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帝驾崩,新君应该先守孝还是先登基?
1722年12月20日早上,病危的康熙宣众皇子到畅春园,四阿哥胤禛大约是在上午10点左右到的,他也是最后一个到达的皇子。
在胤禛到达之前,三阿哥胤祉、七阿哥胤佑、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等诸多阿哥已经来到了畅春园,全都在康熙寝宫外面候着。
太监向康熙通报胤禛到达后,康熙就把胤禛叫到了寝宫里面,随后这对父子就聊起了家国大事,在这期间,胤禛先后进出康熙寝宫5次,直到晚上8点左右康熙驾崩。
康熙驾崩后,胤禛和诸多阿哥哭得悲痛欲绝,不过就当众人“哀恸号呼,实不欲生”时,隆科多拿出康熙的遗诏当着众皇子面宣读起来:
“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即遵舆制,持服二十七日,释服布告中外,咸使闻知。”
胤禛听了康熙遗诏之后,并没有表现出任何喜色,反而是“闻之惊恸,昏仆于地”,还好,这时候三阿哥胤祉识时务,把胤禛扶起来,带着众皇子向新君胤禛磕头。
在众多皇子的劝说下,胤禛为了处理康熙的后事,才勉强止住哭声,算是在康熙灵前继位了,不过这时候虽然胤禛已经明确为新君,但还没有举行登基大典,更没有昭告天下。
随后,胤禛就带着众多阿哥,指挥太监给康熙换了衣服,然后连夜把康熙的遗体运回了紫禁城乾清宫,而且为了保密,运送途中并没有举行任何仪式,一切都如康熙往常回宫一样。
在康熙遗体从畅春园运往紫禁城的同时,胤禛在隆科多等人的护送下提前回到了紫禁城,他需要立即接管权力,准备接下来的事宜,可以说这个晚上对于胤禛来讲绝对是个不眠夜。
12月21日,是康熙驾崩的第2天,胤禛下达了第一道旨令,任命八阿哥胤禩、十三阿哥胤祥、马齐、隆科多为总理事务大臣,封八阿哥胤禩、十三阿哥胤祥为亲王。
同时,胤禛也没忘记正在西北打仗的十四阿哥胤禵,他专门下旨召胤禵回京奔丧。安排完人事问题后,胤禛又与群臣商议,定在12月27日举行登基大典。
为了防止在登基大典举行之前出现任何差池,胤禛专门下令,让隆科多封闭京城九门并要求隆科多亲自驻守朝阙,同时还下令“诸王非传令旨不得入大内”,也就是说紫禁城已经彻底封闭起来。
这样做最大的好处就是,在胤禛举行登基大典之前,任何皇子都无法与城外联系,也就少了很多潜在的麻烦。
12月23日,是康熙驾崩的第4天,一切准备妥当后,胤禛召集百官着缟素上殿,当众宣读了康熙传位给胤禛的遗诏,百官跪听遗诏并哀悼后重新起立,然后对胤禛行三跪九叩君臣之礼。
随后,礼部将康熙驾崩以及传位给胤禛的消息昭告天下,至此胤禛继位的消息,正式对外公布了。
12月26日,也就是康熙驾崩的第7天,胤禛下令让礼部官员前往天坛、太庙和社稷坛告祭,也就是提前说一声自己要在次日举行登基大典了。
12月27日,胤禛在太和殿举行了登基大典,整个过程都是严格按照礼法进行的,非常繁琐,不过由于康熙刚死,只让百官叩头朝贺,没让百官上贺表。
百官朝贺后,胤禛颁布即位诏书,当众宣布会继承康熙遗志,同时宣布将在次年开始,改年号为“雍正”,至此雍正皇帝正式即位,不过康熙的事还没完,还有很多事情需要雍正来处理。
1723年1月9日,雍正命人将康熙的棺椁移到景山寿皇殿安放。1月15日,是康熙驾崩的第27天,雍正为康熙守孝完毕,脱去孝服后正式搬到养心殿办公。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古人讲究的是守孝3年,按照古人的说法是27个月,不过古人认为皇帝太忙了,所以就专门为皇帝发明了“以日易月”,就是用27天来代替27个月。
所以,雍正在为康熙守孝27天后,就算正式上岗了,2月5日,是新一年的正月初一,自此正式改年号为“雍正”,直到此时雍正的继位才算彻底完事了。
