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圣"张良是如何死的?死后究竟葬于何处?(张良谁的谋士)

柚子 206

一,"谋圣"张良是如何死的?死后究竟葬于何处?

张良,字子房,韩国人。他和萧何、韩信合称为“汉初三杰”,也被很多人称为“谋圣”。通过《史记-留侯世家》的记载,张良的定位是“帝王师”,是刘邦身边的顶级智囊之一。张良从小出生在韩国的贵胄之家,其家族世代在韩国为相,张良就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如果韩国不为秦所灭的话,张公子可能会一辈子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但如果那样的话,我们就只能见到一个纨绔子弟,而不是谋圣了。

秦灭六国第一个消灭的就是韩国。张良一下子从衣食无忧的贵公子,变成了国破家亡的可怜人,这种落差是巨大的。对于亡韩的秦,张良的内心充满了仇恨,以至于他并不为死去的弟弟发丧,而是散尽家财,图谋反秦的大业。从韩国被灭的那一刻起,张良就已经变身为了一个复仇者,他的人生只有一个目标:亡秦。

最初的时候,张良参加了韩国的反秦组织,在新郑的反秦运动中,张良也应该参与其中,且结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人,比如项伯就是在这个时间认识的。但是秦以强兵灭国,其兵锋不可阻挡,因此反秦活动被迫转入了地下,张良此时认为只要除掉了始皇帝嬴政,就可以实现自己的亡秦夙愿。这个时候,张良的职业是个刺客,拿到始皇帝的人头就可以亡秦,这个时候,张良对于亡秦的认知还停留在搞暗杀活动这个层次上,还十分片面和激进。张良倾尽家财,找到了力士沧海君,准备在博浪沙伏击始皇帝嬴政。但上天似乎和张良开了一个玩笑,致命的一击并没有击中始皇帝的本尊,而是击中了副车。张良成为了全国通缉的对象,只好开始了自己的逃亡生涯,或许在那个时候起,张良就意识到了光靠武力是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因此,他选择走上了一条截然不同的亡秦之路。及时改变方向、调整策略,是张良的长处,否则张良的人生将就此定格,身份:刺客,死因:因谋逆大罪,被捕后伏诛。

张良之后九年的经历让我们不得其详,唯一知道的就是那桥下拾鞋,得到《太公兵法》从而实现了华丽蜕变的故事。具体其中的原因正史并没有记载,但张良从此从一个冲在前面的刺客变成了一个退居幕后的谋臣。谋臣的难处在于择主,就像范增一样,由于不善则主,纵有治谋最终也没有用武之地。在秦末的乱世中,张良开始苦苦追寻真正的明主,他曾经去投靠过很多声名卓著的人,但经过交谈之后,发现这些人不过徒有虚名,不值得辅佐。终于一个有能有为的人出现在了张良的视野中,这个人就是刘邦。在很多人眼里,泗水亭长刘邦不过一个小混混,既没才能又没号召力,在秦末的乱世侥幸拉上一帮人马,但终究难成大器。

但张良却发现这个为人不耻的刘邦,居然对自己所谈论的《太公兵法》深以为是,评鉴也体现出其极具战略眼光,这是张良以前所遇到的那些虚有其表的人时,都没有发生的现象。对于张良,刘邦也十分尊重,初次见面便推心置腹、委以重任。但张良的心中还一直以韩臣自居,直到项羽将韩王成杀死,张良彻底对项羽失望,最终选择了辅佐刘邦同项羽争夺天下。身份:帝王师,死因:功高震主不得善终。

如果张良一直眷恋自己帝王师的身份,恐怕他会死的很快。在天下已定后,张良再次转换了身份,首先在刘邦让他选择自己选择封地的时候,张良说道:“我和陛下在留县相遇,这是上天的机缘,如果陛下一定要赏赐的话,就把留县封给我吧!”事实上,张良并没有到他的封地去,而留县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县城,远远不能和其他功臣的封地相提并论。张良曾经评价自己说:“我本韩国落魄贵族,因秦灭韩而家道中落,因此我人生唯一的目标就是亡秦,今天下已定,我心愿已足,凡世之事皆无可恋,愿意不触功名利禄,随赤松子求长生之术。”张良再次完成了从“帝王师”到“帝王宾”的转型,身份:帝王宾,死因:善终。

