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朝官员靠俸禄养不活家人,奢靡的生活是如何支撑的呢?
其实这个不仅仅是清政府的问题,历史上历朝历代或多或少都存在这个问题,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一手制造明初三大案,杀了十几万大大小小的官员,除了其中的一部分是为了政治需要外,更多的却是因为贪污腐败,最后弄个老朱直感慨,这贪官怎么就杀不绝呢?
清政府官员主要分为一到九品,其中又有各式各样的官员,官大没实权的,官小有实权的,官既大又有实权的,等等,下面我们简单统计,清朝一到九品的各级官员的俸禄
由此表可知,
清朝政府官员的年收入按等级算,一到三品的年收入是一到三百万,四到七品是大约二十到七十万,八品之后则只有几万了。过小资生活绝对没问题,但是要是天天大吃大喝,可劲潇洒也绝对不够。
清政府官员给大家的印象往往是神武大气、挥金如雨,总之就是钱多到花不完,事实上也确实如此,但是这些仅仅靠朝廷的俸禄显然是不够的,那么他们的钱财都是从何处而来的呢?
这个我将其总结为两大点:
一、灰色收入有用心的人“送的”
清政府的官场有一个潜规则,就是除了朝廷的正常俸禄外,清政府官员们还可以有一些灰色收入,这个灰色收入就是表面上没有明文规定,但是实际上又都默许了的。
比如清朝时期有“炭敬”、“冰敬”、“别敬”、“养廉银”等等,各种敬银,“炭敬”就是供热费,冬天冷了,给你一笔钱用来取暖,“冰敬”就是避暑费,夏天热了,给你一笔钱避暑,等等,这种敬银由整个清政府大大小小的官员接管,然后大小官员们在按等级,逐批的进行分成。
二、主动争取,贪污受贿
相比于第一种,这种方式更加的简单粗暴,直接进行贪污受贿,清朝时流行买卖官员,如果干成了,这一票就够你吃好几年的,还有收取各种商人的“方便钱”,甚至压榨民脂民膏,多征税少交税等等,还可以利用自己官员身份的便利条件,进行各种方式的圈钱,官员们这种方式获得的钱财是一次巨款。
清政府官员们的奢靡生活,大部分都是靠以上的方式得意维持的,正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在清朝时要想发财必先当官,由此可见清政府官员们的不正当收入还是很多的。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
二,清朝官员的俸禄工资收入表
历来的官员很少有正真的清官。
举例,在清朝一品大员(文官)年俸白银约170两,禄米170斛;二品年俸白银约150两,禄米150斛;三品年俸白银约120两,禄米120斛;四品年俸白银约100两,禄米100斛;五品年俸白银约80两,禄米80斛;六品年俸白银约60两,禄米60斛;七品知县年俸白银约45两,禄米45斛。我们就按1两白银折合今天的200元人民币、1斤大米折合今天的3元人民币来计算,同时1斛米约为现在200斤,那么清朝最高级别的官吏一品大学士或总督一年的俸禄大约136000元,被称为“芝麻官”的七品知县一年的俸禄折合人民币36000元,可见清朝官员的工资有多低!(贪官除外)
这些钱既要养活一家老小,还要支付仆人、师爷工资,以及平时迎来送往、甚至补贴办公经费等支付,根本就不够呀!那么除了俸禄之外,清朝的官员还有那些收入补贴家用呢?对于外官来说,收入真正的大头其实不是俸禄,而是养廉银。而京官的外快收入主要靠冰敬和碳敬。
养廉银。由于康熙年间各级官吏贪腐横行,雍正即位后,为了革除前朝弊端,将耗羡归公增给养廉银,以达到高薪养廉的目的。各级地方政府官员每年的养廉银大概是其年俸的十到数十倍,具体金额各个地方根据其人口、经济发展水平、火耗定额等因素各不相同。大体而言,清朝总督(一品)一年的养廉银约16000两,巡抚(二品)13000两。及至知县(七品),每年的养廉银大约1200两。这样看来,算上养廉银,一个七品知县终于可以支撑自己一家老小的吃穿用度了。