剩下的就是安葬康熙了,那都是程序化的事情,有礼部官员张罗着,根本不用雍正太过操心,当年5月,雍正亲自护送康熙的灵柩到清东陵,并把康熙的棺椁暂时安放在享堂。
当年10月,雍正再次来到清东陵,将康熙的棺椁送入地宫之中,这次康熙的葬礼也算正式完事了,接下来雍正就彻底开始了自己的皇帝生涯。
以上情况都记录在《大义觉迷录》之中,这本书是由雍正亲自审阅,并在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正式刊发全国,所以里面记录的事项应该是非常准确的。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通过康熙死后雍正继位的情况,来回答题主关于先帝驾崩后,新君是先守孝还是先登基的问题。
实际上,古代新君继位的方式都跟雍正的差不多,在古代先帝驾崩后,新君继位一般要经历3个过程:灵前继位、登基大典、改元建新,下面我们就说一下这三个过程:
01灵前继位正如上面描述的雍正继位情况,在康熙死后,隆科多很快就宣布了康熙遗诏,在场的皇子和大臣纷纷朝拜新君,这就是灵前继位,之所以这样安排,就是要早定大位。
古语云:“国不可一日无君”,先帝驾崩后,如果不快速选出新君,那各方势力很可能伺机而动,进而酿成大祸,所以必须在第一时间确定新君,这是政治稳定的需要。
然而,在古人的礼法中,最讲究的就是孝道,也就是说必须得先守孝,可为了稳定又得确定新君,得有人出来主持大局,那怎么办呢?聪明的古人就发明了灵前继位这种方式。
所谓灵前继位,就是在先帝驾崩后,由相应大臣在先帝灵前当众宣布遗诏,在场的所有皇子、大臣都要向新君朝拜,行君臣之礼,虽然这个仪式非常简单,但也明确了权力交接。
不过,什么时候灵前继位并不统一,雍正是在康熙驾崩当晚就灵前继位了,也有的新君是在几天之后灵前继位的,但时间都不会太长。
从新君灵前继位起,新君就正式接管了皇权,也有了君臣之分,不过此时的新君只是拥有了皇权,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皇帝,因为他还没有举行登基大典。
02登基大典为什么要举行登基大典呢?新君毕竟是接管皇权的人,那是至高无上的存在,所以必须得有一套非常正式的程序,否则怎么能显示出皇权的至高无上呢?
同时,在古人眼里,皇帝是天命所归的人,是代天牧民的存在,所以才管皇帝叫天子,而想当这个天子,就必须得祭拜天地、祭拜祖宗,只有完成这一套程序后,才是真正的天子。
那什么时候举办登基大典呢?一般的情况都是等新君服丧期过了以后再举办,也就是说至少要过27天,毕竟登基大典是喜事,皇帝服丧期不过,就没法弄得热热闹闹的。
不过,雍正的登基大典是个特例,他在康熙驾崩7天以后,就举办了登基大典,是清朝皇帝中,举办登基大典最快的,其他的清朝皇帝大多都是先帝驾崩1个月后才举办。
后人认为,雍正的登基大典举办得之所以那么着急,主要还是当时“九子夺嫡”太激烈,为了防止发生变故,才提前举办了。
而在登基大典举办后,新君就要册封后宫的女人们了,不过主要是册封皇太后、皇太妃,为了显示孝道和对先皇的尊重,新君一般会在下一年才册封自己的女人,也就是皇后、妃子等。
03改元建新所谓改元建新,就是更改年号,新君继位后,为了彰显自己的新理念和新气象,更是为了与先帝区分开,必须要把先帝的年号换掉,这就是改元建新。
其实,在我国古代,最初是没有年号的,发明年号的人是汉武帝刘彻,而从他以后就形成了制度,一直坚持到清朝灭亡溥仪退位。
最初,年号的更换非常频繁,一个皇帝可以有很多年号,只要遇到大事,就会更改一个年号,比如唐高宗李治的年号就多达14个。
但是,年号多了,老百姓容易记混了,也不便区分皇帝的更迭,所以到了明清以后,一个皇帝一般都只用一个年号,这样也就规范了。
