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兵威正盛却小火慢炖,康熙在抗击沙俄的战争中为何如此不紧不慢?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康熙时代,并没有打过什么真正的强者。
康熙时代,主要的对手就是吴三桂、郑克塽、噶尔丹。
吴三桂其实只掌握云贵两省,兵力有限。吴三桂最初的兵力只有3万人,连同耿、尚二藩各9000人,总兵力不过5万。
虽然吴三桂反复临时增兵,三藩联盟总兵力也就10万而已。
他的盟友都是乌合之众,也不是一条心,不足为患。
康熙控制的地盘,无论经济还是军事实力都远远强于吴三桂联盟。
康熙六十年(1721年)的八旗满洲男丁数是154117人,蒙古男丁数是61560人,汉军与抚西汉人男丁数是45,849人,包衣汉人男丁数是239510人,合计50万人。
仅仅这些人就有50万,还有几十万绿营兵。
康熙只要不犯军事上的大错,只要用实力碾压就行了。
郑克塽的实力就更弱。当时台湾只有二三十万人口,勉强维持台湾明军3万多人的生存。
以这点人口和兵力,怎么可能同数亿人口的满清对抗?
所以打败郑克塽,也算胜之不武。
相比他们,噶尔丹要强大一些。
然而,噶尔丹所谓广阔的地盘,基本都是虚的,是所谓部落联盟。
甚至他出兵东征以后,噶尔丹自己的地盘都被窝里反抄掉了。
噶尔丹的主力大约是4万人,就蒙古骑兵来说已经不少了。
但是,这些骑兵是无法补充的,打一个少一个。而且噶尔丹的嫡系最多2万人,其余都是其他部落的盟友,也不可靠。
所以,打噶尔丹也是实力碾压,满清会越打越强,噶尔丹必然越打越弱。
当时以清军几十万军力,打败噶尔丹问题不大。
然而,这些都不是说满清军事实力有多强。
如果满清和沙俄主力硬拼,很有可能是打不过的。
大家注意,两次雅克萨之战,沙俄军队兵力都不多,第一次才400人,守着一些木头城寨。第二次也不过800多人,守着土寨。
然而,第二次清军攻打土寨的2000多清军围攻10个月才获胜,其实是拖垮了没有后援的雅克萨守军。
绝对优势,清军又有大炮尚且打了10个月!
如果沙俄出动几万人杀过来,清军恐怕是挡不住的。
对付沙俄,满清不愿意全面战争,因为这会导致沙俄的报复。
在满清看来,将入侵领土的沙俄赶走就行了,同时彻底消灭试图借助沙俄力量的噶尔丹就行了。
先来看一下康熙一朝面临的问题吧!
三藩之乱确实已经撼动了清王朝的根基,但也只是撼动而已,并不能给清王朝致命一击。况且三藩之乱的始作俑者吴三桂也完完全全的不得民心,恐怕打着“兴明讨虏”旗号的吴三桂自己都忘了当时是谁勒死的永历帝朱由榔。
康熙一朝的棘手问题康熙一朝基本上算是把疆域又重新打了一遍,而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国库匮乏,在康熙时期小冰河寒峰达到顶端,黄河屡次泛滥,因为这些天灾又导致本来就不稳定的民心动摇,民族矛盾的积怨频生,这是在统治圈范围内可以看到的,在统治阶级内部也产生了矛盾,皇子同室操戈已经产生了党争得端倪,百官纷纷附庸自己的靠山明争暗斗。那些前明的遗老遗少在很多方面和朝廷出现了微妙的对立关系,地方贪官污吏更是让朝廷的威严一步步丧失,西北准噶尔虎视眈眈觊觎中原,西藏达赖喇嘛对于清朝的态度也是摇乎不定,东北部清朝的龙兴之被沙俄势力渗透,东南部郑经依然在台湾做着土皇帝。
