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果让你回到三国,你是否有能力扶持东吴一统天下?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说。
负责任的说,绝对是不可能的。
其实君主再牛逼,其实同厨师差不多,就算厨艺再高超,也必须有好的食材、好的调味料、好的厨具,才能做出好菜。
道理也是一样。
而东吴不具备统一天下的实力。
公元239年,曹魏人口450万,蜀汉人口90万,东吴人口为210万。
也就是说,东吴人口加上蜀汉人口,也只是曹魏人口的67%。
而古代农耕民族的战争,对于人口是高度依赖的。
曹魏人口相对东吴有一倍多的优势,即便又蜀汉的牵制,东吴也难以获胜。
就经济上来说,东吴的地盘虽然比较富裕,但当时是汉代,真正的国家经济中心还是在中原地区。
当时东吴地盘开发较为有限,国内还存在大量山越人。
山越是中国三国时期在今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交界处附近山区生活的部族统称。
山越相传是百越人的一支,长年生活于山区,依山险而居。[3]三国时,孙吴立足江南,各地山越反抗不断,他们往往与各地的“宗部”联合作战,成为孙吴长期的内患。
嘉禾三年(234年),以诸葛恪为抚越将军,领丹阳太守。诸葛恪使用坚壁清野的战术围山三年,使山越降伏,得四万壮丁加入军队,六万百姓从事农业生产。
而234年是什么概念?
诸葛亮都快死了,三国已经到了尾声,而上月民族还有10万人被东吴征服。
可见,当时东吴国内还有很多地方没有开发,经济上并不先进。
所以,曹魏地盘的经济实力,也大大超过东吴。
这样一来,曹魏有人有钱有粮,东吴想要自保尚且困难,更无力主动进攻成功。
其实,就作战来说,东吴军队也有弱点。
东吴军队基本都是本地人,非常擅长在长江流域进行水战或者两栖作战,也适合在这种水网纵横的地形进行山地战和丛林战。
总体来说,东吴军队属于轻步兵的精锐部队。
所以,赤壁之战东吴能够打败不擅长水战、瘟疫流行的曹魏大军。也能抄了关羽的老巢,一举夺走了大半个荆州。
但是,这不代表说东吴战无不胜。
我们根据四次合肥之战,就可以看出东吴军队的弱点。
第一次合肥之战是208年。
当时曹操于赤壁之战大败,但大军仍驻扎于荆州北部。孙军将领周瑜,趁机正攻打江陵的曹仁,而孙权则亲自进攻合肥,又另派张昭进攻九江的当涂。
本来东吴军队不但有兵力优势,士气上也非常高昂,毕竟刚刚击溃了曹魏军队主力。
然而,孙权围攻合肥几个月之久,久攻不克,只能撤军。
这表现了东吴轻步兵,缺乏对于坚固城市的攻坚能力。而曹魏由于常年作战,战斗力很强,防御方面也非常擅长。
第二次合肥之战,
214年,曹操忙于在汉中对付刘备,主力都在北方。仅仅留张辽、乐进、李典等七千多人防守合肥。
而孙权趁机使用数万大军,围攻合肥,结果还是久攻不克。
孙权与一千多虎士与凌统、甘宁、吕蒙、蒋钦等为殿后,稳定了大军后方的安全。张辽观察到孙军撤退,乘机率七千骑兵追击。
结果,张辽的骑兵打败东吴军队,差点把孙权都抓住了。
由此可见,曹魏军队在相对平坦的地形,具有强于东吴军队的战斗力。
其实,曹魏军队在平原地区的战斗力是很强的。
袁绍的兵力要多不少,却在官渡之战被曹魏军队打的崩溃。
大家都知道刘备的部队战斗力不错,而曹纯领五千虎豹精骑,杀得刘备数千士兵也是崩溃。
可见,东吴的军队只要离开自己的地盘北上,根本无法打赢曹魏。
二,假如回到三国时期
《厚黑学》里评价三国的这几个君主,说曹操是心黑,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而刘备是脸皮厚,青梅煮酒论英雄,曹操说天下就你跟我两个英雄。刘备吓得筷子掉地上,依然厚着脸皮捡起来说是被雷吓的,死不认账。后来是见谁跟谁哭,硬是哭出了一片江山。而孙权是脸皮又厚心又黑。为了夺回荆州,厚着脸皮向曹操讨好,向曹丕称臣。对于刘备自己的妹夫,黑着心下刀子,袭取了荆州。
