小规模战争,尸体会被运回国家按各人习俗、信仰妥善安葬,而敌军的伤员会被送往医院救治。

至于物资,在情况急迫的战后,其实顾及不了太多。抗美援朝期间某场小规模进攻之后,敌方在公路沿线丢弃了大量军用物资,包括口粮、军鞋、被服等,我军还要追击,时间紧任务重,只能粗略翻看,找到需要的留下自用,其余的只能放在原地。

尸体的处理

无论古今中外,清理战场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处理尸体。死人不同于兵器枪支,时间一长尸体就腐烂了,不仅污染环境,而且容易传播大规模瘟疫,造成更多人员的伤亡,因此,处理尸体是停火后第一要务。

常见的处理方式有如下四种:

就地掩埋。就像我们所想的,找个合适位置挖一个坑,把死去的人放进去,用土填埋。这很符合中国人入土为安的传统思想。除了己方专门人员,也有安排俘虏处理尸体的情况。

火葬处理。普遍存在于古代,是对敌人的一种侮辱。今天国家出于节约耕地、减少林木资源浪费等考虑,要求死者统一火化,然而这种方法在春秋时期就已经诞生了。战争中火葬相较于土葬,不需要消耗太多力气,也比较环保。

暴尸郊外。古时战势急迫,或者打得过于惨烈、疲惫,这种情况下,将尸体弃之于荒野也是常有的事。一般不用多久,尸体就会被野兽飞鸟分食,或者直接原地腐烂,回归自然。这在古书中有记载,曹操《蒿里行》有云: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说的就是交战后战场无人打扫,一派荒凉凄清的景象。杜甫的《兵车行》也有相关描述。

尸藏京观。京观也叫“骷髅台”,名字贴合用途,是诞生于春秋时期处理战场遗尸的一种方法。把敌军尸体收集在一起,上盖厚土筑成土丘,史称“筑京观”。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秦国上将军白起就曾坑杀敌军40万。这种处理尸体的方法一直延续到明朝,清兵入关后废止。

战争是异常残酷的,古时交战肉身相搏、短兵相接,战后又只能草草丧葬,最终落得个“无贵无贱,同为枯骨”的下场,可谓悲壮。

但不管怎么说,中国人传统观念中“死者为大”。在战后尽最大可能让昔日战友保留全尸,让亲人与他作最后的道别,入土或火化都不失为文明而富有人道主义精神的处理方式,也是对死者最大的尊重。

二,当战争结束的时候一个士兵该说些什么

只要有战争就会有伤亡,将士到了战场上,只有两种结果,其一就是活下来了,其二就是死在了战场上,即便是春秋之前的贵族式的、有一大套战争礼义的战争,那伤亡也是不可避免的,既然流血伤亡不能避免,那战争结束之后,战场该如何处理呢?战场上的死人又该怎么处理呢?

一般来说,古代战场上是战胜一方在打扫战场,这是很好理解的,因为上了战场之后,战败一方要么溃逃要么有序退兵,甚至全军覆没,无论是哪一种,都基本不可能留下人打扫战场或者战后派人去打扫战场,因此,负责打扫战场的就是战胜的一方。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战争形式的成熟,逐渐出现了专门打扫战场的部队,到了近代,也有老百姓被逼或者自发的组成队伍去打扫战场。在具体的清理过程中,又有好几种方式:

第一种就是著名的京观。京观这个词看起来似乎是某一个景观,但它实际的意义却是相当残忍的。正如张岱在《夜航船》中记载的那样:“京,谓高丘也;观,阙型也。古人杀贼,战捷陈尸,必筑京观,以为藏尸之地。古之战场所在有之。”

这句话不必解释,相信很多人也能看明白是怎么回事,具体的做法就是聚集战败方的尸体,堆成一个小山,然后封土,这就筑成了所谓的京观。而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战胜方用来炫耀战功,威慑敌方。古代那种大型的战场上,京观时常会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的晋楚邲之战,楚庄王带领楚军大胜晋国,这次战争对楚国意义非凡,这是晋楚争霸中楚国第一次取得对晋国的巨大胜利,也因此,战后,卿大夫潘党建议楚庄王筑京观,夸耀战功以示子孙,但是被楚庄王以“止戈为武”的理由给拒绝了。