树欲静而风不止。张良还是没有逃脱权力的漩涡,吕雉找到了他,并用武力挟持逼张良为自己和刘盈谋求一条出路。张良迫于无奈,也为了天下计,让吕后请出商山四皓,稳固太子刘盈的储君之位。吕雉从其言,果然刘邦见到商山四皓后,知道太子羽翼已丰根基不可动摇,于是放弃了废长立幼的念头。吕雉对张良十分感激,见张良辟谷不食,便说:“人生短暂,何必为难自己,克制欲望让自己痛苦呢?”张良没有办法,只好恢复进食五谷,不久之后,张良病逝。身份:谋臣,死因:因食五谷病逝。

关于张良死后葬在什么地方,这个问题有五种不同的说法,分别是河南兰考县、山东济水之北、江苏徐州、湖南张家界、山东微山县。我更倾向于班固在《汉书》里的记载,即张良死后葬于济北谷城山下黄石。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二,张良之死真相

张良(前250至~前186)是汉高祖刘邦的谋士,汉初三杰之一。张良是韩国(今河南新郑市)人,(春秋战国时期的韩国)他的老爸张平是韩国丞相,张良是典型的官二代。

然而随着秦始皇灭六国,当然这里面也包括张良的国家――韩国。29岁的张良一夜之间成了国破家亡之人。从此张良对秦始皇恨之入骨,总想找机会报仇雪恨。

转眼三年过去了,张良终于等到了机会。秦始皇东巡到了博浪沙这个地方,时年32岁的张良决定暗杀秦始皇。

当这天秦始皇乘车进入埋伏圈后,张良用链锤砸烂了第一辆马车,他认为这次秦始皇必死无疑。



结果狡猾的秦始皇事先早已和后面的一辆马车换了座位,秦始皇这才侥幸逃过了一劫。暗杀败露,张良成了通缉犯,从此踏上了浪迹天涯之旅。

张良在四处流浪期间,偶遇圯上老人黄石公,经过三次“纳履”的考验,张良终于通过了测试。黄石公看这小伙子心眼不错,于是把多年珍藏的《太公兵法》交给了他。

从此张良刻苦钻研,最终成了一名卓越的军事家。

张良是在43岁时辅佐刘邦的,期间为刘邦设谋“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为刘邦率先攻入咸阳做出了贡献。

鸿门宴上,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打动项羽的叔叔项伯“吃里扒外”保护刘邦。刘邦能有后来的幸福生活多亏了张良救他一命。



刘邦称帝后,封张良为留侯。刘邦由衷的感叹道:“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也!”

张良虽然功高盖世,但他和战神韩信不同,他是一个明事理知进退之人。在刘邦站稳脚跟后,张良逐渐退出了权利中心,长年的战争造成了张良体弱多病。

在刘邦死后的第九个年头,大约在公元前186年,张良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64岁,张良死后葬在哪里了?

一、传说葬到了山东济水之北的黄石山上

这是《汉书》记载的一个传说,据说张良隐退后,有一天在路上突然发现了一块奇怪的黄石头,张良很好奇就把这块石头带回了家里。

到了晚上张良做了一个梦,梦中师傅黄石公对他说,这块黄石就是师傅的前生今世,等你去世后,连同这块黄石一起葬到黄石山上吧!



张良谨记师傅的嘱托,临死前告诉儿子张不疑和张辟强说,“把我连同石头一起葬到黄石山上”,二子尊父命葬到了山东济水之北的黄石山上了。

二、葬到了河南兰考县

这也是个传说,刘邦称帝后,张良激流勇退托病不出,决定隐居于东昏县(今河南兰考)西南的白云山学“辟谷大法”。

说走咱就走,张良一个人前往白云山。刘邦得知消息后急忙追赶张良,眼看到了白云山前,和张良仅200米的距离,刘邦喊道:“军师且随我一起共富贵”。就在刘邦拉张良手时,张良突然幻化成一缕青烟消失不见了,刘邦无可奈何空手而归。

现在河南省兰考县城西南六公里的三义寨乡曹辛庄车站南侧,紧靠陇海铁路处有一座张良墓,墓冢高十米,周围长100米,面积大约有35000平方米,当地人说这是汉张良墓。



三、江苏徐州的留侯墓

徐州沛县有一座张良墓,当地人称“留侯墓”。据唐代《括地志》记载,“汉张良墓在徐州沛县东65里,与留城相近也”(留城位于微山岛西南六公里处)