冰敬、碳敬。每到寒冬将至,各地方官员以为京官购置取暖木炭为名向其孝敬钱财,此所谓“炭敬”。同理,每当酷暑来临,各地方官员又以为京官购置消暑冰块为名向其孝敬钱财,此所谓“冰敬”。冰敬和碳敬便成为京官们除了俸禄之外的最大收入来源,又因为冰炭两敬的收入通常远少于养廉银的缘故,所以就有了在清朝做官京官不如外放的说法。
除了以上收入之外,如果你不贪、不偷、不抢,那么你还有没有其他的收入呢?顺治年间,朝廷一度实行过柴薪银、蔬菜烛炭银、心红纸张银及什物银、案衣银等项收入,总数也是远超正俸,后因财政紧张取消了。
三,清朝当官的俸禄
清朝的官员,大多花钱大手大脚的,他们的俸禄自然不够养活自己,而清朝官员的来钱手段主要分两个时期。
先来看一下清朝官员的俸禄是多少。在《大清五朝会典·户部·俸饷》中曾经有过记载,亲王的俸禄,一般一年也能达到10000两,郡王也有5000两,贝勒是2500两,贝子是1300两,而下面的官员俸禄就少得可怜的,一品大臣也只有180两的俸禄,二品是155两,三品还有130两,而越是低级的官员,俸禄也就越低,等到了八九品的官员,俸禄也只剩下了三四十两,这么少的钱,完全不够支撑一个官员一年的支出。在俸禄之外,官员还有俸米的补贴,这笔钱财的数额基本和俸禄一致,但单位却变成了斛。
按照北京官员的日常支出来说,每年需要支出约一百两银子,这笔钱财包括了吃穿用度,还有雇佣仆人,很明显,就算是一品二品的官员,每年如果想要保持体面的生活也只是勉强而已,但到了八九品的官员,几乎是维持不了生计的。
于是,在清朝前期,各级官员巧立名目,用各种手段“捞钱”。官员们工资水平比较低,他们迫于生计,也不得不想出来各种办法捞钱。
首先就是收保护费,民间的一些商人,开展生意的时候,很多都会多少接触到一些灰色产业,而这些官员,就会和商人勾结起来,充当商人的保护伞。
清朝的官员其实一点也不清廉,很多地方官为了升迁,就会拿出来钱财“孝敬”上级官员,借此得到升迁的机会。
很多官员会利用职务之便大笔捞钱,比如朝廷的金库一时间捉襟见肘了,朝廷就会让各级官员捐款,而负责收款的官员就会趁机捞点油水。
像这种捞钱的手段在清朝的时候数不胜数。
康熙后期的时候,清政府官员腐败成风,朝廷为了改变这一情况,专门设置了养廉银。雍正帝时期,为了改变官员腐败成风的现象,专门设置了养廉银,养廉银一般数额都在官员俸禄的十倍到一百倍,这么一大笔钱财,完全足够官员日常开销,一时间朝政清明了很多。
当然了,养廉银一般都是针对地方官员的,京城的本地官员是没有这份收入的,他们的收入依旧过得较为艰难。
而官职比较高的官员,会利用职务之便,让地方官“孝敬”自己,毕竟地方官是否升迁,都指望这些京城的高层官员,这些钱也被称为“冰敬”,“炭敬”。
这笔孝敬京城高官的钱财只针对那些手握重权的官员,而官职较小的就没有这份待遇了,他们只能过着依旧艰苦的日子。
清朝前期的时候,官员们腐败成风,而在雍正以后,虽然这种腐败的风气有所减缓,但并非完全被遏制住了,所以还是有很多官员依旧贪污腐败的。
清朝官员虽然名义上的俸禄不高,但大多也都过着奢侈生活,主要也是因为这些原因,欢迎补充。
四,清朝官员俸禄和现代工资对比
在人们的印象里,明清两朝的清官们,生活都是十分清贫的,平日里只能粗茶淡饭度日,比如海瑞,因为给母亲祝寿而买了两斤肉,结果居然震惊了朝野。
那么事实果真是这样吗?其实,除了海瑞这种千年难遇,特立独行的人,其他官员的生活绝没有如此不堪。
清朝名义上官俸很低,一个七品知县的年奉只有45两白银,合人民币4500元。这点钱养活自己都很困难,遑论官员还有一大家子人。
可是清朝官员并不是仅靠俸禄生活的,他们的主要收入来自俸禄以外,那点俸禄还不如他们实际收入的零头,只能算几个钢镚而已。
晚清时,有一个叫李慈铭的官员有写日记的习惯,他的日记叫《越缦堂日记》,其中也记录了他家的日常收支情况。
光绪十三年,李慈铭获授户部郎中一职。清朝时的堂官都设满汉两席,满人为正,汉人为副,实权在满人手里,所以李慈铭并无实权,只是落了个闲职。因为清闲,他平时不去衙门,只是年终考核时去应付一下。
日记显示,李慈铭的年奉是135两白银和1200斤小米。这些钱约合人民币13500元,月均仅1000元左右,以如今的标准来看,根本养不活一家子人。可是日记又反映出他年支出2000多两白银,合人民币20多万元,这么多钱是从哪儿来的呢?