不过,对孙权的评价还有一句,那就是他脸皮厚,厚不过刘备。向曹操、曹丕称臣没几天就受不了,还是起兵反抗他们。心黑呢,又黑不过曹操。让刘备耍得团团转,赤壁之战打完一共得了荆州六郡,结果被刘备拿走了五郡,自己才得了一个郡。自己成了给刘备打工的了。
所以说,孙权想要统一天下,他就只能发挥自己长处,去对付曹操和刘备两个。那就是用心黑对付刘备的脸皮厚,用脸皮厚对付曹操的心黑。具体的方法如下:
对付刘备的脸皮厚,孙权要死咬住荆州不放,寸土不让。必须要让刘备履行诺言,归还荆州。如果刘备不归还荆州,那就必须要付出相应的代价。必须要在荆州方向上发动攻势,配合孙权在淮南的攻势。
对付曹操的心黑,孙权必须要发挥自己脸皮厚的特长,该装孙子的时候就装孙子。要向曹操边打边和,想打的时候就打他,想和的时候就跟他讲和。要纠缠得曹操欲战不可,欲罢不能。让曹操知难而退,将主要目标转向刘备。
这样,孙权就可以看着刘备和曹操交手,坐山观虎斗,坐收渔人之利。关羽胜,孙权就夺取淮南之地。关羽败,孙权就夺荆州之地。当曹操和刘备拼得两败俱伤的时候,孙权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策略,挺进中原。占领中原后,就离统一天下不远了。
如果我回到三国,就按照这个策略来,孙权统一天下还是有希望的。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三,如果回到三国时期你最想成谁作文
当然有这个能力了,毕竟现代人穿越到古代在历史的大方向上都能成为一个事后诸葛亮。
而且,别忘了咱们现代人所掌握的一些常识随便抖露出来一点,在上千年前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要是有幸穿越到三国为东吴效力,我打算在三方面来帮助孙权。
第1个方面,外交和蜀汉保持一致。一定要和蜀汉结成同盟,这个同盟存在的意义是要配合蜀汉的北伐,每次诸葛亮出祁山都要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出动军队牵制曹魏的兵马。
假如曹魏的主力军队在和诸葛亮作战,就率领大军攻城略地,如果曹魏的主力兵分两路,分别对付东吴和蜀汉,东吴方向只需和曹魏的军队对峙就可以了。
曹魏不能和蜀汉全力作战,两国在北方就会形成焦灼的态势,而不至于让诸葛亮每次北伐的时候都无功而返。
甚至,可以派出东吴的水军往北行驶到山东、河北一带的沿海地区实施骚扰,让曹魏三面临敌。
第2个方面,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我国的历史上军队建设一直都非常先进,最起码到商朝末年就已经有了成系统的训练军队的方法了。
但是,毕竟历史的局限性让古代军队的训练方式远远比不上现代,想要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就要从训练上引入现代元素。
具体如下:
第一,通过队列训练、叠被子等方式训练士兵 的服从性和执行力;
第二,在军中普及教育保,障士兵能具备基本的读写能力,这更有利于士兵在战斗中执行命令。
第三,改善军队的武器装备,制造黑火药、火炮、火枪、震天雷等热兵器,提高军队的攻击力。
第四,改善士兵的卫生状况,在古代最大的问题就是水土不服所引起的士兵的非战斗减员,这其中士兵没有注意卫生是关键因素,所以为了保证一支军队的战斗力,一定要改善他们的卫生状况,让他们身体健康才能发挥出应有的战斗力。
第3个方面,增加人口。东吴最大的问题是人口太少了,除了战乱之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当时东吴粮食的单产非常低,每亩地也就两三百斤。
如何在现有的耕地面积上提高人口承载能力?