这个地方是张良和刘邦最初相遇的地方。当初刘邦封侯的时候,曾许诺张良自择齐三万户。但张良以在留城与刘邦首次相遇为理由,请求刘邦把留城封给他,刘邦答应了。

封地在留城,死后葬在留城也属于合情合理的事情。



四、湖北张家界的张良墓

这也是一个传说,话说张良得了黄石公的天书,最后辅佐刘邦称帝,刘邦称帝后,张良急决定流勇退隐居。

有一天张良上书刘邦说:“怨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有关赤松子的传说很多,一说是远古时期黄帝的老师,一说赤松子就是黄石公)

据史料记载,张良隐居学道死后就葬于该地。据《陵墓志》记载:“汉张良留侯墓,在青岩山”。这里的青岩山指的是湖北张家界的青岩山。



五、山东微山县也有个张良墓

在微山县微山岛西南部微山南麓也有一座张良墓,位于微子墓南1.5公里处,墓前曾有清乾隆二年所立的石碑,上面刻有汉“留侯张良墓”。

这里是张良和刘邦初遇的地方,也是张良的封地。



全国有五座张良墓,哪一处才是张良最终埋葬之地呢?我的观点是,传说附会的张良墓并不靠谱。封张良为留侯的食邑地最有可能是他的真身埋葬地,也就是说,江苏徐州和山东微山县其中一座是张良的埋葬真身墓,具体是哪一座我也不知道,这要问问张良去。

文/秉烛读春秋

三,张良是他手下的谋士

四处流浪的张良,偶然碰见老人黄石公,经过考验,黄石公觉得张良悟性很高、人心向善,于是把自己多年心血凝聚而成的《太公兵法》传给他。

有了这本葵花宝典,张良刻苦钻研、手不释卷,将书中精华要义领悟通透。

在后来辅助刘邦的生涯中,张良把《太公兵法》运用得炉火纯青,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因此被后人尊称为“谋圣”。

刘邦发自内心地称赞道:“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也!”

