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敬瑭为什么会甘做罪人,割让燕云十六州?(石敬瑭为何会留下千古骂名)

柚子 188

石敬瑭为什么会甘做罪人,割让燕云十六州?

一,石敬瑭为什么会甘做罪人,割让燕云十六州?

石敬塘是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女婿,翁婿关系还不错。

当年后唐庄宗李存勖垮台前夕,众将士打算拥戴李嗣源黄袍加身,就把他绑了,准备来个生米煮成熟饭。李嗣源的脑子当时转不过来,他不想造反,就偷偷跑路了。后来是石敬塘跟他面谈,讲大道理:岳父大人,您麾下兵马都在准备造反,李存勖也知道了,您现在是黄泥巴掉裤裆里,不是死也是死。哪还有退路?要我说,您还不如造反了算了!

李嗣源琢磨了一下,觉得自己女婿说的貌似好有道理,他这才立马跑了回去,带领叛军杀向李存勖。并成功篡位。


李嗣源登基之后,大封功臣是少不了的。石敬塘因为劝进有功,于是就成了实权派。

过了几年后,李嗣源病重(李嗣源继位时的年纪本来就很大了)。他的几个儿子见老爸眼瞅着要闭眼了,就都很着急。因为李嗣源并没有立遗嘱,交待谁是继承人。他们谁都有机会继承皇位。也都有可能落选。

这其中,秦王李从荣最为着急。

因为他这个人,平时残暴擅杀,人缘不是一般的差。如果不能顺利继位,他很可能会被群臣给整死。于是,他就在感觉老爸快不行了的时候,偷偷起兵,杀入皇宫。病榻上的李嗣源知道这个消息,连气带吓。他在部署完禁军镇压李从荣后,很快就一命归西了。

李嗣源死后,他的另一个儿子宋王李从厚在群臣拥戴下继了位。他这个人资质一般,但是疑心病却很重,总觉得有刁民想要害他。

因而他每天没事了就瞎琢磨,想着怎么加强统治,强化手中的权力。经过他一段时间的思索后,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好主意,即把后唐的几个实权派节度使对调。节度使职务不变,但就职的地点变了。

▼后唐三大节度使分布情况

众所周知,自唐末以来,节度使的权力实际上依赖于自己手下的亲军。节度使在一个地方待的时间越久,对地盘上的掌控才能越牢靠。如果节度使被调走了,这无疑就是釜底抽薪,实权将会大打折扣。

节度使们也不傻。这么对调后,大家肯定都是李从厚砧板上的肉。所以李从柯(李嗣源的义子)在收到旨意后,立马就拉拢石敬塘一起造反,最终把李从厚给杀了。

杀了李从厚后,李从珂登基,石敬塘再次加官进爵,在河东的地位愈发稳固。李从珂见石敬塘实力越来越强,心里不踏实。这小子能拥戴自己,他就不能拥戴别人?

他功高震主,自己当皇帝也绰绰有了。于是李从珂登基不久后,就仿效李从厚,也想把石敬塘从河东挪走。

前番李从厚刚来了这么一下,现如今李从珂又来,他的企图昭然若揭。石敬塘不傻。他知道李从珂想什么。

于是本着先下手为强的宗旨,他立马派人与契丹皇帝耶律德光联系。

按照他的想法,自己打不过李从珂,难道契丹还打不过吗?只要筹码给的够,契丹人必然能为自己所用。而有了契丹铁骑支持,自己还治不了区区李从珂?



然而,石敬塘把问题想简单了。因为当时受李从珂猜忌的人不止他一个,想拉拢契丹人打李从珂的也不止他一个。比如卢龙节度使赵德钧就也想借契丹的力量对付李从珂,也派人去跟耶律德光讲条件。

另外,李从珂也收到了消息。有人向他密报石敬瑭正在与契丹谈合作。他的近臣吕琦就建议他,把当时寓居在后唐的契丹皇子耶律倍送回给耶律德光。同时送美女和宝货,与契丹缔结盟好,孤立石敬瑭。(耶律倍是耶律德光的长兄,有继承权。因受到耶律德光猜忌才逃到中原。如果李从珂将其交给耶律德光处置,契丹必然不会出兵打后唐)

