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国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哪次战役意义最重大,最关键?你怎么看?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称为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
就历史大一统的长远意义而言,我认为官渡之战更为关键,历史意义更为重大;首先完成了北方大地统一的愿望,发展了生产力,促进了多民族,多地域的文化融合;其次,为后来华夏统一打下坚实的基础。
建安四年(199年)六月(具体日期不详,暂存此处),袁绍起兵十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昌,官渡之战序幕由此拉开。
袁绍举兵南下的消息传道到许昌,曹军诸将认为难以战胜袁绍,曹操却说:“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遂决定起兵两万迎敌。
八月,曹操率军进据黄河北岸重镇黎阳,派臧霸率精兵入青州一带,巩固右翼,防止袁军从东面袭击许昌。留于禁率步骑两千屯守黄河南岸的重要渡口延津,令东郡太守刘延守白马,以防止袁军渡河南下,此为第一道防线。九月,曹操还许昌,置主力在官渡筑垒固守,为第二道防线。官渡为袁绍进攻许昌的咽喉之地。12月,曹操复还官渡,亲自坐镇,严阵以待袁军来犯。
正当曹操全力以赴布置对袁作战时,刘备起兵反叛曹操,杀曹徐州刺史车胄,占据下邳,屯兵沛县,并积极与袁绍联络,欲合力夹攻曹操。曹操分析了眼前的形势,认为“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袁绍虽有大志,而见事迟,必不动也”。遂于建安五年(200年)年正月,率精兵东征刘备,一举占领沛县,收复徐州,转攻下邳,并迫降了关羽。刘备全军溃败,仅带少数兵马逃往河北投奔袁绍去了。曹操获胜后,还军官渡,以迎战袁绍。
建安五年(200年)二月,袁绍亲率大军进军黎阳,派遣郭图、淳于琼、颜良进攻东郡太守刘延驻守的白马,刘延兵势微弱,被颜良军围困,情况紧急。四月,曹操决定率兵救刘延。他采纳谋士荀攸的建议,先自引兵到延津,佯装渡河袭击袁绍的后方,袁绍当即分兵西应。曹操却乘机率一支精兵向东奔袭白马,颜良措手不及,被关羽斩杀,白马之围遂被解出。袁绍又派大将文丑与刘备率五六千骑步兵渡河追击曹军。曹军当时只有骑兵五百余骑,危急之中,曹操令众骑兵解鞍放马,又将辎重丢弃在袁军来的路上。不久,文丑兵到,见到曹军丢弃的马匹、辎重后,你争我抢,乱作一团。曹操见此,命其500多骑兵立即上马,向袁军冲杀,袁军顿时溃败,大将文丑被斩首。此番曹军连斩颜良、文丑两员河北名将,袁军大为震动。袁绍下令煺军阳武。曹操也还军官渡固守。
八月,袁绍兵临官渡,依沙堆立营,东西数十里。曹操也分营与袁军对峙。九月,曹军出击,但战斗不顺。当时曹操兵不满一万,且十有二叁为伤兵,只好煺回营垒坚守。袁军见此,便堆起土山,筑高橹,用箭俯射曹营,使曹军士兵只能蒙盾而行。为了扭转这种被动局面,曹操命工匠连夜赶造霹雳车,向袁军还以飞石,摧毁了袁军的橹楼。袁绍又命士卒挖地道袭击曹营,曹军也针锋相对,在营内掘地壕以对抗。曹操又闻袁绍的几千车军粮即将运至官渡大营,他立刻派大将徐晃、史涣截击,将袁军粮草全部烧毁。