从这一点来说,楚庄王已经从当初“问鼎中原”的野蛮中彻底挣脱了出来,开始学习中原人的方式来争霸,以礼仪服众国,所以才制止了这次京观的建造。楚庄王没有建景观,但西秦霸王薛举却建了京观。

薛举是隋末的割据势力之一,他曾与李世民之间有一次著名的浅水原之战,该战中李世民突然在军中大病一场,只能卧床养病,而将军中的一切事务交给了殷开山和刘文静,并叮嘱两人不可轻易开战,坚壁不出以等待时机。

但两人在薛举的刺激下急于出战,结果大败,死伤过半,八个将领都吃了败仗,李世民的这次出兵实在是吃了大亏,不得不撤兵回京,而薛举则“收唐兵死者为京观。”

而这薛举筑京观之前,隋军死者也曾被筑为京观,隋炀帝杨广征讨高句丽将士伤亡也很大,高句丽就将隋军死者筑为京观。到了贞观五年,李世民派广州都督府司马长孙师出使高句丽,“毁高丽所立京观。”

将战败方的尸体筑成京观确实很是残忍,连死人都不放过,这是对将士的极为不尊重,一般的将帅都不忍心这样做,毕竟很多时候将士是没有错的,他们只是奉命上战场,挑起战争的却不是他们,因此战胜方并不愿意将敌方尸体筑成京观,所谓兔死狐悲就是这样。

贞观时期,李世民对京观就很是不喜欢京观这种东西,他下令“诸州有京观处,无问新旧,宜悉刬削,加土为坟,掩蔽枯朽,勿令暴露。”那不筑京观还能怎么处置呢?其它的处理方式还是有好几种的。

第二种就是火烧,这是最简单的一个打扫战场的方式。尤其是死亡人数少的时候,将死了的将士们堆积起来然后放一把火烧毁,这种处置方式倒也无可厚非,毕竟人都死了,还讲究什么呢?

第三种就是就地掩埋,这种处置方式还是比较厚道的。这也算是对将士的一个尊重,挖一个大坑,将死了的将士们埋进去,填土封起来,不讲究的就这样完事,讲究的再立一个石碑,上面标注上大体的战争信息,这也算是让战死的将士们入土为安了。

第四种就是放任不管。战败方自己都跑了,战胜方也懒得搭理他们那边死了的将士,很多就只是将己方的尸体收拾一番,然后就不管敌方的尸体了。

这种方式通常也是伤亡并不多的时候才有的,而那些依旧躺在地上的尸体要么被动物吃了,要么就在那里腐烂只剩下一把骨头,在要么就是被一些过路的人看不下去,挖个坑给埋了。

第五种就是有专门的部队进行清理战场。等战争一结束,会有专门的人到战场上去清理尸体,说不定还能发现活的士兵,己方的就弄回来治伤,敌方的则就地弄死他们,然后就尸体进行必要的清理,要么掩埋、要么火烧。

有些在战场上英勇就义的将士,还可能被好好安葬,然后立个石碑,将他们的英雄事迹说一说,也算是对得起他们在战场上的表现了,不管是对己方还是对敌方,都可能会有这样的待遇。

到了近代,有很多民兵负责清理战场,很大一部分就是百姓自发去清理战场,将战死的将士们聚集到一块,然后掩埋,也算是给他们一个交代了。

实际上无论是哪一种清理战场的方式,都不免粗糙,既没有棺材,也没有亲人为之哭丧。毕竟是战场上的死人,既然死了,就很难得到应有的尊重,能入土为安就已经很不错了,想要死后回到家乡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除非是立了大功的将士或者具有很大作用的将士,可能死后会被运回家乡进行安葬,毕竟将死人运回家乡也是一项大工程,不可能人人都享有这样的待遇,而受这样待遇的人是极少的,大部分就是死在了战场后,尸体被就地处理,这是将士的无奈,也是战争的无奈。

从流血牺牲这一点上来说,战争从来都没有所谓的正义的战争,但凡战争,总会有死亡,总会有百姓流离失所,总会有人没了父亲、丈夫和儿子。

而这些将士战死之后,他们的亲人很可能并不知道他们死在什么地方,更见不到他们的遗体,最多只能建个衣冠冢纪念一下,这种悲哀在古代的任何年代都是比比皆是的,这也是百姓们都不希望有战争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战争结束后几年可以宣告死亡

