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代后期,在诸葛亮最后几次伐魏的时候,已经是明显是蜀弱魏强了吗?那吴为什么不助蜀呢?

柚子 237

三国时代后期,在诸葛亮最后几次伐魏的时候,已经是明显是蜀弱魏强了吗?那吴为什么不助蜀呢?

一,三国时代后期,在诸葛亮最后几次伐魏的时候,已经是明显是蜀弱魏强了吗?那吴为什么不助蜀呢?

这个问题并不准确,诸葛亮北伐时,蜀军是越来越强。而且东吴也并没有坐视不理,曾经多次北伐配合。

在诸葛亮的五次北伐中,其实越到后面蜀军给魏军的压力越大。

诸葛亮在世期间,曾经先后五次北伐。在这五次北伐中,第一次北伐时蜀军一举夺取了南安、天水、安定三郡,是历次北伐中战果最大的一次。很多人可能会认为这时的蜀军最为强大,不过实际上恰恰相反。

诸葛亮接管蜀汉军政大权,是在刘备死后。此时的蜀汉经历了荆州、夷陵两次大败以后,部队损失惨重。诸葛亮接手以后经过三年的休养生息,蜀军实力略有恢复,不过战斗力和之前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蜀军第一次北伐能取得那么大的战果,主要还是因为刘备死后,曹魏认为蜀汉衰微,不构成威胁,疏于防范。加上诸葛亮以赵云率疑兵驻守箕谷,吸引魏军主力。自己则率蜀军主力出祁山,奇袭陇右,打了曹魏一个出其不意,南安、天水、安定三郡人心浮动,才被蜀军趁势拿下,并非其真实战斗力的体现。

在接下来的战斗中,蜀军首先攻打陇西郡失败,随后在街亭马谡败于张郃,列柳城高翔败于郭淮,蜀军连战皆败,甚至面对陇西郡的州郡兵都没有优势,很明显其战斗力和魏军有着不小的差距。

之后诸葛亮继续苦练部队,并在北伐中让部队经历实战考验,才让蜀军的战斗力慢慢得到提升。

到第四次北伐时,蜀军在上邽、卤城两战击败魏军。特别是卤城之战中,魏军投入了雍凉地区的主力部队,司马懿、张郃、郭淮等名将尽出,依然不敌蜀军。到此时,蜀军的战斗力已经超过了魏军。

所以在第五次北伐时,司马懿选择了坚守不出,根本不敢和蜀军野战,就是怕了蜀军。因此从战斗力上来说,蜀军实际上是越战越强,给曹魏的压力也是越来越大。

而吴国在此期间也没有坐视,曾经多次北伐

很多人对三国的了解,其实是来自《三国演义》。在演义中吴国作为配角,出场机会极少,只是在诸葛亮北伐时,偶尔会提到一句吴国出兵配合。这就让人觉得诸葛亮北伐期间,吴国一直没什么动静,或者是动静不大,不过实际上吴国北伐的次数也不少。

在诸葛亮主政以后,力主联合东吴,共抗曹魏。在他的努力下,蜀吴两国关系转好,双方都把曹魏当成了主要敌人。所以在诸葛亮北伐期间,吴国也并没有坐视,多次出兵北上。

像公元226年,孙权就出兵攻打石阳。公元228年,孙权又命鄱阳太守周鲂诈降,引诱曹休南下,一举歼灭魏军万人。公元230年,吴军出兵攻打合肥,被满宠击退。公元231年吴军攻打阜陵。公元232年,吴军攻打成山、庐江等地。公元233年,吴军攻打合肥、六安。公元233年,吴军又出兵合肥,配合诸葛亮第五次北伐。

不难看出,吴国的北伐次数和规模其实都多于蜀汉,只是在演义中被简写了。所以不能说吴国没有配合诸葛亮北伐。

三国后期,诸葛亮北伐时期蜀汉国力日益衰落。吴国在后期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国力不断下降。蜀汉孙吴加起来也弱予魏曹势力。

