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代大将军与大都督哪个权力更大?为什么?
将军———官名。
春秋时,诸侯以卿统率军队,始有将军的称呼。战国时才以将军为武官名,而卿仍有将军之称。
汉置大将军、车骑将军、前后左右将军等。打仗时的统帅则另加称呼如材官将军、度辽将军等,名称不一,也不常设。
晋时诸州刺史以将军开府,都督军事。
南北朝时将军名号甚多,其职位各异。
唐代将军与大将军、上将军都是环卫官及武散官。
宋、元、明时以将军为武散官,而殿廷武士也称为将军。
明代的总兵有掛帅印带将军号的,战毕即罢。
清时将军,或因战事而临时设置,事毕即罢;或作宗室爵号之一;或以驻防各地的八旗最高长官的称号边
疆地区将军则为该区的最高军事和行政长官。
都督———官名。
三国时,魏文帝始置都督诸州军事,兼任驻在地剌史,而以都督中外诸军事及大都督的权位为最重,是全国的最高军事统帅。吳、蜀同制。
晋及南北朝沿置。
北周改都督诸军事为总管,此外,西魏、北周和隋初,府兵制的各军府中,又设大都督、帅都督,是团、旅、队的长官。
隋炀帝时,分别改称为校尉、旅帅、队正。
唐代置都督府,并分上、中、下三等,其上等都督由亲王充任;都督也常用作赠官,凡边防重地的都督,加旌节以重其权,谓之节度使。唐中叶后,都督名存实亡,为节度使、观察使所代替。
南宋时,用都督、同都督、督视诸路兵马等衔加于任临时统帅的执政官。
元代置大都督府统领诸卫,以武官主管。
明代改元枢宻院为大都督府,又改为五军都督府为最高军政机关,中军、左军、右军、前军、后军五都督府各设左右都督及都督同知等,分领全国卫所。后各卫渐存空名,都督也随之成为虚衔。
清初沿袭,后废。
二,大督都和大将军
自然是大将军权力更大!看到很多回答都在说大都督高于大将军,估计是受了三国演义之类小说影视剧的错误影响。实际上,大都督只是战时临时加官(他们还有各自的本职官职),属于特殊时期军事统帅,只负责该战争的战局。而大将军则是常设的官职,并且长期属于国家最高官职,职权范围甚至不限于军事,可以压制包括丞相在内的“三公”,绝非大都督可以比拟。
(汉武帝设大将军为武将第一,凌驾于三公之上)
先说大将军,早期,大将军为一国最高军事长官。比如汉初刘邦以韩信为大将军。但并不常设,西汉早期制度确定的最高军事长官还是太尉。直到武帝朝,武帝刘彻以卫青为大将军,并定下制度,大将军为武将之首,位在三公上,卿以下皆拜。这时候开始,大将军就已经凌驾于包括丞相在内的国家最高官员之上了。
(霍光开始,大将军加大司马成为独揽军政大权的官职)
此后又设大司马,作为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等高级武将加官,掌管内朝,与三公主管的外朝分庭抗礼,甚至说直接剥夺了外朝的权力。而大将军加大司马就是名副其实一人独揽军政大权!比如著名的霍光,及东汉各种外戚,都是以大司马大将军官职总揽军政大权,甚至将皇帝架空为傀儡。
东汉后期,大司马成为单独的官职,可以凌驾于大将军之上。从此,大将军不一定再是国家最高官职。但是,由于大司马也不常设,所以很多时候,大将军依然是掌握军政大权。
然后说说大都督。很多人受了诸如《三国演义》等小说和影视剧影响,认为大都督权力多大。其实有很大的误会。说大都督前先说说都督,汉末三国,都督就是朝廷设置在各地的军政长官,但与地方州郡的长官刺史、太守等不同,都督累死与朝廷直接委派,临时驻扎 有“钦差大臣”的感觉。
(东吴只有陆逊曾在夷陵之战任大都督,属于军队司令,战后解除)
都督很多,但大都督并不多。《三国演义》中东吴有“死大都督”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好像他们一个个权力很大。实际上,这四个人中只有陆逊做过“大都督”,其他三个人并没有担任过大都督。其他三个只是做过“都督某地”,也就是主管某地的军政事务。是一种有较高权力的地方长官而已。而唯一获得“大都督”的陆逊,只是在夷陵之战防御刘备时被孙权任命为“大都督”,其实就是吴蜀之战的东吴总司令。在对战中的军队,陆逊都可以节制,但是不在吴蜀之战中的其它东吴各地,他就无能为力了。所以,这个大都督是一个战争中的军事统帅而不是国家最高军事长官。等到夷陵之战结束,陆逊也就自然免除了大都督一职。
陆逊这个大都督是东吴仅有的例子,蜀汉没有设立过大都督。而曹魏,大都督也是和东吴的情况接近,不过数量要多很多。简单来说,曹魏在各场战争中的高级将领都有可能加大都督。甚至,大都督都有可能不是主帅,而只是副帅!
(曹真伐蜀,司马懿加大都督,只是曹真的副帅)
举个例子,太和四年,曹魏命大司马(最高官职)曹真出兵攻打蜀汉,同时,将骠骑将军司马懿升为大将军(官职次于大司马)加大都督与曹真一同出征。所有的史书都会告诉你,这场战争的主帅是曹真,而司马懿最多只能算是副帅,可他也加了大都督。这就告诉你了,大都督实际上不值钱,连副帅都可以给。其实,这个大都督不加,可能司马懿权力更大!因为大将军仅次于大司马,大司马出征了,如果大将军镇守国都,就等于是代理全国最高军事长官了,现在加了这个大都督,还只能跟着大司马曹真做副帅,只有权力小了!