源自于准噶尔部的威胁尼布楚条约的签订有一部分清朝妥协的原因,但对于清朝来说并没有吃亏,历朝历代从来没有实质控制过的蛮荒之地对于清朝统治者心中来说权重也没有那么大。如若大举用兵不仅后勤难以得到保障更有可能被准噶尔部趁虚而入,当时的清朝统治者也担忧东北地区被汉人趁机侵扰。雅克萨之战中沙俄被清朝打败,但由于噶尔丹的搅局让清朝和沙俄的谈判中出于被动地位。对于当时的清朝而言,准格尔才是最大的心腹之患,噶尔丹的野心犹如一根毒刺深深的扎在康熙帝心头。或许很多人都不了解当时准噶尔部的实力,或者根据人数优劣便判断准噶尔部的实力,认为准噶尔部对于当时的清帝国来说剿灭他们不过是易如反掌。不可否认,人数是军事对抗中很重要的因素,但当时准噶尔部的强大远远可以弥补人数的劣势。
准噶尔远远比我们想象的强大准噶尔部的重骑兵战斗力不亚于入关前的八旗,沙俄都曾经在这支部队的铁骑下吃过大亏。当然还有著名的驼城战术,虽然后来被清军用子母炮等重火炮轰败,但驼城在准噶尔部周围可以说是无人能敌。沙俄为了利用噶尔丹遏制清朝,给提供噶尔丹提供的大量的火器,哈萨克人也在一些方面支援准噶尔。
准噶尔部虽然人数对比清帝国来说处于劣势,但在战斗力方面弥补了这一缺憾。准噶尔部当时火器的装备几乎达到全军的一半,剩下的便是能征善战的骑兵,其中准噶尔装备的火绳枪可谓是十分先进,曾经仅用300名装备火绳枪的步兵便大败车臣汗,更是俘虏了车臣汗国一万五千军民。
瑞典军官列诺特为准噶尔汗国铸造了15门4俄磅的加农炮和20余门10俄磅的臼炮,等其他轻型火炮。准噶尔军队既具备传统蒙古骑兵的优点、又有着新式武器的辅助,在早期准噶尔汗国和东蒙古及哈萨克的战争中屡战屡胜,即使面对清帝国也是胜负兼半。这样的实力如果放在当时的进行着工业革命的欧洲也是碾压一片的存在。
在准噶尔部最强大时领土竟然一度高达700万平方公里,战略纵横线让准噶尔军队可攻可逃,而清军要千里奔波,即使士兵能短期适应当地的气候和地域环境全军满状态出击,那很多情况下也找不到敌军的主力,即使找到了对方也是以逸待劳。
在后勤方面,清军已经和后金时期不同,当年他们打到哪里抢到哪里,如今这些沿途的百姓都是清朝的子民,自然不能痛下杀手。只能从内地调集军粮,如果当年清朝把和准噶尔部的战争强行摊派到百姓头上,那可能在康熙一朝便能彻底歼灭准噶尔部,也不用等到乾隆时期了。
但康熙时期曾规定永不加赋,只减赋不加赋,康熙一朝更是五次减免赋税,这让当时的百姓长舒一口气。民心也逐渐向清朝靠拢,好不容易的来的成果康熙自然不会愚蠢的自毁根基,不然和一边下罪己诏一边追加三饷的崇祯帝有什么区别!所以康熙不会再犯这种低级错误!
准噶尔部的强大和清朝自身的短板让清朝不得不重视这个已经独立建国的部落,虽然噶尔丹建国和清朝分庭抗礼,但是清朝一直把准噶部的叛乱当做国内的叛乱,一心剿灭而不是让它成为附庸国。清朝统治者知道,一旦给准噶尔部一丝喘息之力,那必将后患无穷。
综上所述并不是康熙不紧不慢,表面原因是清政府看不上那块地方,那块地方的实质价值也不大,《尼布楚条约》的签订对于当时的清朝来说还有一部分占便宜的原因,《尼布楚条约》不是不平等条约,条约中明确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清朝对其的主权已经达到了清朝的战略意图。但清朝的确作出了让步,让步的原因除了清朝对其地区的控制力弱外之外更多的方面就是西北的心腹之患准噶尔部!
补充准噶尔汗国的继位之汗也是个个出众,策妄阿拉布坦和清朝联合夺取了噶尔丹汗位后在他的带领下准噶尔汗国进一步壮大。虎父无犬子,其子噶尔丹策零时期准噶尔汗国更是达到鼎盛,可谓是真正的雄霸西域!
清朝和沙俄的对持双方都有鞭长莫及的成分,而清朝和准噶尔的战争,可谓是真正上演了强龙狂压地头蛇!
