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感觉三国时期的攻坚战这么少?(三国攻防为什么没有了)

柚子 147

为何感觉三国时期的攻坚战这么少?

一,为何感觉三国时期的攻坚战这么少?

在三国时期的前半段,也就是三家鼎立之前,让人印象深刻的城邑攻坚战确实不多;但在后半段,这类战役/战斗并不鲜见,最具代表性的是“淮南三叛”的第三叛:诸葛诞之叛,司马氏通过近九个月的血腥围城战,逼迫寿春叛军在绝望之中内乱投降。

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围城战不是你想打就打的,起码得满足以下几方面条件:

第一,十足的兵力优势

在什么兵力对比情况下才能开展围城攻坚战?《孙子兵法·谋攻篇》给出了指标:

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理论上说,有十倍于敌的兵力时,才能选取围城战。而在三国前期,各路诸侯都在各显神通、招兵买马之际,即使想在局部拥有这种兵力优势也是不容易的;而一方若确实处于这种力量劣势时,往往会向其他诸侯寻求帮助。这就涉及到围城攻坚战的第二个条件。

第二,要无后顾之忧

在围攻城池时,最怕的就是第三方抄后路。当然,历史上成功的“围城打援”战例并不少见,但并不是普遍现象,即使强大如秦军,在灭掉赵国45万主力后围攻邯郸城时,面对前来救援的魏军时仍然大败。

而在三国前期,各路诸侯勾心斗角、联合分化、套路百出,简直不要太热闹,如果某一方仗着兵力优势耗在某个城池下,万一被包抄,那后果可想而知。姑且不说攻城战,即使正常的对攻战,也得防备这种危险,当曹操与袁绍在官渡相持时,如果小霸王孙策没有遭遇暗杀、真的按计划落实偷袭许都的话,三国的走势可能就要因此而改变了。

第三,足够的粮草。

古时的围城攻坚战,经常旷日持久,少则三五个月,多的话甚至长达数年。司马氏解决诸葛诞之叛,围城用了九个月,城内粮草断绝、难以为继后终于崩溃;长平之战则耗时两三年,赵国的精壮被耗在前线、国内空虚,甚至沦落到向别国借粮,最终无奈之下只得换上赵括冒险出击。被围的一方如此,围攻的一方人数更多,需要的后勤补给更加恐怖,秦国为了吃下长平的赵困,发动了全国的精装年。因此,若没有强大的实力支持,没人敢轻易发动围城战。

那三国前半段中原的经济情况如何?当事人曹操最有发言权,为此他写了一首著名的诗: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白骨遍地,百姓百不存一,千里无人烟。在我们的想象中,三国是计谋迭出、人才挥斥方遒的天堂,而实际上它是普通人的地狱。为了节省口粮,各路军阀没少干屠杀老弱病残的恶行;咱们的曹丞相,更是干起了摸金校尉的勾当。

在这种条件下,除非万不得已,谁会愿意把数万张嘴耗在某个城池之下?仗还没赢,估计经济上自己已经先垮了。

而到了三国后期,随着局势的稳定,各方实力的恢复发展,终于敢开展围城攻坚这种奢侈的战争。司马氏解决诸葛诞时,拥有绝对的实力与后勤碾压,即使东吴前来救援寿春,也被其轻易击溃。

总之,战争方式的选择,既要看大势,更要拼实力,容不下一丝任性。

二,三国为什么打仗

攻坚战没有什么计谋可讲,可能被记载一笔带过。还有两点:第一,三国时期的城池内部不足以容纳几万人的大军;第二,被大军围城就相当于瓮中捉鳖。所以军队一般情况下都是在城外驻扎,那么攻坚战也就随之减少了。

城池能够容纳的人有限

古代科技并不发达,想要建立庞大的城池将百姓和军队全部容纳进去几乎不可能。试想一下一个驻扎一两万军队和当地百姓的城池需要多大,城池的大小和兵力的部署存在一定的冲突。城池占地范围若是小了部队都驻扎不下,若是城池占地范围大了常规的一两万部队又守不住。所以大部队都驻扎在城外,日常守备部队才进城守备。这也就是为什么攻坚战较少的原因。

大军全部入城并不利于战斗

现代遗留下来的古城也不在少数,相信大家无论是在现实中或者在网络中都见到过。那么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城门的大小?比较大的城门能一起冲出来的最多也就三五百兵力,那么冲出来的这点兵力面对城外的敌军,不就是葫芦娃救爷爷一波一波的白送士兵性命嘛!

再有就是攻城方只想困城,不浪费兵力强攻,那么城内的士兵一旦粮草耗尽那就是死路一条。一座城池最多就四个城门,一旦敌军退守至弓箭射程之外封锁住四个城门的退路那么破城是早晚的事。

将所有的兵力都收缩到城内,那肯定是生死一战了。就例如曹操攻打吕布时,吕布将剩余的残兵败将都收缩到城内,被曹操大军围困在城里久攻不下,郭嘉献计以水围城,结果几个月后吕布军被困的士气全无发生叛乱,结果城池还是不攻自破了。

总结:城墙是古代战争最好的防御体了,但是也只限制于防御战,所以三国时期的战争很少是攻坚战。根据三国的记载,攻坚战也不在少数,但是攻坚战攻击方损失会很大,属于是实在没有其他计策时而选择的下下策。


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探讨、学习历史。

三,三国为什么打了那么久

答:这个感觉太蹊跷了!

我怎么感觉除了长坂坡之战之外,几乎所有的战争都是攻坚战。

当然了,长坂坡之战属于遭遇战;哦!对了赤壁之战也是遭遇战,“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赤壁之战打完了。这九个字加三个标点符号,似乎是说就是一场遭遇战。其他的好像没有了。

博望坡、潼关、虎牢关、阳平关、石亭、街亭、濮阳、下邳、小沛、定军山、白狼山、官渡、箕谷、斜谷、子午谷、陈仓、五丈原、沔水、泸水、泗水、磐河、南郡、江陵、襄阳、樊城、新城、柳城、雒城、合肥、濡须、等等等等……无一不是攻坚战!

四,为什么三国时期兵力那么少

三国时期攻坚战并不少。

五,为什么三国时期的兵力比战国时期少

先上结论:不但是三国时期攻城战少,就是在火器诞生之前,历代兵家都不主张采用攻城战。

火器诞生之前,单兵防御靠甲,国土防御靠城,除长围或借助自然外力外,很难突破,所以孙子兵法才有上兵伐谋之说。不但中国如此,西欧也是,郑成功数万人强攻几百人据守的热兰遮城不下即是明证,更不要说三国时期了。

事实上,正是由于火器的发展,才使城墙防御战法逐渐衰落,就如马克思所言:火药击碎了封建骑士的堡垒。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优手游提供的为何感觉三国时期的攻坚战这么少?(三国攻防为什么没有了)详细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折扣手游手游

折扣手游手游

最低折扣游戏盒子

下载游戏折扣

扫描二维码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