双方相峙月余,曹军粮草将尽,士卒疲乏,于是曹操寻机与袁绍决战。建安五年(200年)十月,袁绍又派车运粮,命淳于琼等五人率兵万余人护卫,将粮屯积在袁军大营以北四十里的乌巢。谋臣许攸建议袁绍派轻骑趁夜突袭许昌,袁绍不予采纳。恰这时许攸家中有人犯法,被其政敌审配扣押。许攸一怒之下,投奔曹操,并献计曹操奇袭乌巢。许攸之计正合曹操寻找战机,出奇制胜的心意。于是曹操当机立断,留曹洪、荀攸守官渡大营,自己亲率步骑五千人,连夜出发,一路扮着袁军,骗过袁军哨卡。到达乌巢后,即围住粮屯放火,及至天明。淳于琼才见曹军兵少,于是出垒迎战。曹操挥军冲杀,袁军抵挡不住,被迫推回营垒坚守。这时,袁绍一面派骑兵救乌巢,一面命张合阝、高览攻打曹军官渡大营,企图使曹操煺无所归。当增援的袁军骑兵逼近乌巢时,左右报请曹操分兵抵挡,曹操大怒说:“敌兵到了我背后才再告诉我!”于是士卒皆殊死拼杀,大破乌巢守军,擒杀袁将淳于琼。攻打曹军大营的张合阝、高览二将闻淳于琼兵败,又闻袁绍对他们二人起疑心,遂于阵前投降曹操。曹操乘势挥军掩杀,袁军大溃,袁绍及其儿子袁谭只带了八百余骑,仓惶逃往河北。
官渡之战,经过一年多的对峙,至此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而告结束。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败袁军十万。这个战例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气,写下了他军事生涯最辉煌的一页。建安七年(202年),袁绍因兵败忧郁而死,曹操乘机彻底击灭了袁氏军事集团,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又征服乌桓,至此,战乱多时的北方实现了统一。
先说观点,评价这三场战役谁最重大关键,衡量的标准就是假设不同的战胜方,来分析战役的结果对于天下局势发展起到的影响程度。从这个标准看,赤壁之战无疑是其中最重大,最关键的一场战役。
官渡之战:无论胜败,北方必将一统- 战争背景
官渡之战的时间是从公元199年6月开始,持续到200年10月。当时袁绍拥有河北之地,包括冀州、幽州、青州和并州,是实力最为强大的诸侯。而曹操拥有中原地区,包括:司隶、兖州、豫州、徐州和关中的一部分区域。
- 实力对比
从地盘面积上来看,双方差不多。但是由于曹操的领地饱受战火,经济衰败,综合实力不如袁绍。兵力方面袁绍约11万,曹操约2万,袁绍占据绝对优势。
- 结果假设分析
1、 曹操获胜(历史结果):袁绍败退回冀州之后不久病亡,曹操利用袁绍儿子之间的矛盾,分化瓦解,最终用八年时间攻略河北区域,实现北方统一。
2、 袁绍获胜:那么在中原地区,曹操再也没有能力阻挡袁绍的大军南下。此时袁绍在兵力、粮草、士气等各方面都占有优势,中原的世家大族们也会纷纷倒向袁绍,曹操的势力有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消亡。
结论:官渡之战无论曹操和袁绍谁胜谁负,都会产生一位北方的霸主。而这位霸主在整合了北方的资源和力量之后,必定会率军南下,在长江流域和南方的诸侯一决高下。
赤壁之战:要么天下归一,要么长期对峙- 战争背景
赤壁之战发生在公元208年。曹操在统一北方之后,南下夺得荆州,为了进一步吞并江东,发起了此次战役。这时候,曹操拥有河北和中原之地,又新获得荆州,而孙刘一方拥有江东地区。
- 实力对比
地盘上曹操拥有当时经济最发达的区域,家底雄厚,而江东地区面积虽大,却地广人稀,实力不如北方。兵力方面,曹操兵力超过20万,其中荆州降兵大约7、8万,而孙刘联军一方人数不超过5万。
- 结果假设分析
1、 孙刘联军获胜(历史结果):曹操丢失大半个荆州,退回北方,再也没有力量迅速南下一统天下。孙权和刘备则在南方站稳脚跟,争夺地盘,最终逐步形成三足鼎立的战略格局。
