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队战场冲锋时,后面的人打枪不会误伤前面冲锋的人吗?(冲锋的时候后面的机枪打不到人吗)

柚子 250

部队战场冲锋时,后面的人打枪不会误伤前面冲锋的人吗?

一,部队战场冲锋时,后面的人打枪不会误伤前面冲锋的人吗?

我们村原来有个民国时国军的机枪手,后来回乡务农,老年赋闲时小孩子们常常会好奇地围着他问东问西,拿80、90年代战争片里的情节问他,中间就有担心后面打枪时误伤前面人的问题。

他总是笑笑不说话,最多说一句“你们看着乐呵一下就好了反正又不是真打仗”,那个年纪的我们都把影视剧里的场景当成真的了,于是就不服气般“挑衅”地说他作为机枪手是不是打死过战友,他一听就严肃起来,讲起了真实的战场是个什么样子。

老人在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当兵,主官是冯玉祥将军,具体番号忘记了,他当时是机枪连的机枪主射手,军阀混战内战打过,抗战也打过几次,最后在陕西一地负伤后醒来部队已经撤离了,被当地好心村民救起养了些时日,能走路了就回了老家,从此在农村务农一生。

据老人讲,当时的机枪连是一个团才有一个,机枪原来是进口马克沁,后来为国产二四式马克沁水冷,一分钟打6、700发子弹,一挺枪百十斤,紧急时整枪2、3个小伙子抬着才能跑起来,平时拆开时一人扛枪身,两人抬枪架,还有一人扛弹药箱,当时我们都不信一个机枪有那么重。

进攻作战时,因二四式射程可以达到2000米,所以一般都是在后面几百米的隐蔽处,在步兵冲锋时对前方几百米甚至上千米的敌方阵地进行火力压制。

他说,看到步兵战友冲锋时,不停的有人倒下,但可不是后面误伤的,都是前面中弹,在山地进攻时,倒下的步兵不少都是头朝后的,就是正面被敌人机枪打中冲劲太大翻倒的,甚至在平缓的地方被打中也会仰面栽倒。

步兵们冲锋时一般很少超过一个班的兵力一起往前冲的,像电视上那种黑压压成群结队正面冲锋的更是瞎扯,要是那样我这个机枪手可省子弹了,一发机枪弹可以穿透几个人,一个长点射一个班就报销了,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如果真像电视演的那样前后一起冲锋,后面的士兵只能冲天放枪了,要是也枪口冲前,那自己就把自己消灭了,还怎么打仗?

步兵的战术都是平时经过反复训练的,一个班为什么基本上都是配8、9个士兵加上一正一副2个班长,那是有讲究的,一般1个老兵带2个新兵,冲锋时几股子(方言“几堆”的意思)人相隔一定距离,互相掩护,都精(方言“警惕性高”)的很呢。

电视你们就当玩笑看得了,别较真,其实也并不是演戏的人(导演)傻,他们可能也知道怎么回事,但要是那样演一是不好看,再就是会吓着你们,真正的战场你们这些小孩儿看了估计吓得哭都哭不出来。

说着说着,老人清亮的声音开始沉重下来,甚至有点哽咽,说你们知道士兵中弹之后的样子吗?别管是日本人还是我们自己人中枪,都一样,可不是你们看到的像木偶一样倒下去,那样的其实少的很,除非一枪打到致命之处,都是要在地上挣扎好久,战场上鬼哭狼嚎的声音此起彼伏,你们愿意听见吗?

结语:按照题主这个问题的想象,后面的人开枪肯定有误伤前面人的可能,可真实的战场冲锋时,这样的场景基本上是不存在的,负责火力掩护的机枪也会在比较隐蔽的高地向目标射击,所以后面开枪误伤前面人的可能基本不存在。

以上原创回答,码字不易,喜欢的朋友请点赞转发、评论关注,感谢支持。

二,冲锋时后面有人开枪怎么办

村里一位90岁的老兵爷爷告诉我:真正的实战是不允许地毯式冲锋的,如果发动了地毯式冲锋,不仅没有战功而且还会受到处罚。

一说起冲锋,大部分人的心中就会出现一个场景,那就是几百号人一起冲锋,这也是大多数影视剧中的效果,这就让很多人认为真实的冲锋就是这样的,然而实战中却不是这样的,自从冷兵器结束后。