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在称呼明清时期的皇帝时喜欢用年号代指了,比如永乐、康熙、雍正、乾隆等等,其实这些都是皇帝的年号。
不过,一般来讲,为了表示对先帝的尊重,新君不会在先帝驾崩那年就把年号给改了,毕竟那一年从年初开始一直用的是先帝的年号,自己改了就有两个年号了,也不符合礼法。
比如,雍正就是在康熙死后的第二年改的年号,而把年号改了之后,天下臣民也才正式成了新君的臣民,这也预示着,过去的都随先帝去了,即将开始的都是新的。
所以,新君只有把年号改成了自己的,才正式向世人宣布属于自己的时代来了。至此,新君的继位才算彻底完成。
04总结综上所述,先帝驾崩后,新君是先守孝,然后才登基的,因为灵前继位只属于权力继承,而登基大典则是法统继承,只有真正改元建新了才算正式开始了自己的时代。
当然了,我们上面说的只是大多数情况,实际上还是有很多特例的,比如雍正就是典型的先守孝,然后边守孝边登基,因为他举行登基大典时,康熙刚刚驾崩8天。
很明显,那时候雍正还在守孝期,但不管怎么说,雍正也是先守孝的,并没有立即登基,其实就算新君不顾礼法,想立即登基,也基本上是办不到的。
因为,登基大典是一个很繁琐的过程,需要提前准备好很多事项,根本不可能先帝驾崩后,立即就开始举办登基大典,至于灵前继位,只是权力交接,绝不是登基。
关于题主的问题,我们今天就说这么多,大家认为雍正为什么那么快就举行登基大典呢?欢迎留言讨论,如果喜欢,别忘了点赞关注我,您的支持是我码字的最佳动力,谢谢大家!
文/学史知今
皇帝登基有一个很复杂的程序,要分三个步骤,并不是坐上龙椅就算登基。很多人认为,先帝驾崩,新皇帝立刻产生,就应该算是先登基后守孝。其实不然,严格来讲,应该是先守孝后登基。
新皇即位登基,一般要经历三个程序:灵前即位;登基大典;改元建新。
- 第一道程序:灵前即位
国不可一日无主,尤其先皇驾崩之际,正是政治敏感期,新皇及时登基,是政治稳定的必要条件。先帝的守孝期太长,按照礼法,要经历27个月(即民间所谓的三年),为了照顾皇帝这个职业的特殊性,人们发明了“以日易月”,以27天代替27个月,也就是说,皇帝的守孝期为27天。
即便如此,皇位空悬27天,有可能带来极大的政治风险。可是古代以孝治国,不尽孝道会被视为皇位不合法。比如朱棣攻入南京,第一件事赶紧先去击败孝陵,然后即位。
孝道要尽,皇位不能空,怎么办?于是有了第一道程序——灵前即位。按照先皇的遗诏(或者以先皇名义颁布的遗诏),新皇帝在大行皇帝灵前即位,完成权力交接,履行皇帝职责。灵前即位的时间节点没有规定,一般是大行皇帝驾崩当日,或者两三天内。
新皇灵前即位的程序比较简单,由先皇指定的大臣宣读遗诏后,新皇就算顺利接管了皇权。在场的所有大臣、侍卫、亲属,都要对新皇行君臣大礼。
需要注意的是,这时候新皇帝虽然接管了权力,也明确了君臣名分,可是从严格意义上讲,他还只能算是“代理皇帝”,因为他还没有经历登基大典,这一必要的程序。
- 第二道程序:登基大典
古人认为,皇帝是天子,代天牧民,所以新皇登基,祭拜天地是必不可少的程序。同时江山社稷承之于祖宗,所以还得祭拜宗庙。当然,新皇登基也必须昭告天下,让天下的臣民都知道并拥戴新皇。
这些程序很复杂,新皇守孝期间,礼部(太常)官员就要着手准备,包括选吉日。一般情况下,大行皇帝丧期一结束,新皇登基仪式要尽快举行。完成登基大典,新皇才算正式登基。
有人说,先皇驾崩数天,就要举行新皇登基仪式,那是不可能的事,登基仪式这种喜庆的典礼,怎么可能在国丧期间举行?这是混淆了灵前即位与登基大典的区别。
新皇登基能不能立刻册立皇后?一般不能,新皇帝第一件要做的事,是先册立皇太后,以及皇太妃,把先皇的女人们都安排到位后,才能轮得到自己的女人。绝大多数情况下,皇后的册立要等到第二年,以示对先皇的尊重。
其实不光册立皇后,还包括很多新政的实施,也要等到第二年。
- 第三道程序:改元建新