2、 曹操获胜:曹操获胜之后成功跨过长江,顺江而下,很快消灭东吴孙氏,拿下江东。到时候天下仅存的诸侯,无论是西蜀刘璋、汉中张鲁,还是西北的马、韩,都不可能阻止曹操的步伐,天下将在数年之内重新归一。
结论:可见赤壁之战的结果直接影响了当时天下的局势,三国鼎立的局面让天下统一的时间推迟了七十多年,而起因就在这次赤壁之战。
夷陵之战:吴蜀无论谁赢,魏国优势不变- 战争背景
战役的时间发生在公元221年7月到222年8月。起因是孙权偷袭刘备的荆州,导致关羽败亡。为了夺回荆州重地,并且为结义兄弟报仇,刘备称帝后亲率大军讨伐东吴。而东吴以陆逊为主帅,在夷陵与刘备交战。
- 实力对比
刘备一方大军5万,孙权一方也是5万,双方势均力敌。
- 结果假设分析
1、 孙权胜(历史结果):蜀汉彻底失去荆州,东吴势力扩展至长江以南大部,三国鼎立的局面彻底稳固,战后吴蜀继续联手对抗魏国。
2、 刘备胜:蜀汉夺回荆州,《隆中对》的战略条件完全具备,但依然需要吴蜀联合的才能够面对北方。
结论:无论夷陵之战的结果如何,都不能改变一强两弱的天下局势,魏国依然是最强,继续以从容的姿态制衡吴蜀两国,三国鼎立的局势不变。
综上所述,三大战役中,对于天下局势最为深远的就是赤壁之战。因此笔者认为赤壁之战的意义最为重大。
欢迎关注【历史步行街】,您的点赞、评论、转发都是对笔者最大的支持和鼓励。
从意义来说应该是官渡之战最大。
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的霸主地位,从此全天下再没有任何一个诸侯能和他相比。自从曹操胁天子以令诸侯以来,其他诸侯都以各种方法来声讨他,政治上处于非常被动的局面。袁绍的背景比他更强大,四世三公,关系网遍布天下,并且非常正统的。而曹操是宦官之后,说起来不是很好听,说话的力度比不了袁绍。何况地盘也只有袁绍的四分之一,人口也稀少。总之从什么角度考虑都没有可比性。
官渡之战后,曹操协胜利之势,一举拿下了袁绍的四州,彻底巩固了自己的实力。令天下人看清楚了,只有他才是最厉害的,令天下人才纷纷来投靠他。又利用控制汉朝廷首脑,掌握盖章的权力,可以任意升降全天下人的官职。逐渐削薄了人民的意念,慢慢的把他当做了正统。这才是曹操官渡之战胜利的最大收获,也为曹氏家族最终篡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赤壁之战意义还是比较大的,首先他延缓了曹氏家族统一天下的进程,孙权也巩固了孙氏家族在江东几十年的统治,令曹操知道长江天堑不是那么好打过去的,不敢轻易集中力量再来一次渡江之战。刘备呢,也寻找到了绝佳战机,终于有了立足之地,并且经过赤壁之战,曹孙两家暂时没有力量来对付他了,给了他喘息的机会,才有了后来的三分天下。只是百姓多过了几十年战乱,又多受了几十年的苦难。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赤壁之战带来了很负面的影响。
夷陵之战比赤壁之战的意义要大一些。因为它加速了曹魏统一天下的进程,令老百姓提前过上了天下没有纷争的日子。这个意义站在我们老百姓的角度看是积极的。刘备经此一战,陨落于白帝城,桃园三结义自此完美落幕,不得不说令人伤感。蜀国从此一蹶不振,再没有了争夺天下的能力。而吴孙和蜀国从此形同陌路,也失去了最后那点争夺天下的希望,长远考虑,陆逊其人不是吴国的功臣,而是千古罪人。
我是向日葵,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我觉的赤壁之战意义最大,这一战役最大的影响是确定了东汉政权分裂的局面,也暗示了魏蜀吴三分天下的时代即将来临,而官渡之战是确立了曹操中原霸主的地位,夷陵之战是是确定了蜀汉后刘备时代的开始 。
下面笔者将通过还原历史阐述分析这个问题。
东汉末年群雄逐鹿第一,官渡之战交战双方?胜负如何?又有和意义?