原来李慈铭在俸禄外,还有礼品、束修、印结、馈赠四项收入。礼品主要是下属友人赠送的茶叶、烟草、果品、地方土特产等实物;束修是他在书院学堂讲学的兼职收入;清代时,地方人等到京城各大衙门办事,要请担任京官的同乡证明其出具的材料属实,为此需要这位同乡出一份盖了章的保结文书,称为印结,这样可以得到一笔钱,称为印结银。这笔钱由衙门统筹,每月分发给官员们。按惯例,地方官进京时要给京官送钱物,冬季称为碳敬,夏季称为冰敬,其他季节称别敬,这就是馈赠。李慈铭的日记显示,这四项收入达2861.2两白银,收到的实物还不算在内,而他的俸禄只有这四项收入的二十分之一。有了这些钱,李慈铭在京城租了大宅院,纳了小妾,平日的生活就是宴饮听戏,好不逍遥,而他还只是一个没有实权的中级官僚,一个平时班都不用上的闲官。
在中国历史上,封建官场的贪腐从未被真正杜绝。严刑峻法未能吓阻官员们铤而走险,高薪养廉只是反衬了人性的欲壑难填。要彻底改善官场风气,不能依靠人治和自律,必须健全和完善监管机制,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将官员的行为暴露在阳光下,接受群众的监督。
五,清朝官员生活水平
清朝官员靠俸禄养活不了家人吗?我觉得是一个问句,毕竟养活还是奢华?这是有本质区别的,另外说到有些官员过的是奢靡生活,其原因不外乎四个字贪污腐败。
一、清朝官员的俸禄是多少?家庭开支又是多少?是否可以收支平衡?
据史料记载,清朝官名的俸禄是根据品级来的。而且之所以叫做俸禄,只因为分为俸银和禄米,意思就是说有钱还有粮拿。像一品官每年有180两百银,相应的的还可以领取180斛,按品级逐渐降低,到七品官可以领取的数额就是45了。按照购买能力换算,一两白银相当于现在的200~300元,也就是说七品官每年只有9000~13500元,一品官也才有36000~54000元。
如果要正常生活,我觉得顶多算饿不死,肯定过的很穷困潦倒,毕竟一个知县手底下的人手都得自己掏腰包供养。
古代人读书人的出路只有科举考取功名一条,还信封“书中自由黄金屋”的教条。你说,做了官,他们会宁愿过清贫的生活?大部分人肯定是不愿的,也就导致了清朝的官场腐败非常严重。
对于绝大大多官员来说,他们互相之间还需要来回走动,这样收支就存在严重的不平衡,贪污也就成了一种风气。
二、官方的解决方法
其实,清朝的统治者们未必不清楚。所以,从雍正年间开始,就出现了恩俸和养廉银两种方式,恩俸刚开始只在一小部分官员之中实行,逐渐才形成一种制度,在京官之中实行,就是再发一笔钱。而养廉银则是地方官补贴的方式,就是之前的火耗收入,可以达到俸禄的数倍。退休之后,一般也可以领取之前俸禄的数额。
除了俸禄以外,官方默许的就是恩俸和养廉银了,加上这些,一般官员的日子就可以活下去了,但远远达不到奢靡的程度。
三、贪污腐败才是奢靡生活的根本来源
我们大概都听到过这么一句话“三年清知县,十万雪花银”,可想而知,这里面的油水有多大。
虽然半官方规定了恩俸和养廉银的制度,但是具体怎么操作,就又落实到每一名官员身上了。
往日里,没有制度,都要钻制度的漏洞去贪污腐败,现在可好,在养廉银的制度下,这些一朝功名改变人生命运的官员,怎么可能失去飞黄腾达的机会?在地方任上,肯定大肆搜刮,好为自己不断提升铺路塔桥,人人皆是如此,贪污蔚然成风,百姓的生活自然水深火热。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优手游提供的清朝官员靠俸禄养不活家人,奢靡的生活是如何支撑的呢?(清朝官员俸禄及养廉银)详细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