孔子云:“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儒家思想认为,为了表达孝道,在守丧的三年内,儿子不能随意更改父亲生前立下的规矩,否则就是孝道亏损。当然,这其中也包括更改年号
从汉武帝创立年号后,年号就成了每一朝皇帝的政治符号。一般情况下,皇帝只有在遇到重大事件时才会变更年号,即“改元”,每一任新皇帝登基,都要改元,以示新朝新气象。
不过,按照儒家孝道,新皇登基的当年,不得更改年号,表示遵从先皇的遗志。第二年改元,才是新皇登基元年。也就是说,从政治意义上讲,先帝驾崩后的第一个春节,才是新皇帝的登基的起始日期。
除了王朝更迭外,几乎很少有继承皇位的新皇帝,敢突破这个规则,否则会被人讥笑,甚至被认为得位不正。比如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后立刻将“开宝”年号,改成了“太平兴国”。很多人认为,这是赵广义得位不正,心里发虚,想尽快与太祖赵匡胤脱钩的表现。
当然也有比较特殊的情况,比如明光宗朱常洛,即位当年就将万历四十八年,改称泰昌元年。但是后人都很“理解”,因为朱常洛没熬到第二年就驾崩了(在位一个月)。如果当年不使用泰昌年号,第二年直接进入朱由校的“天启”,朱常洛将成为没有年号的皇帝。
以上分析可知,皇帝登基即位的第一道程序灵前即位,是权力交接过程,他虽然有了皇帝的实权,可是从法统上讲,他仅是“代理皇帝”。第二道程序履行完毕,新皇才算走完了所有合法程序,才是真皇帝。第三道程序是政治旗号,从此旧时代结束了。
用通俗的话来说,第一道程序叫“权力合法”,第二道程序叫“法统合法”,第三道程序叫“政治合法”。
由此可见,先帝驾崩,新皇虽然已经完成权力交接,甚至也已经被称作皇帝,可是从新皇即位程序的完整性上讲,他还不算是合法的皇帝。因此,可以毫无疑问地说,新皇是“先守孝后即位”,守孝期间他只是代行皇权的“准皇帝”。
应该是是先登基!如果不先登基平时维护你的大臣不安!他们怕有什么变故自己的地位利益不保、所以先帝驾崩,急立新君登基、说什么国不可一日无君!你看现在儿女都是先分家产!守不守孝不知道!
各朝代不一样。以清朝的皇帝为例,因为秘密立储制的产生,应该是先颁大行遗诏确立嗣皇帝,然后进御(继承帝位,不是即位)之后守孝,尊两宫皇太后,而后举办登极大典,正式即皇帝位。而明朝因确立太子,则可以以皇太子身份直接进御,继位守孝,而后登极即皇帝位。下面举两朝有代表性的例子
清朝的继位和即位是两个概念
清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二日(1722年12月19日),康熙帝皇帝玄烨在感到大限将至,遣官员速招胤禛前往畅春园清溪书屋(胤禛在为康熙把斋祈福)。
隆科多当众宣谕(其中一段):“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登基(极)。即皇帝位”。(当时在场的有诚亲王允祉、淳郡王允祐、多罗贝勒允禩、固山贝子允禟、敦郡王允䄉、固山贝子允祹、皇十三子允祥)。
之后康熙皇帝与胤禛秘密交谈,告诉胤禛“以病势日臻之故”,胤禛在康熙寝宫侍候,五次觐见问安。第二日戌刻,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1722年12月20日),69岁的康熙帝驾崩。
胤禛伏地痛苦,尚书隆科多劝曰:“大行皇帝深惟大计。付授鸿基。宜先定大事。方可办理一切丧仪”。
注意这个“大事”,就是指胤禛首先要继位为嗣君,天不可无日,需要他作为国家的君主来支持葬礼和政务。
胤禛跪拜不止痛哭良久,乃起。跪行至御榻前。亲自为圣祖康熙更衣。“遵用孝庄文皇后制赐御服”。
诸王贝勒及群臣向胤禛行礼(来去是梦),然后“进御”。(确立继位人身份)于畅春园。他马上以继位人的身份与诸王大臣恭议殡殓大礼,并下旨奉大行皇帝梓宫还紫禁城。