人们已经很少冲锋了,影视剧之所以那么拍,主要还是为了影视效果,因为镜头就那么一丁点大,如果不拍几百号一起冲锋,那么一个镜头根本拍不了几个人,因此只能远镜头拍几百号人一起冲锋的画面,制造紧张的感觉。

其实自从冷兵器结束后,迎来了自动化武器,人们已经很少冲锋了,基本上都是在战壕里打的阵地战,如果非要问发动集团地毯式冲锋会有什么后果,这种情况英军最有发言权,在索姆河一战中。

英军使用的集团地毯式冲锋,全军一字排开,向德军发起冲锋,然而还不到一天的时间,英军就损失了60000余人,最后德军都不好意思打了,在德军眼里这哪是打仗啊,这分明就是打靶练习,由此可见冲锋带来的损失是很大的。

作为聪慧无比的中国人是不可能犯这么低级错误的,自始至终咱们都没有冲锋过,所谓冲锋只有在追击敌人的时候才用过,刚开始最先使用的战术是“一点两面”,所谓一点,就是集中优势兵力击打。

所谓两面指的就是其他兵力从两面进行迂回包抄,优势兵力指的就是重机类武器,进行火力压制,让敌人抬不起头,其他两面的包抄的兵力,也有自己的行为规则,那就是梯次前进,比如第一梯次先趴下,第二梯次进行火力压制。

接着第二梯次趴下,第一梯次开始火力压制,这种前进的方法叫做“循环前进”,就算是梯次分配,但还是有人点人员比较密集,敌人一颗投掷类武器,咱们还是能损失好几人,对于当时咱们的条件,也可以说损失也是比较大的。

后来就是咱们的林帅林爷爷发明了著名的“三三制”战术,三三制战术的主要核心就是“化整为零”,以班以小组为单位,当时的三三制战术,可谓是对咱们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就拿其中一场战役来说,咱们第一批次的战士有4个军,分别是第38军,第39军,第40军,第42军。

算上后勤人员和辅助人员,总合计差不多在25万人左右,想要把这25万人秘密送上前线,显然是不可能的,况且敌军的侦察机时时刻刻都在侦查,当时用的就是三三制战术,化正为零,用了20天的时间,把25万人悄无声息的送到了前线。

这种战术让麦克阿瑟将军产生了误判,最后还发出了著名的“圣诞节言论”,结果惨被打脸,在实战中三三制战术的效果也是非常好的,在一场战役中,敌军的飞机对咱们的攻击发动了600余次,然而咱们却损失650人不到。

其中有好多是因为受伤然后加上天气原因,失温而牺牲的,因此这次攻击也被咱们戏称为,敌军的飞机丢的是“摔炮”,根据敌军的空军回忆道,当时满山遍野都是咱们的战士,咱们的战士就像跳蚤一些来回跳。

可见三三制战术的优点还是很多的,所谓三三制就是以小组为单位,三到四个人一组,小组成员之间的距离大约为2到3米,每个小组有一个组长,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距离大概为20米左右,也就是说只需要10组人员,30人左右就能建立200多米的战线

如果是一字排开,建立200米的战线则需要200多人。当然了理论上是这样的,但是实际上也不是说一成不变的,可以随机应变,战场上战士比较灵活多变,组长可以随时下令佯攻,还是主攻

因为在战场上,机会是瞬息万变,稍纵即逝的,如果每个战士都听从营长连长的命令,那显然是效率很低,再加上战场上的噪音很大,很难传到每个战士的耳朵里,然而改成小组就方便多了。比如这一秒,敌军的左边是薄弱点,那么左边的小组队长就可自行下令攻击。

下一秒敌军的右边是薄弱点,那么右边的组长就可以下令攻击,这样一来,战士们就不用分心等待营长连长的命令了,一心一意的打击敌人就行,其次就是三三制战术,还有一个显著的优点,那就是作为小组组长。

需要有极强的思维能力和战场应变能力,小组长还能在战场上锻炼自己的指挥能力,因此也可以源源不断地为部队输送干部人员,在战场上牺牲是不可避免的,这种战术也极大程度上了避免了部队指挥人员的断层。

写在最后

真正的实战,并不是毫无章法地乱打,而是经过严格划分的,比如重击武器怎么打,步兵战士怎么走,战士之间怎么配合的,这些都是有严格要求的,影视剧之所以拍冲锋镜头也是迫不得已,因为镜头太小,一个镜头装不下几个人,只能远距离拍集体冲锋的画面