因此可以这么说,石敬塘当时的情况并不如他所想的那样,只要自己略施恩惠,契丹就会跟他合作。他当时必须要大出血,开一个别人都开不起的,同时契丹人也无法拒绝的筹码。耶律德光才有跟他合作的意愿。

什么筹码呢?石敬塘经过再三考虑后,最终做出了割让幽云十六州,外加认耶律德光当爸爸的决定。这是个大筹码。

对于赵德钧而言,认耶律德光当爹,他做的出来,但割让幽云十六州,他做不出来。因为这块地是他的发家地,如果割让了,这等于自己把自己卖了,他开不起这种大筹码。

对于契丹人而言,幽云十六州可耕可牧,一直垂涎三尺。另外,咱们现在总说中原丢了幽云十六州,导致北方无险可守。其实这块地对于契丹,也是一道防御中原进攻契丹的屏障。拿下幽云十六州,可以说契丹基本就拿下了战略主动权。想进则进,想守则守。

对于李从珂而言,认爹、割地,这都是他给不起的筹码。他作为皇帝,如果做了这种极度不要脸的事,那没人会服它。后来石敬塘当了皇帝,憋屈的要死,没人服他。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他割地认爹,大家瞧不起他。

而李从珂给出的筹码(送还耶律倍、加送美女金钱),相比于割让幽云十六州,可以说是无足轻重。契丹人根本就看不上。

所以当石敬塘大手一挥,开出割让幽云十六州的筹码后,这等于是一手王炸。赵德钧直接被炸退,骂骂咧咧的退出了谈判。

契丹人则乐开了花,对石敬塘表示,你尽管放手去做,我们是你坚强的后盾。李从珂对此愤慨不已,大骂石敬塘是卖国贼。

为了反制石敬塘和契丹人,李从珂采纳了群臣建议。即直接派张敬达率大兵压境,先拍死石敬塘,再驱逐犯境的契丹大军。

不过这一仗打得很失败。最终,后唐军征讨军被契丹军所败。随后,石敬瑭与契丹大军一起南下,进逼京师洛阳。其实此时,后唐兵力还很强,但李从珂志气消沉,昼夜饮酒悲歌,不敢领兵出战,就坐等灭亡。

各藩镇节度使见状,纷纷投降石敬瑭。李从珂见大势已去,然后就自杀了。

搞定李从珂后,石敬塘继位,改国号唐为晋,史称“后晋”。

不过前面提到了。由于做人毫无底线,再加上灭亡后唐期间,石敬塘并没有用武力让各藩镇节度使屈服。因而当石敬塘继位后,各节度使对他表面恭顺,但内心其实都是极度鄙视。石敬塘的旨意可以说就是如同废纸一张,压根没人搭理。

对内如此憋屈,对外呢?

对外更憋屈。石敬塘那点老底,耶律德光看得清清楚楚,他捏死这位儿皇帝了。不断跟他索要金银财宝、甲胄兵器、工匠伶人。如果石敬塘敢不给,耶律德光就派人去骂。反正幽云十六州在自己手上,契丹军想什么时候南下就什么时候南下。

后晋那帮节度使根本不听石敬塘的命令,契丹军一旦南下,对手只有石敬塘而已。他区区一个藩镇节度使出身的人,手上能有多少兵?真要打起来,契丹军分分钟能捏死他!

在这种内外皆鄙视他的情况下,石敬塘就在当了六年皇帝后,死了。是被他“父皇”耶律德光派去的使者一番羞辱后,活活气死的。

二,石敬瑭是谁

其实,摆在石敬瑭面前的是一道选择题:1,割地认父,就可以保全家族,甚而建立功业;2,什么都不做,坐等后唐军攻陷太原,身败名裂,功业尽毁。

生逢五代乱世,想必绝大多数节度使处于石敬瑭的位置,都会毫不犹豫选择前者。因为在那个时代,名声不重要,气节不重要,大义也不重要,唯有兵强马壮最重要。

一如安重荣所说:

“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

但石敬瑭真的甘心做儿皇帝吗?真的不想夺回燕云十六州吗?