康熙梓宫(棺椁)运抵紫禁城,胤禛命王公大臣前往乾清门内瞻仰梓宫,并命令皇子、皇孙(朕之兄弟子侄)入乾清宫,于丹墀上行礼。公主、福晋等咸集几筵殿前。
胤禛及诸皇子身着孝服在乾清宫东庑为临时祭祀场所,谕旨礼部确立康熙皇帝的丧葬仪节,并向天下颁布康熙皇帝遗诏。
十一月丁酉,颁布遗诏。胤禛站立于乾清宫外,面向西方,大学士手奉遗诏从乾清宫中道出。东向宣布大行皇帝遗诏,胤禛痛哭跪听,之后返回乾清宫东抚。
宣布遗诏后,大学士出乾清门,将遗诏交给礼部,礼部尚书三拜跪受,前往天安门龙凤颁诏,告知天下。
礼部奏进登极仪注,并奏请取出皇帝御宝,定制二十七日释服。
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十九日,胤禛准备明日的登极大典,遣官员祭告天地太庙、社稷、奉先殿。胤禛前往皇太后乌雅氏宫中行大礼,尊圣母皇太后。而后前往康熙皇帝梓宫前、行告祭礼。
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二十日(公元1722年12月27日),胤禛前往康熙梓宫前跪、上香、告受命于大行皇帝,行三跪九叩头礼。而后前往乾清宫东偏殿,换礼服。前往永和宫皇太后身前行三跪九叩礼(成败皆空)。
结束后,胤禛御临太和殿。升宝座,鸣钟鼓。中和乐设而不作(因丧礼期间只摆设而不鸣奏)亲郡王以下、文武各官、行朝贺礼。免宣庆贺表。
登极大典之后,爱新觉罗胤禛正式宣布即皇帝位。改元雍正,是为雍正皇帝,下旨颁诏大赧。
明朝皇帝去世后皇太子直接继位
明朝则因祖制,皇帝生前册立储君,甚至连皇太孙都定好了。皇帝驾崩后,帝国权利核心立刻转向东宫和文华殿,储君则可以以皇太子(皇太孙)身份立刻进御(继位)主持丧礼(而后百官三劝,皇太子三让),而后举办登极大典,即皇帝位。尊两宫皇太后。
比如隆庆六年五月二十六日(公元1572年),明穆宗朱载垕驾崩,皇太子朱翊钧(万历)两次缞服御文华殿(年仅十岁,张居正辅佐)。百官率军民三次劝进太子朱翊钧即皇帝位后,朱翊钧以“遗命在躬,不敢固逊,勉从所请”同意进皇帝位。
丁巳日,礼部奏请登极仪注。隆庆六年六月初十,朱翊钧奉天殿(太和殿)登极即皇帝位。以明年为万历元年,诏赦天下。本年庚子,尊先皇后曰仁圣皇太后(国母),先贵妃曰慈圣皇太后(圣母)。
总结
各朝嗣皇帝继位流程各有不同,清朝之前,大部分朝代都将太子储君视为“国本”,不可动摇,皇帝去世后,皇权可以平稳的过渡到太子,基本上可以做到皇帝驾崩——太子继位——颁布遗诏——守孝——登极——即皇帝位——尊两宫皇太后——颁诏天下。
而清朝皇位继承因为康熙朝九子夺嫡,废太子风波而改为秘密立储制(诏书放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皇帝生前不册立太子(康熙发起,雍正确立,咸丰之后作废),而是以颁布遗诏(满汉两份)的形式确立皇位继承人。
所以清朝变为皇帝驾崩——宣布遗诏(继承人选)——继位(储君)——守孝治丧——尊两宫皇太后——登极——即皇帝位——颁诏天下。
来去是梦 成本皆空
图片来源于网络
感谢您的阅读
欢迎您的关注
《史记 秦本纪》:五十六年秋,昭襄王卒,子孝文王立......孝文王除丧,十月己亥即位,三日辛丑卒,子庄襄王立。
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去世,其次子安国君嬴柱成为秦王,嬴柱为其父秦昭襄王守孝整整一年,于十月己亥日正式即位,嬴柱就是秦孝文王,但是他在位仅仅三年,就暴病而死,他的儿子庄襄王即位。
秦孝文王嬴柱就是先守孝后登基的,而且守孝守了整整一年,结果正式登基后,三天就去世了,最终他的谥号是孝文,孝字代表他对父母很孝顺,文字代表他道德博厚,但是,国不可一日无主,秦昭襄王去世之后,秦孝文王实际上就已经是秦王了,只是没有正式登基而已,秦国的大小政事都得由秦孝文王来处理。