三,打仗时冲锋

我曾和一个参加过朝鲜战争的老兵聊过关于战争的问题,他今年已经95岁,在1949年时参军入伍,1951年随部队入朝作战。他在部队中就曾担任过机枪手,退伍之前已经担任班长。我们聊得最多的就是步兵战术的问题。他说,在真正的战场上,步兵班作战是有严格的条令的,是按照既定战术展开、隐蔽、冲锋的,机枪手也会有专门的布置,打中自己人的情况是绝少出现的。


老人说,像电视剧里那种黑压压、直挺挺的冒死冲锋,是非常罕见的,年轻的士兵都是日夜相处的战友,尤其是在异国他乡,自己的战友就是自己最信任的朋友、兄弟,没有指战员会让自己的士兵白白送死。老人说在实战中,步兵班都是分成3个小组,一个小组3个人,一般而言都是几个小组交替前进,互相掩护;遇到敌人火力强大、冲击部队被火力压制的时候,甚至是士兵个人交替前进,趁着敌人火力间隙往前突进,在其他小组前进时,那些找到隐蔽处的小组会进行火力掩护。



在机枪手的面前,并不是黑压压的一群战友,而是一片开阔地。老人说,他当机枪手的时候,机枪射击也不是一个人就能完成,他们用的是重机枪,他还需要其他战友帮他搬运枪械弹药;到达战场后,步兵班会最早展开,他们在冲锋之前已经3人一组互相拉开距离,班长会选择掩蔽物较多的路线,一个排的正面展开距离,往往就能达到500米以上;这时,所有人都处于隐蔽状态,随时待命。


此时,排长就会找到他,带着他的机枪小组来到较高的台地;没错,机枪手的位置就是这么危险,但是他们必须这么做,因为这样才有最好的战场视野。当然,他们也是需要隐蔽的,排长会在冲锋之前交代机枪压制的几个重点目标,然后他们机枪小组就会搭建好掩蔽阵地,会有一个战友拿着望远镜,给他指示目标的大略位置,他在射击的时候也是以长点射为主,毕竟子弹是有限的。此时,他面前的视野是很开阔的,整个冲锋阵地都在自己眼前,而且自己的战友也分得很开,防止被敌人炮击。


等到冲锋开始后,步兵班、小组会分别交替出动,这是固定战术,最先出发的小组会吸引敌人的很多火力,他们机枪小组就马上进行压制,于此同时,另外一个方向的小组会借机迅速跃出掩蔽物,向前推进到下一个掩蔽处,等到敌人主要火力朝这边射击时,其他方向的小组又会出动,就这样交替、掩护、突破。


因此,很难在战场上出现开枪打到自己人的情况。关于老人的描述,其实很多资深军迷都能理解,这就是典型的“三三制”,实战中,3人为一组,3组为一班,3班为一排;冲锋时,小组里的2人在前,1人在后掩护;班里的2组在前,1组在后掩护;排里的2班在前,1班在后掩护。而机枪手要么在冲锋路线的侧面,要么在高处的隐蔽处,他们负责压制敌人的火力点,而不是射击冲锋路线。


不过,总会出现人员密集进攻的时候,但是机枪手又不笨,他不会朝着自己战友密集出现的地方扫射。当然,战场上总会出现误伤的时候,误伤本来就是战争的一部分,就连足球比赛都会出现“乌龙进球”(把球踢进本方球门),何况战场了。即便是现代战争,高精度的导弹,也往往会误伤自己士兵,所以实战中完全避免误伤是不可能的事情,只不过,这样的误伤是很少出现的,即便是冲锋时,机枪手也很难打到自己人。

四,冲锋时会不会打死自己人

当下,央视的热播剧《跨过鸭绿江》中,有许多美军和志愿军,端着手中的步枪、卡宾枪、冲锋枪等枪械,冒着枪林弹雨,勇猛地冲向对方阵地,与对手展开激烈枪战的镜头,让观众们印象非常深刻。

美军似乎也不像以前电影中所表现的那样怕死,毕竟在二战有和德军、日军的残酷较量,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有了丰富的实战经验,且武器装备领先对手,增强了美军官兵的自信心。

包括徒步的志愿军第180师在突围中,被坦克、军卡等机械化追赶的美军包了饺子,官兵们在突围无望以后绝望眼神,这些都是忠实于历史的,也有了大胆的展现,闯了以前艺术作品的禁区。