一定要提高粮食单产。
建造可以远洋的大海船,派出船队越过太平洋寻找番薯、土豆等高产作物。
土豆太好了,它产量高亩产可以达到两三千斤,等于一下子让东吴一亩地的粮食出产增加了十倍,而且营养丰富,曾经爱尔兰 依靠种植土豆在100多年的时间里人口增长了将近18倍。
红薯的产量更高,可以达到四五千斤,蒸熟后制成白薯干既好吃还利于储存,简直是野外行军的最佳保障。
所以,要不惜一切代价从美洲引进土豆和红薯,种到东吴的土地上。
估计二三十年的时间里,东吴的人口就能超过1,000万和北方的曹魏人口差不多。
这个时候,曹魏和蜀汉已经打的两败俱伤,东吴1,000万人口怎么着也能招募100万大军。
然后,兵出两路,一支军队从山东半岛登陆,直接攻击许昌;另一支从合肥北上;
两路夹击定能灭掉曹魏。
然后,剩下一个元气大伤的在刘禅领导下的蜀汉,无论如何也抵挡不住东吴的大军了!
四,如果我回到三国
孙权面临的问题相当复杂,不是随随便便什么人就能很好地解决的。
我们都知道孙策临终的时候对孙权说过这样的话:创甚,请张昭等谓曰:“中国方乱,夫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成败。公等善相吾弟!”呼权佩以印绶,谓曰:“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知卿。”至夜卒,时年二十六。孙策26岁就死了,这一年孙权18岁。一个18岁的小伙子,何德何能“举贤任能、各尽其心”而且还比久经沙场的孙策还要强于“保江东”?孙策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孙策是在忽悠他的将领们吗?
当然不是,孙策临死说的话应该肺腑之言!也就是说孙策面临的问题他自己也知道他解决不了,换成孙权就很有可能会解决。为什么?
陆康是吴郡陆氏子弟,忠于东汉朝廷,有相当显著的政绩,陆康年轻时就有义烈之名。出任高成县令时,遣散征发修建城墙的民众?,百姓大悦,又以树立恩信为方法,连盗贼都逐渐被收服了。州郡上表彰他的功绩,于光和元年(178年)升任武陵太守,后来又转任桂阳、乐安两地,所到之处都得到称赞。
袁术的割据势力屯重兵在邻郡九江郡的郡治-寿春,因为军队缺粮,向陆康索要米三万斛。陆康认为袁术是叛逆,闭门不与之来往,而且整修战备准备迎敌。袁术大怒,派遣孙策攻打陆康,将庐江城池层层包围。陆康率军队固守,手下士兵之前有休假外出的,闻讯皆返庐江,乘夜爬城墙回来帮助守卫。陆康一直坚守了二年,城池才陷落。之后月余,他就病逝,时年70岁。陆康宗族百余人,逢此战乱及饥荒,死了近一半。朝廷怜悯他守城的气节,拜其子陆俊为郎中。
孙策以前在舒县时曾去拜访过陆康,陆康看不起孙策,只让自己的主簿接待,自己不出来相见,为此,孙策也对陆康怀恨在心。庐江城被孙策攻克之前,陆康已将陆逊与亲属送往吴郡。陆康的幼子、陆逊从父陆绩比陆逊小六岁,所以,陆逊帮他支撑门户,当时的吴县人士中,陆绩和顾邵(顾雍之子)以博览书传最为知名,陆逊、张敦、卜静、吾粲次之……
兴平二年(195年),孙策从历阳渡江,打败了刘繇。刘繇放弃丹徒西逃。于是孙策令朱治从钱塘进攻吴郡,吴郡太守许贡在由拳抵抗朱治,朱治大败许贡,许贡逃走依附山贼严白虎,朱治于是代理吴郡太守的职责。
建安元年(196年),孙策进攻会稽。王朗败溃后投降,于是会稽平定。占据会稽后,孙策将原有长吏全部更换,自己兼任会稽太守,又以吴景为丹杨太守,以孙贲为豫章太守,分豫章另置庐陵郡,以孙贲弟弟孙辅为庐陵太守,朱治为吴郡太守。彭城人张昭、广陵人张纮、秦松、陈端等为谋士。同年,孙策派遣奉正都尉刘由、五官掾高承拿着孙策的奏章拜谒许都朝廷,并向朝廷进贡礼物。