百善孝为先,这是华夏的传统文化,从古到今都是如此,即使是皇帝,在先帝去世之后,首先要做的就是守孝,然后才是其他,哪怕是形式上的守孝,东汉与西汉的所有皇帝谥号中都有一个孝字,汉朝以孝治国,并且影响了后世所有的朝代。
实际上守孝的礼节五服的服期共有五种,分别是:斩衰三年、齐衰一年、大功九月、小功五月、缌麻三月,前面两个字是与守孝的人与先人的亲近关系,后面两个字是守孝的时间长短,秦孝文王为秦昭襄王守孝一年是五服中的齐衰。
《论语》: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按中国古代儒家的传统,父母亲去世,直系子女要守孝三年,在守孝期间要穿特殊的服装,不能有任何娱乐活动,不能随意外出,不能参加喜宴,不能处理公事,不能饮酒吃肉,秦朝法律就规定了天下所有臣民都得为天子守孝三年。
但是实际上直系子女守孝三年的几乎很少,因为在守孝期间很多事不能做,皇帝身为一国之君,不可能长时间地守孝,处理国事应该是第一要务,因此就产生了一些变通。
根据《礼记》的记载,有用25个月或者27个月来代替三年守孝期的,而到了皇帝身上,大多是27天守孝时间,以1天代表1个月,后来到汉文帝时期,一纸诏令把守孝的礼节变简单了,吊丧期改为三天,守孝期变更为:守孝9个月的,以15天代替,守孝5个月的,以14天代替,守孝3个月的,以7天代替。
后世的大多数皇帝都遵从汉文帝的这一纸诏令,因为简单可行,时间短,当然也有皇帝例外的,至于守孝时间多长,视具体情况而定,理论上说,皇帝守孝最少只需要7天就行。
那么问题来了,古代先帝去世,新君即位的流程是怎么样的:
一、处理先帝丧葬之事先帝去世,排在第一位的一定是处理先帝的丧葬,包括为先帝修建陵墓、处理尸体、安葬、守孝,但是也有很多皇帝是守孝与登基同时进行的。
前文讲到的秦孝文王守孝期为一年,在此期间,秦昭襄王的后事也办好了,他被安葬在秦东陵。
再比如汉文帝,在公元前157年六月初一病逝,六月初八就被安葬在霸陵,这中间也就是7天时间,古代先人去世,尸体一般要放七天才能安葬。六月初九,汉景帝刘启就即位为皇帝,从时间上看,他是先守孝7天,然后再即位为帝的。
再举个例子,公元1487年8月,41岁的明宪宗朱见深病死,9月明宪宗被安葬在茂陵,9月壬寅日明孝宗朱祐樘登基继位,从时间上看,明孝宗也是先处理完先帝的丧葬之事后,才登基为帝的,并且明孝宗的谥号是孝,说明他宽厚仁慈,明孝宗在位的时期也被称为弘治中兴。
公元前210年7月,秦始皇去世后,他最小的儿子胡亥与赵高、李斯合谋,先是密不发丧,继续拉着秦始皇的尸体巡游了一个月,然后才回到都城咸阳,发布诏书先帝去世,一方面开始新君登基,另一方面胡亥开如处理秦始皇的丧葬之事,直到9月,才将秦始皇安葬在骊山陵墓。
从时间上看,胡亥登基与处理秦始皇丧葬之事是同时进行的,还包括为秦始皇守孝,别看胡亥得位不正,但是他依然得遵守孝道,在对待秦始皇的问题上,胡亥与大多数子女一样。
《新唐书》卷七 德宗 顺宗 宪宗:大历十四年五月辛酉,代宗崩。癸亥,即皇帝位于太极殿。
大历十四年(公元779)5月21日,唐代宗李豫逝世。5月23日,唐德宗李适在太极殿登皇帝位。唐德宗在先帝去世2天后就登基为新帝,仅仅2天的时间显然无法处理完先帝的后事,但是先帝的后事显然也不可能不管,所以唐德宗是守孝与登基同时进行的,在登基为帝后,继续处理先帝的后事。
《明史》卷四:三十一年闰五月,太祖崩。辛卯,即皇帝位。大赦天下,以明年为建文元年。是日,葬高皇帝于孝陵。诏行三年丧。群臣请以日易月。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闰五月,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十六日,朱允炆即皇帝位。大赦天下,以第二年为建文元年。当天,葬朱元璋于孝陵。下诏行丧三年。群臣请求用日代月。