魏、蜀、吴三个独立体后期都因为内部矛盾日渐低落。曹魏政权更迭频繁,内斗不断,最后政权落入司马之手。先后灭蜀破吴三国时代结束。

在孙权毁盟偷袭荆州以后,三国当中魏国势大的局面已经形成了,一直延续到三国结束。不过魏国虽然势力雄厚,可是因为有西北、东南、荆州这三条绵延千里的战线,负担也是最大。所以,曹魏政权虽然长期都比蜀汉、东吴强大,却难以彻底击破他们,统一中国。

曹魏帝国在等一个合适的时机,因为时间是站在曹魏一方的,因为曹操时代开始就已经建立起了军屯、民屯的生产建设兵团制度,只要假以时日,曹魏就能在综合国力上彻底碾压蜀汉和东吴。这也是三国前期曹魏进取心不足的原因,因为经过几次试探攻击后,曹魏发现了自己的实力还不足以同时应付蜀汉、东吴同时发起的战事。

诸葛亮看到曹魏如此做法,自然是明白曹丕、曹睿的如意算盘,他怎么能让曹魏得逞呢?所以,诸葛亮在收拾掉南中的扰乱后,就奖率三军,带领十万大军北伐。

诸葛亮频繁发动的北伐战争,实际上是达到了其预先的作战目的的,那就是摧毁曹魏政权在关中地区的屯田。当诸葛亮最后一次出师,看到的陇右、关中之民,皆有菜色,这说明曹魏政权在关中的屯田措施因为诸葛亮北伐已经形同虚设了。后期的战事所需要的粮草和支援,基本都是从荆襄一线调拨的,如司马懿就是从荆州前线被火速调往关中前线。后期的邓艾,也是因为种庄稼这件事情做的很好,从而被授予作战任务,领兵作战的。

所以,仗打到后来,其实魏国是被诸葛亮打怕了,打烦了。可是诸葛亮频繁北伐,收效甚微,对蜀汉的国力也是一种损耗。曹魏和蜀汉拼消耗,结果肯定是蜀汉先熬不过。要说就只能说诸葛亮的几个接班人只看到了蜀汉国库,却没有看到天下大势。诸葛亮用这种北伐,逼迫曹魏无法把关中地区变成对蜀汉的攻击前沿,在战略上是成功的。而且,诸葛亮北伐,直接把司马懿打成了掌握军权的实力派,这对曹魏政权带来的影响要在十多年后才会展现出来。

那么,作为蜀汉的盟国,孙权在这期间都在做什么?

相对于蜀汉这种有着理想主义的奋斗者团队,孙权的队伍就太不纯粹了。江东的世家大族对于北伐曹魏其实没有多大兴趣,因为北方并没有他们的切身利益,他们的家族、庄园、田产都在江东。他们有着不弱的军事实力,这才能保有着他们的财富和权势。北伐曹魏这件事,风险太高了。如果打赢了,得到最大好处的当然是孙家皇族。皇族的势力大了之后,待这些江东世家大族是否还会跟之前一样客气?如果打输了,那他们的势力就会衰弱,如果皇族或者其他家族要来抢夺自己的财富,他拿什么来抵挡?

在这些人看来,北伐曹魏,不管是打输了,还是打赢了,自己都不会是得利的那一方,那为什么还要去打?安生过日子不好吗?