时代背影原因:向胡人称臣搬兵是司空见惯的事,但割地确实很过分

  • 沙陀族出身的石敬瑭认虏做父,或源自唐末五代时期普遍存在的养子风气

石敬瑭遭后人诟病之处,除了割地以外,还有“以父礼事契丹”,这种认虏做父,自甘堕落的行为一直为宋人所耻。

实际上,石敬瑭迫于后唐军队围攻,不得已向契丹求援时,其手下大将刘知远便曾出言反对,认为称臣已经足够,再认耶律德光为父就有些过份了,只要贿赂以金帛,未必非得割让土地。

而且,就算契丹内部,也存在着相当程度的反对声音。因为耶律阿保机曾在后唐龙德二年攻打镇州,被李存勖打的大败而逃。这次大败给契丹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虽然屡屡觊觎燕云等军州,但也不敢轻易大举进犯。

不过,石敬瑭之所以急吼吼认虏做父,是因为耶律德光有意扶持卢龙节度使赵德钧进攻后唐。生怕被契丹人抛弃,所以他只能下血本,以求得契丹人的支持。

还有一点,石敬瑭能够轻易过了认虏做父的心理难关,也应该与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养子风气有关。

五代时期,武人为延揽势力,抑或抱紧大腿,往往会多收“义儿”或认实力强大者为“义父”。这是一种间接扩张势力的政治手段。如李存贤虽然只比李克用小三岁,却仍旧认其为父、李存进甚至只比李克用小一岁,同样也认其为父。

虽然风气使然,但石敬瑭确实是最过分的,他认耶律德光做父时,已经45岁,而德光仅仅34岁。无怪乎刘知远也曾认为石敬瑭认耶律德光为父很不妥当。

然而,当刘知远建立后汉以后,同样也学着旧主石敬瑭一样,“遣使结欢,愿为子父”。从后晋到后汉,都不约而同的选择向契丹人示弱,并不能代表他们甘心情愿做儿皇帝,只是在实力不允许的情况下所使出的权宜之计。

以上可知,在当时的社会风气下,中原王朝皇帝认虏做父时的心理负担,远没有南宋时那么重。

  • 向胡人称臣搬兵在当时很常见

从隋唐到五代,中原王朝向北方胡人搬兵求助的例子比比皆是,鼎盛如唐朝,也曾在立国之初向突厥称臣,并许以财物金帛请求出兵相助。到了唐末五代,这种情况就更是屡见不鲜。

龙德元年,成德节度使张文礼叛乱,后唐庄宗李存勖率军攻打镇州。当时与张文礼相邻的定州王处之便害怕自己遭受池鱼之殃,于是遣子王郁往契丹搬兵求助。其时耶律阿保机尚在位,早就觊觎燕云之地的他立即决定率军南下。

不过,述律后却对此战并不乐观,曾对阿保机有所劝谏。

“晋兵强天下,且战有胜败,后悔何追?”

但耶律阿保机还是一意孤行,领兵南下,在新乐被李存勖打败。契丹败兵逃跑时,又赶上天降大雪,饥寒交迫之下,契丹兵马死伤严重。阿保机对此心有不甘,也只能指天哀叹:

“天未使我至此。”

除此以外,后唐卢龙节度使赵德钧亦曾向契丹称臣,以求取得耶律德光的支持,立自己为帝。

当时,正是后唐围攻太原的关键时刻,石敬瑭得知赵德钧向契丹称臣以后,为了进一步争取耶律德光的支持,只得再加筹码,认父,割地的决定也是在这种情况下才做出的。

说句题外话,以现在的眼光看,当时的契丹人能够夺取燕云十六州,并非契丹有多强,而是中原王朝的混战给了他们机会。如后唐庄宗李存勖,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仍旧能够击败南侵的耶律阿保机。只是宋朝自废武功,无法克复失地,那又是后话了。