中国自明朝中期后,科技和生产力水平已大幅度落后于西方。反映在军事上就是武器装备严重落后。当时世界上,随着科技进步,历史上一再发生过的,蛮族依仗野蛮勇武征服文明世界的悲剧,到17世纪时在大部分地区已经不再上演了。然而在东亚,原始的女真族却依然凭着骏马弯刀灭亡了拥有高度文明的明朝。虽然原因很复杂,但火器落后,无法像西方国家那样以火器遏制蛮族的进攻是其中很重要的原因。
女真骑兵虽然横扫东亚,但遇到来自西方的势力后,其装备和战法落后的缺陷就一览无余了。
从十七世纪初俄国侵入远东后,当时正处于战力巅峰的八旗军就与他们发生了碰撞。首战乌扎拉村,满清两千零二十名索伦骑兵夜袭哈巴罗夫的一百零六名哥萨克,结果死了六百七十六人,而且夺走了好几门大炮,还被夺走带有三、四个眼的小统十七支、旗八面、马八百三 十匹,另外还有不少人被俘,哈巴罗夫方面只伤亡二十八人。满清最精锐的索伦兵以绝对优势兵力偷袭一帮俄国土匪,竟打成这个结果,除了武器和战术代差,没有别的解释。
1655年3月13日,清朝顺治帝派遣轻车都尉明安达礼率兵一万围攻由捷潘诺夫带领的五百哥萨克驻守的呼玛尔斯克堡,激战三周后,清军损失巨大,弹药粮饷耗尽,被迫撤退,大量武器被俄方缴获,人员死伤多的无法统计,而俄方有107人被打死。
这一时期,清朝唯一一次比较大的胜利是沙尔虎达1654年三月在一百名朝鲜火枪兵支援下取得的。此战清军也是靠人数绝对优势消灭了四百名哥萨克,但如果没有朝鲜火枪兵参战,取胜希望也很渺茫。
经过这几次作战,满清已经知道了俄罗斯的厉害,其实很不愿意与他们作战,康熙说:“俄罗斯乃鸟寒之国,朕若发兵,必全军覆灭”,惧怕心态已经很明显了。
但俄罗斯步步深入,严重威胁了满清龙兴之地,他们又不得不抵抗,所以才有了两次雅克萨战役。满清已经很清楚,如果对等较量根本不是对手,速战速决更是幻想,唯一的办法就是利用俄罗斯重心远在欧洲,隔着万里之遥,兵力物资在远东很有限,而且难以得到补充的劣势。因此他们就采取以绝对优势的人力长期围困的办法拖垮对方,所以他们不求迅速取胜,而是用所谓稳扎稳打的办法,最终以数万兵马逼得只有几百名匪徒的俄国讲和,签订了《尼布楚条约》。
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东西方开始接触,但甫一交手,西方就发现中国科技落后,已经不堪一击了。西班牙在占领菲律宾后,殖民者在给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的报告中建议,只需6000西班牙火枪兵就能征服中国。无独有偶,一百多年后,俄国使臣尼古拉在给沙皇的报告中也建议,只需2000俄国正规军就能获得长城以外全部土地。这些殖民者可不是狂妄无知的人,他们都是目光深邃,经验老道的战略家,在长期的殖民掠夺和列强争霸活动中,他们练就了如何分析看待其它国家和民族实力的明锐洞察力,他们提出的征服中国所需的兵力数据,不是痴人说梦,而是有着科学依据的,并在以后被一再证明了的。
雅克萨之战,数万清军打不赢几百个缺衣少食的匪徒, 一个处于“盛世”的国家在自己家门口攻打跋涉一万多公里而来的几百个匪徒据守的雅克萨城,竟然死伤数千士兵还打不下来,最后还要以割让土地来换取和平。
如果不是西班牙人因为在与英国的争霸中失败,无暇顾及中国;如果不是俄国人在克里米亚深陷战争泥潭难以自拔,无力增兵远东,那么中国陷入半殖民地的年代很可能提前两三百年到来。
综合来分析,题主应该是说的雅克萨之战。此战发生于康熙二十四年-康熙二十七年!
当时俄国在位的是沙皇彼得一世,世称“彼得大帝”,因为中国科技和西方拉开差距,康熙皇帝派遣三千清军围剿,沙俄仅仅800人就固守了雅克萨三年之久!
最终清廷虽然战胜,但实为惨胜!之后中俄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割让外兴安岭24万平方公里领土给沙俄! 说第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也不为过!
之所以发生这种情况,我们细究其原因有多方面的!沙俄从明朝末期就开始侵略我国黑龙江!清廷一直忙于统一,之后又平三藩和台湾!