官渡之战交战的双发是曹操和袁绍,最终胜利方为曹操,袁绍失败的原因有:
——出师无名:袁绍率大军进攻曹操,师出无名,不占天下的舆论,而曹操则因为挟持天子,占了天下的舆论高地。袁绍以己之短攻曹操之长,已输一阵。
- ——亲小人,远贤士:袁绍亲近郭图之流,把因刚而直言的田丰关进了监牢,把忠心耿耿的沮授排斥到幕僚体系之外。
《后汉书》:绍纳图言。图等因是谮沮授曰:“授监统内外,威震三军,若其浸盛,何以制之!夫臣与主同者昌,主与臣同者亡,此《黄石》之所忌也。且御众于外,不宜知内。”绍乃分授所统为三都督,使授及郭图、淳于琼各典一军,未及行。
- ——袁绍的刚愎自用:袁绍刚比自用,我行我素,按自己的想法去做一件事情,而不是根据实际情形。
- ——许攸出走曹操处,谏言曹操投乌巢:袁绍谋士许攸因为袁绍不纳其言,并且“家中后院”起火,因此,悲愤去投了曹操,并建议曹操偷乌巢烧粮食。
- ——袁绍大将张郃高览临阵倒戈:因为袁绍身边的小人郭图作怪,张郃和高览怕身死人手,因此二人临阵投曹操去了。
以上就是袁绍兵败官渡的原因。官渡兵败,使的曹操后续和开了挂一样,统一了冀州,青州,并州,成为了统一中原的风云人物,至此迈入了一线诸侯“俱乐部”。
官渡之战,作战双方曹操和袁绍
第二,赤壁之战作战双方?胜负如何?又有和意义?
赤壁之战交战双方是曹操和孙刘联军,孙刘大军大获全胜,曹操失败的原因有:
——疾病的问题:曹军中正流行传染病,使曹操的士兵一半以上失去战斗力。
- ——骄兵必败:曹操自以为自己手握雄兵,并且击败了强人袁绍,此时就产生了高傲之心,使的用兵疏忽大意。
- ——运气太坏,刮起了东风:这场战役发生在208年的严冬,一直都在挂西风,偏偏这个时候刮起了东风,使的周瑜能够用顺风火攻,
- ——黄盖的诈降:黄盖的诈降最重要的一点,他的诈降麻痹了曹操,使的曹操放松了警惕,得以让火烧曹军之计能够延续。
《三国志·周瑜传》: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
曹操的赤壁大败改变了东汉末年的走向,使的曹操再也没有机会能够集结这么大的兵力来讨伐孙刘二人。也为后续的三分天下打下了伏笔。
赤壁之战,交战双方为曹操和孙刘大军
第三,夷陵之战作战双方?胜负如何?又有和意义?