后唐内部权力倾轧,石敬瑭为自保慌不择路

  • 石敬瑭盘踞河东尾大不掉,李嗣源死后与后唐矛盾激化

石敬瑭于早年间一直追随李克用养子李嗣源,甚至还娶了李嗣源的女儿。他在后唐的内乱中积极支持并拥立李嗣源为帝,是以更得李嗣源的信任和重用。等到李嗣源夺得帝位以后,便将石敬瑭加封为河东节度使,令其掌握河东军政大权。

河东在唐朝中期以后虽然衰落,但自唐末至五代,又逐渐强盛,已经成为天下最具实力的藩镇,李存勖、包括石敬瑭、刘知远后来能够入主中原,均发迹于此。

李嗣源让石敬瑭镇守后唐发迹之地,足见其对此人的信重。但是,当时的李嗣源已经六十七岁,年老体衰之下难以从容控制权力,导致权臣跋扈,子嗣骄纵,最终在次子李从荣失败的兵变中受惊吓而死。

李嗣源死后,石敬瑭在后唐朝廷失去了最大的支持者。李嗣源养子李从珂于混战中夺取帝位,开始图谋除掉这个盘踞在河东的强藩。石敬瑭当然不甘心束手就缚,一面积极备战,一面自请辞任河东节度使试探李从珂的真实意图。

李从珂接受了大臣薛文通的建议,顺势调任石敬瑭为郓州节度使。于是,李从珂与石敬瑭的矛盾彻底激化。削去河东强藩石敬瑭,对后唐朝廷已经势在必行。

清泰三年,石敬瑭在河东竖起反旗,李从珂调兵讨伐,声势极为浩大。石敬瑭为自保、对抗后唐,不惜称臣、认父,并割让燕云十六州为代价,向耶律德光搬兵,请求支持。

而在当时,希望借助契丹人夺取后唐天命的人,还不止石敬瑭一个。

  • 当面临生死存亡之际,石敬瑭可以出卖一切可出卖的

石敬瑭在河东竖起反旗以后,李从珂调集大将张敬达、安审琦、杨广元等部围攻太原,河东岌岌可危,石敬瑭紧急遣使向耶律德光求救。

但契丹人不是慈善家,不可能白白救助石敬瑭,自然有所要求。所以,耶律德光以卢龙节度使赵德钧为筹码,进一步拿捏石敬瑭。

赵德钧除了贿赂以重金以外,还曾向耶律德光许诺,只要能够助他夺取中原,就会“与契丹为兄弟之国”。以此来看,赵德钧还算要点脸面。但石敬瑭的情况远比赵德钧糟糕,夺取帝位那是后话,当务之急乃是解决被李从珂剿灭的危机。

所以,石敬瑭派遣使臣桑维翰跪在耶律德光账外,从早到晚哭泣不止,以争取支持。当然,只靠涕泣作态是不可能求得支持的,真正让耶律德光选择支持石敬瑭的原因,还是石敬瑭许诺割让,自阿保机时代契丹人就心心念念的燕云十六州。

有了决断以后,耶律德光马不停蹄直杀入后唐境内,原本围攻河东的杨广元、张敬达等人腹背受敌。

只可惜后唐军这次没能上演李存勖大败阿保机的戏码,耶律德光仅以三千骑兵佯装败退,引后唐军入伏,高行周、符彦卿大败,死伤近万人,退守太原西北的虎北口。此战,契丹军先解太原之围,继而又消灭了据守晋安寨的后唐军主力,河东各地后唐军纷纷南逃,后唐大势已去。

石敬瑭则亲自率军为耶律德光带路,契丹军浩浩荡荡的杀向洛阳。李从珂走投无路之下,与皇太后、皇后自杀而死,后唐遂亡。

自此,石敬瑭摆脱了生死存亡的危机,甚至还取代后唐自立称帝。不过,代价也很沉重,不但与耶律德光约为父子,还割让了燕云十六州土地,北部屏障之地从此尽失。

忍辱含垢,后晋从不甘中走向灭亡

在契丹人面前忍辱含垢,使得石敬瑭威望大损,很难镇服手下的藩镇节度,不但叛乱频起,又对尾大不掉的刘知远无可奈何。

石敬瑭曾对近臣桑维翰抱怨:

“朕比以北面事之,烦懑不快。”

这说明石敬瑭对以子事耶律德光的处境并不甘心,桑维翰亦曾上书,强调韬光养晦的重要性,只有具备了足够的实力,时机成熟,才能与契丹决裂。

可惜,这个时机石敬瑭等不到了。当他死后,晋出帝在权臣景延广的左右下,一改后晋朝廷此前的软弱,以强硬姿态对抗契丹。耶律德光得到口实,终于下定决心,南下灭晋,后晋遂亡。

三,石敬瑭是罪人吗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对于卑鄙者,搞政治就像菜农在集贸市场卖葱卖白菜一样,是一种交易。

只有划算不划算,没有什么罪人不罪人的。中国历史上,搞这种交易的也不少。

只不过有的搞成了一笔大买卖,搞的非常成功,连本带利挣回来了,赚了个盆满钵满,如李渊父子和朱元璋;有的则只是小赚,还有的做的非常失败,没有规避住风险,弄了个血本无归,如石敬瑭、汪精卫之流。

李渊是有原罪的,起兵之初曾经利用突厥,向其称臣,突厥没有好处会答应吗?好处是什么,当然是钱物和土地。

朱元璋为了发展壮大,也曾当过元朝的公务员,还得了个朝廷荣禄大夫,江西平章政事的官职。

张作霖、阎锡山也勾结过日本人,张作霖受命去蒙古维稳,张作霖故意不作为,所以说蒙古独立也是交易的产物(当然责任不在张作霖一个人)。

而阎锡山也曾跟日本人秘密谈判,达成跟日本人和平共处的秘密协议。

别对牛儿去弹琴,别跟流氓谈规则,他们眼里只有利益,哪有什么爱国观念。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做站在爱国的角度上,分析一下石敬瑭为什么要割让燕云十六州。再从生意的角度上分析,这样做到底值不值?

石敬瑭是李嗣源的女婿,李嗣源则是后唐皇帝李存瑁的马仔,但后来却结束了李存瑁的统治,自己当了皇帝。而且这李嗣源在当时是奉命去镇压兵变的,结果半道上自己搞起了兵变,把老板的公司都过到了自己名下。

其实这样的事情,在当时屡见不鲜,因为那是南北朝时期。

当时一切秩序被打乱,君君臣臣那一套也不没有人听了,搞兵变比洗澡都频繁,谁的拳头大谁就是爷;今天我是你的臣子,明天我兵强马壮了就是你的老大。

在这样的环境中,石敬瑭耳濡目染,自然也不是什么好鸟。

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十二月,石敬瑭的老丈人李嗣源病死,小舅子李从厚继位,是为后唐闵帝。