孙策逐一安插了江东的官吏,你道他安排了官吏人家就俯首称臣了吗!?。他的这种强取豪夺的手段,一定会惹怒江东义士及其豪门大族。其实,就算许贡的家人不刺杀他,陆逊、顾雍这些豪门大族也绝饶不了他!正因如此,郭嘉才说: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
连郭嘉都看出来了,孙策政局动荡不安,危机四伏,孙策自己怎么会不知道呢!他在江东无异于一个独行客。而且,孙策武功水平也就是一个人的对手而已,他如果有赵云那样的武功,一个人能够抵挡千军万马,也不至于被许贡的三个家人给暗算了(孙策是有准备的,他射倒了其中之一!!!)……
然而,孙策也是非常聪明的,他知道他自己不能做到的事情,他弟弟孙权未必不能?建安五年(200年),孙权以张昭为师傅,以周瑜、程普等旧臣,统御诸将。先率军消灭李术,得其部众三万余人;阻止宗室动乱;又灭山越六千,收编万余。他又广招贤才,聘求名士,诸葛瑾、鲁肃、严畯、步骘、陆逊、徐盛、顾雍、顾邵等人被招至麾下,安定了地方大族及宾旅寄寓之士之心,稳定了江南局势。
其中顾雍、步骘、陆逊、顾邵就是孙策的世仇,又是地方大族。孙权苟且于他们之间,利用这些人的才能、智慧服务于孙策交给他的江山,在乱世之中开创一片天地。
我相信,没有什么人可以比孙权做的更好了,既然这么多优秀的人才都没有能力辅佐孙权统一天下,只能说明孙权也不是历史的选择,无法做到与时俱进。当然我也不排除孙权有可能是记仇的?他的哥哥死于非命,他哥哥的仇人们也别想好!
五,如果穿越回三国,你想投奔谁
难!
中国历史的大一统王朝,绝大多数都是北统南,包括秦汉宋元清……唯一的例外,是明太祖朱元璋……
历史上数次大分裂,比如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等等,也曾经有过北伐的尝试,比如祖逖、陈庆之、刘裕、岳飞……但无一例外,都以失败告终,也说明了中国历史南北之争的实力和表现之悬殊。
那回到三国时代的吴国,要想北伐统一,那我们先要看看路线图,比如参照明太祖朱元璋……
首先直接北伐,难度极大,先是满宠张辽,后是羊牯……合肥都是吴军难以逾越的天堑……
那么就只有先试图灭蜀?但有意思的是,别看蜀国在三国中国力最弱、疆域最小,但吴蜀争锋,吴国还真没啥没把握……除了夷陵之战,陆逊一战灭掉蜀军主力,但那实际上是一次防御作战。吕蒙偷袭荆州算是主动进攻,也有斩获,收回了荆州而且杀了关羽,但再往西,永安江州白帝城,也就是吴军的极限了……
缚手缚脚,那可咋办?开发江南?那还要面临山越人的抵抗压力……虽然那会已经发现了夷洲(台湾),但这生产潜力完全没法开发出来……反而需要耗费大量的资源……
再看人才,朱元璋手上至少有徐达常遇春蓝玉和李善长刘伯温胡惟庸这样的文武人才……吴国有谁呢?虽然四大都督名头唬人,周瑜鲁肃吕蒙陆逊……但没一个命长的……而且将星寥寥……孙权几次北伐,面对的还不是曹军主力,都输个灰头土脸……
难,没啥希望。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优手游提供的如果让你回到三国,你是否有能力扶持东吴一统天下?(回到三国你会投靠谁)详细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