孙权虽然有心北伐,因为他想中央集权,他才不想做什么盟主,他要做生杀予夺的皇帝,可是他调不动其他人。主动出击攻打曹魏政权,孙权也有点投鼠忌器。万一自己擅自出兵打败了,那不光是自己的声望受损,还会让孙氏的力量变得更弱,到时候连这个盟主都未必当的稳当。

孙权什么时候能够充分调动这些人呢?那是曹魏政权主动派兵来打江东的时候。这时候根本不需要孙权做工作,那些江东世家大族为了自己的财富地位,都会主动站出来跟曹魏兵团死磕。其他时候,如果不是曹魏主动惹事,孙权集团一般也不会去招惹他们。

不过,即便如此,曹魏政权始终没有对孙权集团掉以轻心。相对西北地区的诸葛亮来说,东吴集团的实力更强,虽然因为政治整合的原因还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实力,可是一旦让孙权集团逮到了空子,那就不会是小事。

曹魏防范森严,孙权自然也就找不到什么漏洞。

孙权那边还不止一点糟心的事,因为曹魏的招降政策,东吴经常有人投降到曹魏一边。孙权恨的牙痒痒也没什么好办法,直到陆逊借着投降这件事大作文章,在石亭之战中击败了曹魏的大将军曹休,这是东吴对魏国少有的一次胜仗。这场战争下来,让孙权有了称帝的底气。

最大的胜负手却是在战争以后,曹休郁闷得病死了。原来,魏文帝接班之后,由于当储君时和兄弟关系不好,做皇帝后一改曹老板军权全部托付给自家人的风格,很不信任同辈的自家人。曹丕信任的人分别是:曹真,曹休,夏侯玄。很快,曹休死于石亭之战后,曹真被诸葛亮拖死,夏侯玄这个情种则死于女人。

于是,司马懿终于有了染指军队的机会,曹操生前“司马懿鹰视狼顾,绝不可付之兵权”的嘱托被扔到了九霄云外。

孙权做了皇帝之后,也经常跟诸葛亮打配合。其实,孙权是非常欣赏诸葛亮的,不过此时的孙权的主要精力,其实已经在整顿江东的世家大族了,对于诸葛亮北伐的配合,确实做的比较少。这一方面是由于曹魏一直严加防范,孙权没有可乘之机,另一方面也跟孙权不自信有关。比如,满宠带着十万兵镇守合肥,孙权跑到地方一看,就想起了张辽威震逍遥津的事来。孙权不愿意跟曹魏重兵集团硬刚,没有便宜可占,他宁愿撤围而走。毕竟,在南京城,他还有更重要的政治仗要打呢!

首先要指出题主问题中的一个矛盾点,那就是诸葛亮最后几次北伐的 时候还远远够不上三国后期,顶多也只能算是三国中期。

从220年魏国建立到280年吴国灭亡是史学界公认的三国时期,如果从孙权229年称帝到蜀汉263年灭亡,则有44年时间,诸葛亮后两次北伐分别是231年和234年,无论哪种算法都不算三国后期的。
言归正传,其实蜀汉和东吴在面对曹魏的问题上虽然始终没有达成战略上的协同作战,但是两国还是在一定程度取得了一定战果的。

魏国一统北方,占据着中原地区的广大领土,此时的中华大地的经济重心尚未南移,无论是人口、经济、文化等方面,曹魏都占有绝对的优势。蜀汉和东吴加在一起都不一定能对付得了。除此之外,东吴和蜀汉之间有着极其微妙的关系。
公元229年, 孙权登基称帝,诸葛亮出于多方面考虑决定承认孙权的皇帝地位,并且由吴国御用写手胡综执笔写下了《中分天下盟》,主要内容写到:

若有害汉,则吴伐之。若有害吴,则汉伐之。各守分土,无相侵犯......豫、青、徐、幽属吴,兖、冀、并、凉属蜀,其司州之土,以函谷关为界......