朱元璋去世后,他的继任者建文帝朱允炆也是守孝与登基同时进行的,在登基的当天把朱元璋安葬在孝陵,这显然是同时进行,并且朱允炆还想为朱元璋守孝三年,三年就是36个月,群臣建议用36天来代替36个月。
二、祭祀天地,拜祭宗庙《后汉书 孝灵帝纪》:二月辛酉,葬孝桓皇帝于宣陵,庙曰威宗。庚午,谒高庙。辛未,谒世祖庙。大赦天下。赐民爵及帛各有差。
公元168年2月13日,安葬东汉孝桓皇帝于宣陵,为汉桓帝上庙号为威宗,2月22日,汉灵帝祭祀高庙,23日,汉灵帝拜谒世祖庙。同时大赦天下,赐民爵位及帛分别不等。
从这些记载来看,汉灵帝在安葬好先帝汉桓帝之后,就开始祭拜宗庙,宗庙就是祖先的庙,汉朝并非所有皇帝都有庙,只有开国皇帝与有重大功绩的皇帝有庙,比如刘邦的庙号是高祖,汉文帝刘恒的庙号是太宗,汉武帝刘彻的庙号是世宗,而汉景帝刘启和汉昭帝刘弗陵连庙号也没有。
作为皇帝来说,除了要祭拜宗庙之外,还要祭拜天地,皇帝还有个代号叫天子,意味着君权神授,是天的儿子,这是背后的神权,也是显示合法性的手段。
《明史》卷二:洪武元年春正月乙亥,祀天地于南郊,即皇帝位。
洪武元年(公元1368)春正月初四日,祭祀天地于南郊,即皇帝位。这是朱元璋登基为帝的记载,虽说朱元璋是靠乱世上位的,但是他当皇帝也得祭祀天地,这是新帝登基的一项流程,是必不可少的。
祭祀完天地与宗庙之后,新君就开始正式登基了,在皇宫之中接受百官的朝拜,并且开始分封百官、宗室与后宫。
《宋史》卷六 真宗一:三年三月,太宗崩,奉遗制即皇帝位于柩前。夏四月乙未,尊皇后为皇太后,赦天下,常赦所不原者咸除之。丙申,群臣请 听政,表三上,从之。戊戌,始见群臣于崇政殿西序,寻赐器币。癸卯,门下侍郎兼兵部尚书、平章事吕端加右仆射。弟越王元份进封雍王,吴王元杰进封兖王,并 兼中书令。徐国公元偓进封彭城郡王,泾国公元偁进封安定郡王,并同平章事。元俨封曹国公。
至道三年(公元997年)3月,宋太宗逝世,宋真宗奉命在太宗的灵枢前即皇帝位,四月初一,宋真宗尊皇后为皇太后,并且大赦天下,四月初二,大臣请求处理国事,四月初四,宋真宗召见大臣,并且赐给器币,四月初九,宋真宗开始大肆分封群臣。
门下侍郎兼兵部尚书、平章事吕端加官右仆射;弟越王赵元份进封为雍王,吴王赵元杰进封为充王,都兼中书令;徐国公赵元握进封为彭城郡王,径国公赵元翱进封为安定郡王,都为同平章事;赵元俨封为曹国公。
一朝天子一朝臣,新君即位后,为了安抚与拉拢人心,树立权威与恩惠, 通常会进行一系列的分封,有些皇帝甚至把全天下的百姓爵位都加一等。
四、大赦天下、改元建新《三国志 后主传》:三年夏四月,先主殂于永安宫。五月,后主袭位於成都,时年十七。尊皇后曰皇太后。大赦,改元。是岁魏黄初四年也。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夏四月,先主刘备在永安宫崩逝。五月,后主刘禅在成都继位,当时年仅十七岁。尊先皇皇后为皇太后,大赦天下,改换年号,这一年是魏文帝黄初四年。
大赦天下与改元建新是任何一位新帝即位后都要做的事,大赦天下就是向天下人赦免了些有罪的人,显示新帝的恩惠,改元建新就是新帝即位后要有自己的年号,年号是汉武帝发明的,后世皇帝开始有,刘禅的第一个年号是建新。
之前的皇帝年号很多,汉武帝在位54年,用了9个年号,到明朝时,皇帝一生都只有一个年号了,比如明神宗朱翊钧的年号是万历,他也被称为万历皇帝,任何一个新皇帝即位都会改元一个新的年号,这是标准流程。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优手游提供的先帝驾崩,新君应该先守孝还是先登基?详细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