比起国内层出不穷、倒了观众胃口的抗战神剧,许久未反映抗美援朝题材的这部连续剧《跨过鸭绿江》,不但被全国的军迷热捧,而且也成了其他各个年龄段观众所喜爱的艺术作品。

但《跨过鸭绿江》毕竟是艺术作品,包括敌我双方榴弹炮、火箭炮炮击的震撼场面,实际上不是榴弹、火箭弹爆炸,而是炸药预先埋设,炸点准时开炸。

镜头中只有火药开炸,没有碎片的爆炸,与真实的榴弹和火箭弹爆炸时,震天动地,爆炸的碎片,能将士兵撕成碎片,炸成肉泥,气浪能把士兵送到空中,再重重地摔下来,不死也会被摔得稀里哗啦。

《跨过鸭绿江》中,敌我双方的步兵冲锋的镜头特别多,枪战场面也拍摄得非常精彩,让观众明明知道是假的,只是电视剧的艺术效果而已,仍然情不自禁地随着镜头沉湎其中,足见此剧的艺术感染力。

至于镜头无处不在的双方步兵持枪边射击边冲锋的场面中,人员似乎非常密集,这点反倒有别于真实的战场,电视剧中反复出现的人员密集冲锋,可能有编导自身的考虑,反映战争的残酷性,增强镜头的视觉冲击力,营造怯鬼神的艺术感染力。

人海战术在有了冲锋枪、轻重机枪等自动枪械以后,基本上就失灵了,加上步兵连一般都配上了60mm迫击炮,1枚60mm迫击炮弹,在人群中开爆,就能炸翻一大片。

因此,在真实的作战中,很少会出现人海战术,参考我军步兵在进攻作战时,采用的是我军某高级指挥员根据实战经验总结出来,并早在全军推广的步兵分队作战“三三制步兵战术”。

三三制战术,最早起源于抗日战争期间,成熟于解放战争,大量运用于抗美援朝战争,成为志愿军一种步兵“班组突击”战术。

以班为作战单位,分成三个战斗小组,每个战斗小组三人;三人战斗小组,呈三角进攻队形,每名士兵分工明确,进攻-掩护-支援。

在进攻中,作战小组用口语、手语、军号、无线电等来传达战术指令,一个总数27人的作战单位,完全展开可以覆盖800米宽的战线,而绝非《跨过鸭绿江》中所展现的敌我双方步兵,成建制地成群结队地密密麻麻地进攻。

志愿军对美军阵地发动进攻时,大都使用“三三制”战术,在面对火力有压倒性优势的美军面前,“三三制”战术有效地避免了人员的大量伤亡,弥补了志愿军与美军之间的武器代差,有效地达成了战术目的,让志愿军从胜利走向胜利。

“三三制”在朝鲜战争中,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以至于接替麦克阿瑟五星上将,成为联合国军司令的李奇微四星上将,此人发明了“磁性战术”,让后勤常供应不上的志愿军吃了大亏,堪称美军的一代名将,都不得不承认志愿军的步兵战术非常灵活,是世界上最强悍不易对付的步兵。

如果是采用人海战术,人员挤在一起冲锋,则后面人乒乒乓乓地乱射一起,打在前面的自己人身上,也就不能幸免了。

作战时,要根据战场的形势,要进行有的放矢地冲锋,不可能是人群相互扎堆在一起,这岂不是对方防线上轻重机枪最佳的且非常醒目的射击目标,一把30发弹匣供弹的冲锋枪,面对密密麻麻的冲锋人群,一梭子出去,也能放到五、六个甚至七、八个人。

在军事上,冲锋时最忌讳的就是人员密集的人海战术,如果对方防御阵地,轻重机枪、冲锋枪、迫击炮数量足够充裕,非旦突不破对方的阵地,反而成了对方收割的战场“韭菜”了。

索姆河之战的案例,数百挺马克沁重机枪,成了对手死神收割机,冲向德军防御阵地的英国军人,像割麦子似的一片片倒下,一天之内,竟然高达6万余人成了马克沁重机枪的枪下之鬼,让马克沁重机枪一战成名。

五,前面冲锋后面被算计

你小子以为拍电影呢?