我军有人民的支持,做得很好。听爷爷讲,苏中七战七捷,其中宣堡一战离我家不远,民工负责后勤,送弹药粮草,运送伤员,阵亡将士集中掩埋,老家的烈士陵园掩埋了5~6百将士,最高级别是营长和教导员,他们二人用薄皮棺木厚葬,位置在上首,领头位置,战士5~6人一个坑,占地面积不大。掩埋不了的都有民工运送至十几公里远的另一处地方,我们从小清明节都有学校组织去祭扫先烈,前几年国家又重新进行了修建。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四,战争结束后,战争状态

战争不是电视剧演的一样,拿把枪突突突,然后敌人就倒下一片,然后就完事儿,

真实的战争,从来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个胶着的过程,一个你来我往的过程,

中间,可能会有很多场战役,每场战役可能会有大大小小很多场战斗,极其复杂。

就个体而言,有一句话说的还是很好,时代的一粒尘,落在每个人头上都是一座山,

将帅固然清楚战争大的趋势,但是,对于交战双方士兵,其实都很难预知胜负,

所以,在胶着状态下,其实,双方都有默契,每次战斗过后,都会派人收拾一下,

毕竟,谁都不知道,下一个倒下的是不是自己,因此,打扫战场,很少有人开黑枪,

甚至,很多时候,这种状态下,还会出现比较默契的,伤人不多的“炮火覆盖”“火力侦查”

但是,真正到了大反攻或者大总攻,双方兵团都已经到位,决胜的时刻到来,

双方炮火推进,一方兵败如山倒,那么,失败方丢盔弃甲逃命,谁还顾得上打扫战场?

胜利一方,甚至也都不会仔细打扫战场,毕竟大部队都会推进攻城略地追剿残敌去了,

大概把能用的武器收拾一下,然后就留下一些后勤或者运输人员,慢慢收拾阵亡者,

从古到今,对于战死沙场的人,一般的处理方法都是两种:直接火烧或者就地掩埋,

只不过,你是自己人,那么,不会被扒光衣服,会好好整理,缅怀一下再掩埋,

如果是敌人,那么就没有那么客气,可能会被直接扒光,然后扔一个坑里埋了完事儿,

或者堆在一起,混合一些柴火或者可燃物,一把火烧的只剩下灰,然后埋了完事儿。

如果是古代,为了军功,还会割下敌人的头颅或者鼻子耳朵啥的,作为一个信物吧。

进入现代,物质文明进步了不少,敌人那身衣服估计也没人看得起,会把能用的都作为战利品,收集起来,尸体直接烧掉完事儿,至于自己人,那就是人烧成骨灰,然后其他的都整理成遗物,最后,骨灰以及遗物一起,交给家人或者葬入烈士墓园。

五,战争结束时是多少年

一将成名万骨枯,这是自古以来战争的残酷现实。但我们今天不想说战争,只聊一聊战场这个特别的区域:战争之后,战场是谁来清理的?双方牺牲的战士遗体又是如何处理的?这真不是一个小问题,因为古代、今天,两个不同的时代,它的处置方法各不相同。

古时候的战场,清理方法根据当时的战况来决定

我们先看古代,毕竟,古时候的战争比较多见,而且,古代战争的杀伤性还是蛮大的,所谓“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还”不是白说的,走上战场,不到胜利的那一天是不会回来的,而胜利则是成千上万人的生命堆砌。

不过,古代对于清理战场这种事并没很大争议:战败的要么投降了,要么败兵而逃。如此一来,战场就成了胜利者的地盘,打扫它自然就是胜利者的行为。另外,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投降之后谈判共存,这时的战场自然是共同来清理的。

那他们怎么清理呢?说起来也不费事,古人比较讲君子之规,即清理战场时不管胜利的还是失败的,他们是互不相犯的,共同去清理自己一方的受伤、死亡官兵。其实,那个时候受伤的很多,这源于青铜兵器的刺杀不那么容易一击即死。当然,受伤的伤员就是直接被自己一方的人员救起,送医。

而对于死去的战士遗体,他们则有更直接的方法:就地掩埋。这是一种很普遍的行为,因为大量的死者如果遇到天气炎热的时候,就会很快腐烂,不仅气味难闻,而且还会引发瘟疫。所以大量遗体一起埋掉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操作方法。其中重要的一个问题不能被遗忘,那就是清理人数。