说这份盟约是地图开疆也可,异想天开也罢,至少蜀汉和东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确实做到了没有互相攻伐,这一点其实才是这个盟约最重要的部分。

魏强而汉、吴弱,如果汉、吴两国再互相征伐,那么结果一定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两国同盟本身就是一种互助,不仅是气势上的,也是战略的上的,在诸葛亮第三、第五次北伐时,孙权也是起兵北上,而且气势不小,在短时间内确实给魏国造成了两线作战的局面,只可惜蜀汉和东吴两国加一起也没取得什么实质性成果。

换句话说,如果诸葛亮或者孙权北伐成功,魏国独大的局面就被打破,蜀汉得关中、东吴据淮南,三国就达成了某种平衡,这种平衡就使得吴、汉的同盟变得极其脆弱,毕竟共同的目标变弱了,而两国的对立就升高了,所以,两国难以达成真正的战略协同。

到了三国中后期,姜维领兵数次北伐,虽然胜多败少,但是总体上也没有取得什么战果,反倒耗费了不少国力,而东吴方面,孙权逝世后,吴国内部内乱频繁,直至孙休斩杀孙綝后,吴国内部暂时稳定,并且在孙休的治理下走向安定发展之路,直到曹魏发兵灭蜀汉,但是蜀汉灭亡的太迅速了,吴国所谓的援军走到半路就变成征伐魏国的战略进攻部队了,而且还被蜀汉旧将罗宪拒城数月,魏将胡烈从荆州出兵进取西陵,陆抗为了防止腹背受敌,只得退军,这也就是蜀汉和东吴最后一次交际。

所以吴国不是不帮助蜀汉,而是爱莫能助啊。

诸葛亮六出祁山,孙十万稳坐江东。这就是三国中期最典型的状态,蜀汉和东吴虽然已经握手言和,表示大家都是兄弟,过去小打小闹,现在依旧可以拥抱欢笑。

诸葛亮表示:当初你偷袭我荆州,斩杀我大将关羽,又击败了我主刘备,害得他病死于白帝城,这我都可以不跟你计较了,毕竟我们实力弱。可是我北伐的时候,你能不能响应一下?

孙权厚着脸皮连连点头:要的要的,你放心去北伐,我要是助你一兵一卒算我输!不对不对,怎么把心里话说出来了,你放心北伐,我肯定穷尽东吴之军力努力在东边打出一片天。

诸葛亮眉头一皱,不过也只能黯然叹息,谁让家底都被刘备和关羽给败光了呢!现在只能仰人鼻息,不求东吴雪中送炭,只求东吴别来落井下石就好了。


一、孙权啥都没干吗?干的那点事,真拿不出手。

孙权偷袭了荆州,又击败了刘备,从此以后,三国局势立刻就逆转了。过去东吴最弱,现在蜀汉最弱。如果曹魏再击败蜀汉,那三足鼎立的平衡将会再次被打破。

这对于孙权来说,自然也是不利的。可是孙权一听说诸葛亮在北伐的时候取得了大胜,他这心里又不是滋味了。这是人之常情,大家一起穷的日子,难道不香吗?为什么背着我偷偷出去打工挣钱?看不得邻居越过越好,这很正常。

为此孙权在表面上虽然做了不少工作,可是对大局来说,跟闹着玩一样。不仅寸土没有侵占,甚至连曹叡都知道这小子要干嘛,就是闹着玩呗!索性曹魏朝廷都没理孙权在边境上胡闹的举动。


  • 1、唯一拿得出手的战绩:石亭之战。

这可能是诸葛亮北伐期间,孙权对曹魏进行过的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公元228年,东吴的大将周鲂,以诈降的方式取得了曹休的信任。

结果曹休果然中计,带着10万大军孤军深入,结果东吴这边早就埋伏好了,在石亭安排了陆逊、朱桓、全琮各带兵3万,痛击曹休大军,歼灭了曹魏1万多人。

这一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丢了街亭,以失败告终,第二次北伐无疾而终,当时他听说石亭之战胜利后,立刻带兵围攻陈仓,可惜曹魏守将郝昭严防死守,诸葛亮打了二十多天,都没能打下陈仓,反倒是把粮草给消耗光了,只好撤军。


  • 2、其他都是小打小闹了。

公元230年,孙权扬言要攻打合肥,这可把曹魏吃了一惊,因为同时诸葛亮正在北伐,而且刚刚取得了大胜,夺取了武都和阴平。

因此曹叡任命满宠为征东将军,作为淮南地区的老大,聚集了不少兵马来对付孙权。孙权一看势头不对,表示咱就是开个玩笑。

这可把曹叡气坏了,不过满宠并没有麻痹大意,他以为孙权还有后招,你可真的高估了孙权,人家说撤军就撤军,再也没出现过,以至于曹叡认为满宠你小子是不是想养寇自重?