作战双方是刘备和孙权,孙权大获全胜,刘备失败的原因有:
——大意轻敌,不察地利,舍船就步:刘备轻视孙吴的新任都督陆逊,觉的他是个毛头小子,因此所有的军事布置,都缺乏了反复的评估。
- ——军中没有贤士:如果法正,庞统或者诸葛亮在的话,或许还有一战,但是庞统先死,法正后亡,诸葛亮又远在益州,刘备缺乏机变的能力,因此陷大军于万劫不复的境遇。
- ——缺乏实际用兵之道:刘备在用兵上,将军队带入难以展开的二、三百公里的崎岖山道之中,采取了错误的无重点处处结营的办法,使的陆逊抓住机会,火烧连营,击败了刘备。
《三国志·卷三十二·蜀书二·先主传第二》:二年春正月,先主军还秭归,将军吴班、陈式水军屯夷陵,夹江东西岸。二月,先主自秭归率诸将进军,缘山截岭,於夷道猇亭猇,许交反。驻营,自佷山佷,音恒。通武陵,遣侍中马良安慰五溪蛮夷,咸相率响应。镇北将军黄权督江北诸军,与吴军相拒於夷陵道。夏六月,黄气见自秭归十馀里中,广数十丈。后十馀日,陆议大破先主军於猇亭,将军冯习、张南等皆没。先主自猇亭还秭归,收合离散兵,遂弃船舫,由步道还鱼复,改鱼复县曰永安
刘备的夷陵大败后,随后他自己也病逝于白帝城,随后刘禅即位,诸葛亮辅政,蜀汉开启了后刘备时代。
夷陵之战,交战双方为刘备和孙权
综上所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我认为赤壁之战最意义最大,最关键,因为它使的曹操无法再集结这么大的兵力来统一全国,而刘备和孙权的高光的时刻即将到来,这也是三国最精彩的片段。
这三大战役都很重要,各自受益或受害的对象不同而已
01官渡之战这是曹操平定北方最重要一次战争,否则曹操根本无法在北方立足,当时曹操手中虽然挟持了汉献帝,在群雄之中取得了有利的地位,但他的地盘位于群雄割据的中心,四方受敌。于是他首先怀柔远方的韩遂、马腾,取得他们的支持,然后消灭了一直与他为敌的吕布以及张杨的后继眭固。这之前郭汜、李傕已被歼灭,张绣也投降了曹操。曹操周围的董卓势力基本上被一扫而光。
而这时袁绍在河北攻打公孙瓒,公孙瓒兵败自杀。袁术也病死。这样到了建安四年(199)八月,袁绍和曹操在黄河两岸直接对峙,冲突已到了不可避免的时候。这一年的秋天双方拉开大战帷幕。第二年,即建安五年十月,在黄河南岸的官渡,终于迎来了最后的决战。
当时袁绍在军事上处于绝对优势,而且北方的公孙度和西方的韩遂、马腾等都采取中立的态度,袁绍不存在后顾之忧,可以全力以赴对付曹操。与此相比曹操的条件就很不利了。他背后有与袁绍有同盟关系的刘表,还有虽与刘表敌对但却野心勃勃的孙策,曹操随时有受后方攻击的可能性。
所以官渡之战的前期准备工作比战争本身更重要、更多。
曹操的准备工作01派卫觊为使者前往与刘表敌对的益州刘璋处,想策动刘璋从侧面牵制刘表。可是卫觊因道路不通,只到了长安就不能前行了。
02发生了意外,这时献帝不满曹操的专横,下密诏令外戚董承暗杀曹操。虽然这个阴谋因消息泄漏而失败,但又有刘备伙同董承一党在徐州小沛起兵反曹。曹操立即采取行动击破刘备,刘备逃奔袁绍而去。留下来的关羽敌不过曹操,只好投降。
03曹操又派臧霸占领袁绍在黄河南岸的地盘青州,消除了袁绍由侧面袭击的后患。
04荆州南部的长沙太守张羡策应曹操举兵攻打刘表,刘表受到牵制,不能与袁绍共同对付曹操。
袁绍的战前工作袁绍联络孙策攻击曹操,正准备乘虚袭击许都的孙策遭暗杀身亡。
袁绍又怀柔盘踞许都南边汝南的黄巾残党刘辟,并派刘备到汝南合流以搅乱曹操后方,这一行动也被曹操一举粉碎。从准备工作上,曹操显然做得更足。