张良不仅谋事,而且谋人;不仅谋刘邦,而且谋自己。

刘邦建立西汉之后,张良及时退出政治舞台,避免让刘邦猜疑。不到万不得已,他不会出场。

张良退居后,只有一次响应吕后的求救,才参与西汉的政治决策

公元前197年,刘邦宠爱戚夫人、感觉吕后有篡权的野心,便想改立太子。原来太子孝惠是吕后儿子,刘邦想废黜太子,改立赵王如意为太子,赵王如意是戚夫人的儿子。

尽管上上下下的大臣,都劝谏不要改立太子,但刘邦一意孤行、我行我素。

太子生母吕后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寝食难安,情急之中就向老朋友张良请求援助。

张良考虑西汉刚刚建立,最需要稳定局势,于是为吕后出了一个谋略:口舌难保太子;太子能请“商山四皓”出山,出入宫廷以“四皓”相随,则太子之位可以巩固。

果然如张良所说的,刘邦看见“四皓”始终在太子左右,知道太子羽翼已丰,翅膀已硬,从此再也不提改易太子的事情。

太子终于保住地位,并且成功继承皇位,吕后对张良更加敬重。

张良不争功、不抢利、重情义、专注修身炼气、高寿而终

论功行赏,刘邦命令张良自己选择3万户为食邑,可是,张良不要那么多,只要赐封留城,因为张良与刘邦第一次相遇就是在留城。

张良要牢牢记住与高祖第一次相遇之地,要牢牢记住与刘邦的深情厚谊,要牢牢记住刘邦对自己的知遇之恩。

刘邦同意了张良的请求,册封张良为留侯。刘邦不仅对张良完全放心,而且记住张良的功劳与情义。很多文臣武将都被刘邦诛杀,张良超然于世外、安然地颐养身心。

张良自请告退,摒弃人间万事,依据黄石公所授方法,专心修道养精,静居行气,希望自己轻身成仙。

张良修炼的功夫很深,他能一粒米饭不吃,轻身羽化。

吕后深深感恩于张良,经常派人去看望张良,当有人报告张良只剩下皮包骨头的时候,吕后心情十分难受。

吕后亲自来到张良修炼的地方,劝谏他千万不要自找苦吃、也不要过分为难自己。

张良听从了吕后劝告,又重新服食人间烟火。

公元前186年,年老多病的张良,因为一口稠痰堵住气管,不治身亡,享年65岁,这在当时确属难得的高寿。

吕后赐给张良谥号文成侯。

登仙之后,跟随太上老君,是为太玄童子

据传说,张良修炼成仙后,职位是太玄童子,正常情况下跟随太上老君,生活在太清宫中。

安徽巢县的白云山有一个仙人洞,叫子房洞,那里就是张良辟谷修炼的隐身之处。后来有人在那儿建造了祠堂,每年都有人供奉香火。

张良的第八代孙子叫张道陵,也是修炼成仙了,被后世尊称为“老祖天师”、又叫“正一真人”,民间通常称呼为张天师。

张良死后的安葬之地

尽管在很多地方都有张良墓葬,但是最可靠的应该是位于江苏徐州沛县的张良墓。

张良墓位于沛县东65里,与留城很近。之所以认为张良最大可能安葬在这里,基于2个原因。

第一、刘邦册封张良时,张良主动要求把两人第一次相遇的留城封给自己。张良要求食邑留城,晚年应该生活在留城,死后葬在留城附近合情合理;

第二、张良的子孙都是从江苏徐州出来的,直至第8代孙子张道陵也是在江苏丰县出生的。丰县、沛县两县相邻,同属于江苏徐州市。

所以,张良安葬在江苏徐州沛县最接近事实。

四,张良之死的真正原因

张良是汉初的奇人

当是时,六国被秦所灭,始皇帝在位时,威力震慑天下,六国遗緖流落民间,许多人在秦国的高压统治下,战战兢兢,苟且偷生,也有不少人,不甘心国破家亡,潜伏民间,伺机而动,张良就是其中一个。

张良父亲、祖父,是韩国五代君王的丞相,家室可谓煊赫,韩灭亡后,他一个文弱书生,立志灭强秦,报国仇家恨,矢志不渝。

张良跟随刘邦之后,全心全意为刘邦出谋划策,多次在关键节点辅佐刘邦,屡出奇计,功成身退,不贪名,不贪利,堪称千古帝王之师。



张良是怎么死的?

秦末天下群雄并起,许多人舍生忘死,追随刘邦,大抵都是为了功成名就,享富贵荣华,唯独张良不是,他选择刘邦,往大了说,是为天下苍生谋福祉,他相信刘邦能为天下带来清明。

张良淡泊名利权势,刘邦打败项羽,称帝后,他谢绝了刘邦三万户的封赏,只保留了“留侯”的尊称,从此闭门谢客,幽居修道,也就躲过了汉初“功臣遭屠杀”的劫难。

民间有传说张良后来追随赤松子云游四海,羽化升仙了。 当然这只是传说。

据我推测,张良应该是病死的。《史记》和《汉书》都多处记载张良体弱多病。

第一处:“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

第二处:“留侯性多病,即道引不食谷,杜门不出岁余。”

第三处:“留侯病,自强起。”

《史记》记载张良曾经向刘邦请辞说:“我家几代相韩,到韩国灭亡时,不惜花费万金,为韩国向强大的秦国报仇,天下震动。 现在凭三寸不烂之舌作帝王的军师,封赏万户,位至列侯,这是平民百姓能到达的极点,对于我已经足够了。希望抛弃人间俗事,跟随赤松子去遨游。”于是他学习道家的辟谷法,导引轻身仙术。



什么是辟谷? 说的明白一点就是不吃五谷杂粮,靠吸纳吐气修行。

辟谷是先秦乃至秦汉道家修行的一门仙术,如同庄子描写的神仙:“不食五谷,吸风饮露”。

大家会说,不吃五谷,那不饿死吗?怎么可能?

刘邦去世后,吕后感念张良帮助她出谋划策保住太子储君之位,曾强迫留侯进食,说:“人生一世,就像白马过隙,何必自找苦吃到这地步呢!” 留侯不得已,勉强听从进食。



我想留侯辟谷绝食是有原因的,修仙是主观意愿,肠胃疾病导致缠绵病榻,可能是客观原因。

试想他年少时是候门贵公子,后来流落江湖风餐露宿,民间的粗糙饮食他肯定吃不惯,指定是有一顿没一顿,渐渐就得了肠胃病,后来干脆不吃饭。

大家会说,不吃饭不饿死吗?

张良虽然不吃五谷,因为得病,就难免不服汤药,中医向来药食同源,再加上导引练气,或许,反而对身体有好处。



死后张良葬于何处?