当然,除了就地掩埋之外,还有其他的处理方法,比如天葬。何为天葬?就是扔在战场上,队伍撤走,遗体无人处理。通常来说,胜利者清理战场的时候,只会尽力将自己一方的战士遗体埋起来,或者是处理掉,而对方死者就随便他去。古籍中“地骨在野,千里无鸡啼”的说法就是这种情况。

另外,还有火葬的处理方式。这火葬就比较好理解:直接用火烧掉。《墨子》记载:“秦朝西朝,有夷渠之国,其亲属必死,采柴烧之,熏之,谓登雅”。所以,这些人不管是战场上还是日常,都会选择将自己一方的死者烧掉。而当年努尔哈赤攻打宁远时,也是选择了将战死者的尸体烧掉处理。

除了上面说的,还有比较残忍的做法,比如将死尸堆在一起,炫耀自己一方的战绩,此方法称为“竹井关”,也就是堆成“关”字形的意思。而若遇对战连年且粮草不济的时候,还有可能食尸之说法。总之,战场的遗体清理没有太多规则,全看古人的需求来处置。

现代战场,战争之后的清理工作似乎都是战胜者的

那么到了现代呢?以我们最近的战争来看,大概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越南、朝鲜、海湾、叙利亚、阿富汗等几次战争了。而且,人们对这些战争更多的关注是当地百姓的生存及安置,而对于战场,依旧是个非常陌生的现场。

事实上,当文明得到一定的发展之后,带自己一方士兵的遗体回国就是成了约定俗成的事情。而遇到困难,或者在种种原因无法送回国的情况之下,辟出一块土地进行遗体掩埋,就成了最基本的处理方式。比如我国当年在朝鲜战场上,就有很多战士的尸骨被葬在了当地。

不过,现代战场又与过去有所不同,毕竟如今的科技发达了,所使用的武器也千变万化,远非昔日青铜铁块之类的刀枪。这样一来,战争虽然结束了,但留下来的有害武器,或者是有毒化学物质就需要特别用心地处理。不然,那后果是可想而知的,当地百姓恐怕再没有宁静的生活。

所以,我们可以看一看美国这样有新时代战争经验的国家是如何处理战场的。他们当年进行南北战争的时候,就是谁胜利了,谁便将战场的遗体进行土葬。但不可能埋很深,而是像挖战壕一样,浅浅的一条沟,能放几具遗体就放几具,如此敷衍了事。

但这样做的弊端就是如果以后这里又发生战争,那很可能因为炮弹等轰炸而导致遗骸外露。而且,哪怕是日后在这里进行工事构筑等,也会将遗骸挖出来。

美国后来便专门在多佛空军基地修了一处大型军事太平间,那些去海外作战牺牲的遗体会被送到这里,然后进行DNA鉴定,最终将他们送回到亲人身边,或者是国内专门的葬地。

阿富汗战争之后,奥巴马曾经到过多佛空军基地,亲自将那些战死海外的士兵遗体迎接回国。这虽然有点作秀,但可以看出来,新时代的士兵在为国家牺牲之后,是会受到荣耀与敬仰的。而且,今时不同当日,战死者被称为烈士的同时,也会成为国家的英雄,他们是会被战友带回“家”的。

至于战场的清理,那就还是保持了胜利者清理战场的惯例。事实上,这也是迫不得已的做法,毕竟战败者已经失去活动的自由,他们没有精力也没有权力再活跃于战场上了。所以,由战胜者对战场进行清理,包括遗体清理、扫雷、有害物质清除等。

说起来,战争是人类发展不可回避的现实,但是,当文明程度不断提升之后,它的后续就变得更加人性化了。保持人道,尊重逝者,这才是一个现代文明国家和人类的最基本素养。像某些国家那样拿战场的逝者遗体进行作秀,或者侮辱的事,绝对是被世人唾弃的行为。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优手游提供的战争结束后是赢的一方打扫战场吗,双方战死的人是怎么处理的?(战争结束后谁负责打扫战场)详细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折扣手游手游

折扣手游手游

最低折扣游戏盒子

下载游戏折扣

扫描二维码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