此后从公元230年开始,一直到公元234年诸葛亮去世,这几年时间,孙权总是有北伐的意思,但是从来都是小打小闹,根本就看不到大规模的兵团作战。

几百人的战役也好意思拿出来炫耀吗?这不是闹着玩嘛!两个村的二流子都跑出来群殴,都不止几百人的规模吧?这如果也算助阵的话,真的没话可说了。


二、孙权是被张辽老哥给打怕了。

当年孙权也想成为汉武帝那种人,汉武帝是哪种人?文能够安邦定国,武能够攻城略地。孙权安邦定国的确是一把好手,可是攻城略地就跟小孩儿过家家一样,完全是在闹着玩。

为了体现自己在军事上也有成就,当年孙权也不止一次参与北伐活动,可是结局让人咋舌。他带着10万人马进攻合肥,而张辽凭借800多人就把他的10万大军给赶跑了,就连孙权本人也差点被张辽干掉。

从此以后孙权就留下了孙十万的美名,而张辽则留下了威震逍遥津的故事。经历过这一次亲征,孙权终于知道,术业有专攻,像汉武帝这样的人,千古少见。

所以孙权此后再也没有正儿八经地亲征北伐过,他对合肥这个地方有天生的畏惧感。张辽老得走不动路的时候,孙权依旧警告手下人,要小心张文远!这小子不好惹,可见当初张辽对他的心理打击有多严重,好家伙,直接一仗给人家干出了心理阴影。

你让带有心理阴影的孙权,正儿八经地帮助诸葛亮北伐,这恐怕是很难办到的事情。毕竟孙权有些害怕过江。就算打过去了,也站不稳脚跟,所以孙权所谓的主阵那么多次,其实没什么战果。


三、孙权就想保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东吴的理想,那就是保住自己的地盘就够了。这也是当时东吴所有士族们的想法,因为他们不愿意为了某个人的利益,而使得自己的利益受损。

孙权集团和刘表集团比较相似,都是由大大小小的豪族组成的集团。这帮人聚集在一起,表面上支持同一个主公,实际上各有各的利益需求。

每位豪族首领,都必须要代表自己家的利益,这就是孙权最尴尬的事情。如果要北伐,可以是可以,让哪位豪族的首领带兵马前去做先锋?

每个人必须要考虑,自己家族的人马如果打光了,那他们在东吴是否还有话语权呢?所以说没有人愿意真心北伐。

但是保卫家园,这帮人是不遗余力的,因为一旦东吴被攻破,那他们家的利益也将会荡然无存。所以说东吴的防守是天下无敌的。


总结:孙权想要通过称帝的手段,结束豪族林立的局面。

只有称帝,才能让豪族林立的局面逐渐消失,这是孙权当时的想法。可是这需要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因此孙权到了晚年上演了一出夺嫡之争,结果他出手解决了一大批江东豪族。

中央集权的确在孙权死后出现了,无论是诸葛恪还是后来的孙峻、孙綝,都能够自如地调动东吴绝大多数兵马。

不过这个时候他们已经错过了北伐的最好时机,因为蜀汉被灭后,东吴也不可能独善其身了。孙权表示,自己的动作还是太慢了。走路走太稳,未必就一定是好事。

参考资料:《三国志》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优手游提供的三国时代后期,在诸葛亮最后几次伐魏的时候,已经是明显是蜀弱魏强了吗?那吴为什么不助蜀呢?详细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折扣手游手游

折扣手游手游

最低折扣游戏盒子

下载游戏折扣

扫描二维码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