同时军事科技也已经拉开差距!
所以康熙皇帝时期,看似盛世,实际隐藏着危机!双方交战这么久也就不奇怪了!
你说的不紧不慢,我感觉是指大清帝国在抗俄战争中的行动缓慢。
这缓慢,其实早在康熙之前就已经是如此。要知道沙俄侵略者,首度越过外兴安岭,侵入中国领土,是在1643年,那可是明崇祯十六年,清兵还没入关呢?当年冬天,俄国人已经入侵到达斡尔族人的领地,被黑龙江地区人民称为“吃人恶魔”。
既然如此,此时的清兵,为什么无动于衷,不派出一兵一卒,前往黑龙江剿灭俄国入侵者呢?有人说,这是因为大清国,当时正和明朝交战,无暇顾及,所以没来。
我说不对,要知道1643年这一年,清国与明朝之间,几乎没有发生任何较大规模的战役。多尔衮已然制定了“先让农民起义军推翻明朝,然后再举兵入关”的计划,那么他为什么不派一支偏师,先去抵挡一下俄国人的入侵呢?
事实上,是在这个时候清朝的实际控制能力,还没有抵达黑龙江。要知道,直到1653年,大清国才设置宁古塔昂邦章京,即在吉林的常驻军事机构。直到康熙十五年,这个机构才正式移驻吉林,称吉林将军。而黑龙江呢?那就更遥远了,直到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黑龙江将军才第一次出现,担任这个职务的是宁古塔副都统萨布素,驻地在黑龙江城。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移驻墨尔根(今嫩江)。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移驻齐齐哈尔。此后二百多年,黑龙江将军一直驻于齐齐哈尔,齐齐哈尔成为黑龙江将军辖区的中心城市。
所以我们来看俄国人的入侵,虽然早在明末便已启动,但直到九年之后,才第一次看到清兵,具体地点是在“乌扎拉村“,随即便发生了中俄之间第一场战斗。
那么,这个乌扎拉村在哪呢?伯力以东六百余里,今俄罗斯境内宏加力河口。当时的宁古塔章京带了六百名士兵,还有一千多名赶来助战的各族居民。
那么,对手俄军有多少人呢?很遗憾不知道,因为随后的战况是这样的。清军突破堡墙,冲进营地,宁古塔章京命令:对俄人只能生俘,不能击杀,不能放火。
结果呢?结果就是俄国人开炮了,然后清兵就跑了。随后呢?随后俄军就占领了尼布楚和雅克萨(准确地说,是俄军建立了雅克萨城与尼布楚城两个军事据点)。
那么,清兵为什么不调派主力过来呢?有两个原因,其一是主力正在和蒙古人以及后来的三藩开打呢?直到1681年,清兵镇压了三藩之乱,才真正有可能考虑对付俄国人。
于是四年之后,大清第一批对俄作战部队,终于从瑷珲出发,水陆两路,开始围攻雅克萨。
也是从这一刻开始,大清的军队,才第一次品尝到西式大炮配合西式城堡的防御威力(但实际上,俄国人只有兵450人、炮3门、鸟枪300支)。
所以,一直到1685年5月,清兵才将这批俄国人赶走(请注意不是歼灭)。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没多久俄国人又来了,人数虽然增加到826人,但依旧不满一千。
于是清军再次围攻雅克萨,有数据说826名俄国人,打到最后只剩66人,但清兵还是攻不进去——东西方军事差距,在这里其实已经表现得很清楚了。而且你瞧,最终俄国人居然还是整整齐齐排着队伍走了,难道说是清兵仁慈吗?别忘了,这支清兵,就是在中国南方杀人放火的那支虎狼之师,对俄国人为什么客气,很简单,打不过呗!
当然,虽然是这样,清军将领对皇帝还是写了胜利收复的折子,只是:俄国人还占了尼布楚,既然胜利了,咋不一块收复呢?清军:没办法,实在搞不过他们。
(所以,如此类大清官兵威风凛凛,沙俄落荒而逃的场景,都是御用艺术家的手笔)
正因为搞不过,所以写在历史书上,就只能如此表达:兵威正盛却小火慢炖 大获胜利却仁慈无比 请注意 历史上所有这一类表述 实际内容都是一致的,一个假字便可概括。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优手游提供的兵威正盛却小火慢炖,康熙在抗击沙俄的战争中为何如此不紧不慢?详细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