战争的结果在官渡迎击袁绍的进攻,最终以少胜多取得了全面胜利。曹操的胜利与袁绍集团的内部不和有很大的关系。在围绕攻打曹操的问题上,袁绍的谋士们意见不一,互相牵制。而这些谋士本身都是一些官僚士大夫,代表着不同地域、不同集团的利益。也就是说袁绍虽然手下有很多谋士,但他却不会用人,这也是袁绍失败的最大原因。谋士许攸的叛变最具有代表性。曹操正是采用了许攸的计谋,对袁绍的粮草屯集地乌巢发动了奇袭,最终取得了官渡之战的决定性胜利。
官渡一战结束,曹操彻底在北方站稳了脚根,后面才有机会发兵攻打刘表,引发了下场战争:赤壁之战
02赤壁之战赤壁之战的意义在于战后形初步三中鼎立之势,曹操短时间无法再对南方发动战争,孙权也在江东站稳了脚根,战争的最大受益者当属刘备,刘备虽然挂着皇叔的名头。实际上没有什么实力,在赤壁之战前在长坂坡被曹操打得丢盔弃甲,差点连儿子都丢了,刘备只好投奔荆州刘表处。
荆州刘琮的投降,胜利来得过于容易,才让曹操才产生攻打东吴的想法。
当时因为刘备在荆州人气比较旺,在鲁肃的建议和撮合下,孙权与刘备进行联盟。
这样,曹操、刘备、孙权三个集团在无法预料的局势变化中迎来了赤壁之战。曹操的兵力,除了自己带来的三十万,攻占荆州又新得十万人马,一共四十万左右,实际上能在前线参加战斗的也只有二十万左右。孙权军共有十万兵力,周瑜率领其中精兵五万,直接参加战斗的有三万左右。刘备这时只有可怜的两千左右的兵力。
曹操的船队从江陵出发,沿江而下,在长江南岸的赤壁一带与周瑜的水军遭遇。曹军初战不利,撤退到北岸的乌林,与周瑜军隔江对峙。而这时曹操军中疾病蔓延,士气日渐低下。
曹军北方士兵居多,不习水战,曹操于是命令船队用绳索把船舰互相牵连起来,以减轻风浪的颠簸。吴将黄盖发现了曹军的这个弱点,就向周瑜建议用火攻战术。周瑜采纳黄盖的建议,让黄盖写诈降书给曹操。善用计谋的曹操竟没看出其中有诈。
黄盖选十艘小船打头,船上装满浸满油脂的干柴,外面用帐幕盖好,其他战船随后,由南岸向北岸的曹营驶去。曹军毫无防范,黄盖船队就接近了曹营,然后一齐点火冲进曹操船队。这时东南风大作,曹操的连环船队顷刻间就淹没在一片火海之中。曹操失去了几乎所有的船舰和大半人马,慌乱中收拾残兵败将经华容道向江陵撤退。华容道非常泥泞,行军十分艰难,曹操到达江陵时已狼狈不堪,他留下曹仁驻守江陵,自己匆匆引军北还。
而刘备趁机占了荆州南部三郡,初步有了立足之地,而孙权进一步与刘备结盟,把妹子嫁给了刘备。而且刘备还向孙权借了南郡(书上称荆州),大致承诺是取了益州,就将荆州还给孙权。
所以,赤壁一战奠定的三国鼎立之势
03夷陵之战至于夷陵之战,是因为刘备取了益州后,并没有兑现诺言,而是以“取得凉州后,再归还”,惹恼了孙权,加上鲁肃去世,继任者吕蒙,用计赚回了荆州,还将刘备的结拜兄弟关羽诛杀。孙刘关系破裂。
两年后,刘备发动了夷陵之战,结果被陆逊火烧连营,大败而归,上演了一“白帝托孤”的一幕。蜀国也因此大伤元气,国力大损,久久不能复原,成为三国中最弱的一方。尽管后有诸葛亮、姜维的辅佐,都难已对魏构成大的威胁。
分析:就算不发生夷陵之战,以蜀的国力,其实也无法击败魏,况且,北方曹丕已经篡权称帝,成了魏,刘备也称皇帝,已经忘记当时的初心。所以这一场战争影响力最小。
另外的两场战争:官渡、赤壁战役在三国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非常之关键。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优手游提供的三国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哪次战役意义最重大,最关键?你怎么看?详细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