我有个朋友就听过一名老兵说过他打仗时的场景,老人现在80多快90岁了,年轻时候参加过50年代那场战争。

还在上学的时候,那时候因为国产抗日神剧这些东西很火,所以他们村的很多小男孩,对影视剧中的战斗场面印象非常深刻。平时放学的时候,他们那些小男孩都会围着老人聊天,各种好奇地问老人打仗时到底是什么场景,上战场怕不怕死啊这样的话。而当问到打仗时的场景,有人也问老人说冲锋的时候有人在前面冲,难道就不怕后面的战友端着机枪误伤吗?

一问到这些问题,老人立马严肃着说:“你们看到的电视中那种士兵冲锋,那根本就是在瞎扯,这样一股脑人山人海冲过去,那不是上去送命是什么”?

后来了解到,老人曾是一名参加过朝鲜战争的志愿军老兵,就是50年代我们单挑包括老美在内十几个国家的那一战。要知道在这场战争中,敌人的武器装备极其精良,火力输出非常猛烈。而当时我们的志愿军,装备的重型火力武器真的很少,所以在发起进攻的时候,根本不能进行有效的火力压制。

我志愿军在朝鲜使用的就是“三三制”战术

而正因为敌人装备的重型火力非常多,如果我们还是采用人海战术的话,那根本就不是打仗了,是在做无谓的牺牲。因此,就像老人所说的那样,如果打仗时面对敌人的火力,战士们一股脑全部冲上去的话,根本就是在送命。

根据老人回忆到,当时他们在朝鲜战场采用的冲锋战术,就是现在很多人所熟知的“三三制”战术。老人说,当时在冲锋的时候我们战友之间的分工非常明确,每个步兵排会分为三个战斗班,而以每个战斗班为单位又分为三个进攻小组,每个这样的进攻小组由三名战士组成,这就是“三三制”战术。

这种战术在进攻时的分工是非常明确的,从每个步兵排、到每个战斗班、战斗小组,在进攻的时候都是呈三角模式。而无论是战斗班还是战斗小组,再或者是战斗小组当中的三名战士,在以三角模式发起进攻时,这些单位之间是分散得很开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敌人炮火或者重型机枪火力密集杀伤。

虽然进攻单位之间分散得很开,但是又有着密切联系。比如每个战斗小组中的三名战士,在进攻的时候两人顶在前面,一人在后面负责掩护,而三名战士之间会保持5~10米的距离,三人之间会交替掩护、交替进攻,直到拔除敌方据点。

每三个战斗小组、战斗班之间,同样采用的也是这样的模式,各单位之间都是以三角的模式互相交替进攻与掩护,每个战斗小组之间会保持着20~30米的距离散开,避免被敌方火力密集攻击。

而我方的重型火力,比如重机枪这些武器,在战斗步兵进行进攻的时候,重机枪往往会部署在后方小几百米的隐蔽处。一旦前方进攻的战斗小组遭到敌人火力压制,那么咱们在后方部署的重型火力就会开火,对敌方火力点展开反压制。而这个时候呢,前方进攻的战士们既然已经遇到了敌方火力压制,那肯定早就找掩体或者趴下躲避的,再者前方进攻的战士们之间间隔的距离也很宽,所以这个时候我们部署在后方的重型武器开火,那根本不会伤到前方正在进攻的战友。

而另外呢,后方重火力与前面的攻击小组之间的默契配合也很重要,也就是前方攻击小组什么时候该进攻行进、后方火力组什么时候该开火,这都是要在前期进行长期训练的,就是为了避免误伤。

所以像电影中那种人挤人进行冲锋,那在实战当中根本不存在,如果真这样进行战斗的话,那么很可能只要敌人一发迫击炮弹砸过来,一整个排就直接消耗掉了。

电视剧只是为了好看而已,如果真的将实战当中的进攻战术拍成电影,那么一个镜头当中真的出现不了多少人。因此,那些影视剧为了好看,也是为了展现战斗的惨烈程度,所以才会有了一股脑、人挤人,甚至都要挤出屏幕了往敌人阵地冲锋的镜头。

但真实的战斗绝对不是这样子,也绝对不会像影视剧那样炮火连天,很可能小场面的战斗都发射不了几发炮弹就结束了,所以咱们看看乐呵乐呵就行了,千万别当真。


“军器战位”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优手游提供的部队战场冲锋时,后面的人打枪不会误伤前面冲锋的人吗?(冲锋的时候后面的机枪打不到人吗)详细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折扣手游手游

折扣手游手游

最低折扣游戏盒子

下载游戏折扣

扫描二维码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