(蜀汉、曹魏的大将军往往是军政第一大臣)
三国时期,蜀汉在诸葛亮死后,丞相官职被废,蒋琬、费祎先后以大将军身份接替诸葛亮主掌军政大权。曹魏方面,魏明帝曹叡驾崩后,曹爽以大将军身份一直压制司马懿,司马懿只能靠政变才能翻盘。司马懿死后,司马师、司马昭兄弟先后也是以大将军官职独揽大权,小皇帝都是他们的傀儡,足见大将军这个官职远非一个出征时临时获得的大都督可以比拟的。
三国之后,都督也都是负责各州郡地方事务,级别高的称大都督。大将军官职被废,只有“某某大将军”,属于国家高级将领。到了隋唐时期,有“十二卫”或者“十六卫”大将军,属于国家最高级别的武将,而唐代在各地设都督府,其中最高级的是“大都督府”,由皇室成员兼任各州大都督,数量比较少。但这时候只有“某某大将军”(如左卫大将军、右武侯大将军等)和“某州大都督”(如扬州大都督),已经和早期的单纯的大将军、大都督有很大区别了。
三,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
1:大都督大于大将军
2:大将军是常设官职 而大都督一般是临时性的
3:大将军管军事 而大都督管所辖所有军政
4:以夷陵之战为例子,吴国最常出现大都督,为什么是大都督统领军团抗蜀,而不是大将军呢?个人认为大都督权力非常的大,特别是战争时临时性的委任大都督不仅掌握特别大的杀伐大权,而且可以调动所辖区域所有军政力量,甚至如同皇帝亲政,关系大一国或区域性的生死存亡,而大将军不足以调动所辖区域所有力量进行大规模军事作战,只能调动军队作战!
四,大将军和总督哪个大
关于“古代大将军与大都督哪个权力大,为什么大《三国演义》里魏蜀吴都设都督,权力极大,为什么会这样,不是在制度上大将军应该更大”的问题,看法如下。
自古以来。大将军和大都督只是军中的官名,至于谁大过谁,并没有一个绝对的规定和说明。如非得要比较一下到底谁才是绝对真正的大,只能从其可比之处加减乘除的去对照啦。
从字面看,都督有中军旗舰的意思,坐镇后方。而将军一词就好理解啦,就是带兵打仗,敢亲冒矢石攻坚克难的意思。
事实上主要还得看皇帝所赋予其行使的职权体量,就是得去看皇帝赐给权利有多少。
因此,从《三国演义》里可知大将军比大都督的权力要大,因为周瑜做水军大都督,即便再大也大不过孙讨虏(大将军)吧。司马懿一路飙升,但最后做的大将军也指定比之前做过的大都督要位高权重的。
五,三国时期大将军和大都督那个大
古代皇帝是最高权力的拥有者,这一点无可辩驳,但除了皇帝,天下的很多事情,皇帝是根本完不成的,所以,历朝历代都会设立一些位重权高职位,代替皇帝处理政务,比如:丞相、尚书等职位。这些官职的权利范围各有不同,但都是为了给皇帝更好的做事而设立的。
大将军是全国军队最高统帅,在西汉之前统称为上将军,比如:上将军乐毅,上将军项羽等等。西汉第一个官拜大将军的人是韩信,他的权利已经超过了丞相。到了汉武帝时期,大将军一职才被恢复,而卫青就是汉朝第一个大将军,位列三公之上。在三国时期,被任为大将军的人有:何进、袁绍、夏侯惇、曹仁、曹真、曹爽、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陆逊、诸葛恪、孙峻、孙綝、丁奉等,蒋琬、费祎、姜维等人。到了南北朝时期,又增设了柱国大将军等职位,此时的大将军只是一个荣誉称号。此后一直到明清时期,大将军才成为军队最高的统领,徐达、蓝玉都是明朝时期的大将军,他们都有大全在握。清朝设置的是大将军王职位,主要是因战事而临时设置的,战后立即废除。
大司马职位的出现比大将军更久,比如:西周的大司马就是姜子牙。秦汉时期大司马职位被废除,太尉职位就相当于大司马。到了汉武帝时期,大司马职位重新被启用,比如: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都可以成为大司马,这是尊崇虚号。在三国时期,夏侯惇、曹仁、曹休、曹真等,蒋琬,吕岱、陆逊之子陆抗等,都曾做过大司马,通常都是由大将军升迁为大司马。晋朝以后,废除了大司马一职,改为了兵部尚书。
大都督为“都督中外诸军事”的简称,理论上比大将军、大司马权利更大,非常设岗位,也为加官。比如大家都熟悉的东吴大都督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前三位事实上并没有取得的正式大都督的职位,只有陆逊一人才是实至名归。另外,东吴的权臣孙峻,蜀国的李严,魏国的司马懿,都是正式的大都督,都行使都督中外诸军事的权力。
总之,大将军、大司马、大都督,理论上是武装部队的总司令,理论权利几乎不分彼此。但军权含的金量,大都督排第一,大将军第二,大司马排第三。但是大将军却是常设岗位,其他两者都是视情况而定的。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优手游提供的古代大将军与大都督哪个权力更大?为什么?(古代大将军与大都督哪个权力更大?为什么这么大)详细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