公元前186年留侯去世,谥为文成侯。 葬于何处?《史记》和《汉书》都没有记载。

《汉书》关于张良的死,只说张良追随刘邦到济北(山东济水之北),在穀城山下,寻到当年邳下传授给他《太公兵法》黄石公幻化的黄石,后来张良建祠祭祀黄石,“及良死,并葬黄石。每上冢伏腊祠黄石。”

就是说张良死的时候,那块黄石随葬,张家孩子上坟的时候,那块石头也享受祭祀香火。

因留侯晚年深居简出,他仙世之后葬到哪儿,一直是个谜。 目前有三处,都宣称是张良墓。



一、隐居地——河南兰考

在河南省兰考县县城西南6公里的曹辛庄车站南侧,有一座张良墓,高达10米,古柏环绕,郁郁葱葱。据传,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弄权。从此,张良托病隐居于东昏县(今河南省兰考县)西南的白云山,卒后便葬于此地。  

二、封地——徐州沛县

据唐代《括地志》记载:“汉张良墓在徐州沛县东六十五里,与留城相近也。”“故留城在徐州沛县东南五十五里,今城内有张良庙也。”当初,刘邦封侯之时,曾许张良“自择齐三万户”。然张良以始见刘邦于留城,而求封留。



三、修仙地——湖北青岩山

《陵墓志》记载:“汉留侯张良墓,在青岩山。良得黄石公书后,从赤松子游。邑中天门、青岩各山,多存遗迹。”张家界青岩山风景秀美,张良曾在此修行死后葬在当地。

至于哪一处埋葬着留侯真身,似乎只有等哪天考古发掘才能证实,当然也可能另有其处。

张良一生为人低调,与世无争,肯定不希望后人打扰他的清净。

五,张良是谋士吗

功成名就之后的张良选择了与其他大臣不同的一条道路。当其他大臣都在争功、争着当官的时候,张良却急流勇退,退出了权力的中心,过起了云游四海的日子。张良摒弃了了朝堂之事,从此与道家为伍,过起了清静无为的生活。每天深入简出研究道家经典,每天过着别人看不懂的生活。当然他也没有闲着,练起了气功,希望有一天能达到羽化升仙的地步。由这就是张良的大智慧,他知道怎么保护自己,他知道急流勇退谓之知机的道理。张良低调做人、低调行事以至于大家都忘了世界上还有张良这个人。当然也没有人想加害张良。

张良成功之后,他没有忘记当初的经历。当年那个老头的话一直萦绕在心头,张良是一个相信神话传说的人。当年老头说张良十三年之后会在济北遇到一块石头,那块石头就是自己。正巧十三年后,张良和刘邦一起路过济北,张良根据回忆果然发现了一块黄色石头。张良这下子惊呆了,原来这个世界上还有这么巧的事,这个世界上还有这么邪门的事。张良当时断定:答案只有一个,这老头确实是上天派来帮助自己。这块石头就是鉴证,没有这块石头就没有后来叱咤风云的张良。张良获得这块黄色石头以后就把它当成宝贝。张良非常看重这块黄石头,他把这块石头放在祠堂里面供奉着。

如果不知道其中缘由的人看到这块石头在供奉祖先的祠堂里摆着肯定心中有无限疑问。你说孙悟空家的祠堂里没有摆祖先的牌位,摆着一块石头大家都能理解,毕竟人家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张良家的祠堂里摆着这么一块石头总觉得怪怪的。

汉惠帝六年,张良走完了自己辉煌的一生。根据张良生前的遗愿,和张良一起下葬的不是他老婆而是摆在祠堂里面的那块黄石头。张良命令后人扫墓祭祀的时候,要连黄石一起祭祀。

张良身体柔弱,手无缚鸡之力却有凭借着自己的才华成为汉初三杰之一,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的谋圣,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张良和陈平不同,张良的所有计谋大多是阳谋,大多是光明正大的计策。所以,他才不像陈平那样充满争议。张良的聪明不仅体现在他出色的谋略,更体现在他懂得功成身退、明哲保身。如果汉初的将领都学会张良的急流勇退和明哲保身,也许就不会出现刘邦大杀功臣之事。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优手游提供的"谋圣"张良是如何死的?死后究竟葬于何处?(张良谁的谋士)详细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折扣手游手游

折扣手游手游

最低折扣游戏盒子

下载游戏折扣

扫描二维码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