李从厚当了皇帝,自然对姐夫哥石敬瑭非常重用,加授他为中书令,调任镇州(今河北正定)成德军节度使。但即使这样也买不住他的心,因为那时候最靠不住的就是君臣关系。

所以,当老丈人的养子,大舅哥李从珂发动岐阳兵变,小舅子让自己前去镇压的时候,石敬瑭反戈一击,将李从厚幽禁起来,去向李从珂请功导致李从厚被杀。

其实石敬瑭想错了,媳妇跟自己小舅子有血缘关系,跟大舅子关系没有血缘关系,石敬瑭是舍近求远,棋错一着。

果然,李从珂称帝之后,不但不感激自己,反而对自己百般防范,当成心腹大患;这让石敬瑭如坐针毡,感觉随时杀身之祸,整天愁眉不展。

哪怕是杀了要拥立自己的36名将士,依旧不能取得李从珂的信任。

为了彻底除掉心腹大患,李从珂终于向石敬瑭下手,用明升暗降的方式,撤销了他的马步兵总管职务,剥夺了石敬瑭的兵权,进封赵国公,又改赐"扶天启运中正功臣"名号。

不久后,石敬瑭被任命为郓州节度使,这就意味着要对他动手了,因为河东是石敬瑭经营多年的根据地,一旦离开这里,自己什么都不是,只能当成案板上的肉,任人宰割。

兔子急了还要咬人,何况石敬瑭是个杀人如麻的战将,自然不会束手就擒,就跟李从珂翻脸,质疑他政权合法性,让他把权力归还给李嗣源的亲生儿子李从益。

但是李从珂毕竟是皇帝,掌握的兵力要比石敬瑭多很多倍,于是派出张敬达、安重荣、安元信、安审信四路大军进攻在太原的石敬瑭。

太原城内无粮草,外无援兵,人心惶惶,危如累卵,眼看就要失守。石敬瑭眼看就要完蛋,就向契丹皇帝耶律德光求救,并向其许诺割让幽云十六州给契丹,每年进贡大批财物,以儿国自称。

对石敬瑭本人来说,这是一笔非常划算的买卖,因为当时摆在他面前只有两条路:一条是被李从珂杀掉身首异处,失去所有;一条是向契丹割让领土和称臣,保住性命和权力。还有一点很重要,用来交易的筹码——燕云十六州根本就不在自己的手里,这属于期权贸易。

如果石敬瑭励精图治,收复失地,一雪前耻,他认贼作父的事也许就会被淡化,或者干脆为尊者讳,根本就不会出现。

但是此人没有魄力,军权被刘知远掌握,自己被架空,根本就没有什么作为。

而且由于自己认贼作父的行为,让自己失去大臣尊重,日子过得非常窝囊,更别说一统天下,收复失地了。

石敬瑭最大的失策就是当儿子,称臣就称臣,当儿子就太过分了。

石敬瑭之所以成为历史罪人,遗臭万年,就是割让的这燕云十六州的土地,战略位置太重要了。

因为燕云十六州是长城一带的战略要地,占领这一带之后,契丹就能长驱直入威胁黄河流域,中原政权失去了抵抗的天然屏障,中原百姓的苦难遥遥无期。

但是石敬瑭再丑陋不堪,却也背不上汉奸骂名,答案很简单,人家本来就不是汉人,而是沙陀人。

四,石敬瑭为啥割让燕云十六州

因为燕云十六州在石敬瑭看来,这并不是他的地盘,拿别人的地盘换取自己的利益,这叫慷他人之慨,达自己的目的。

很多人都知道石敬瑭认契丹首领耶律德光为父,被人讽刺为儿皇帝,并且割让燕云十六州,一直以来备受诟病,那么,石敬瑭具体为何宁愿背负千古骂名,也要割让燕云十六州呢?

五代十国的历史,一直都是较为冷门的历史,我相信大多数人并不清楚五代历史发展的脉络,主要原因就是唐末以来军阀割据混战打的太乱了,不下一番功夫,真的梳理不清楚。

简单来说,唐末主要有两支大军阀,一个是推翻唐朝建立后梁政权的朱温(五代中的第一个政权),一个是一直与朱温做对的李克用,两个人斗了半辈子,后来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灭了朱温的后梁,建立后唐(五代中第二个政权)。

本来李存勖是有一些主角光环的,一度被称为天之骄子,是五代时期第一个有可能统一全国的角色,但是消灭后梁之后,李存勖心态有点飘,做事开始不着调,于是底下的将领就拥戴李克用的一个义子李嗣源为皇帝。

石敬瑭作为拥戴李嗣源的将领,又是李嗣源的女婿,在支持李嗣源当皇帝的过程中,那是不遗余力的,李嗣源在打进洛阳后,最信任石敬瑭,搞了半辈子,李嗣源也没有亏待他,最后任命石敬瑭为河东节度使(大致在山西一带),掌握重大兵权。

李嗣源去世后,他的儿子李从厚即位,面对当时后唐藩镇林立的局面,李从厚想要削藩,结果遭来各地节度使的不满,凤翔节度使李从珂(也是李嗣源的义子)起兵造反,打败李从厚,夺取了皇位。李从珂登基后,也想搞削藩,当时整个后唐最大的威胁就是河东节度使石敬瑭拥兵自重。

论资历,石敬瑭是河东节度使,李从珂是凤翔节度使,不相上下;论辈分,石敬瑭是李嗣源的女婿,李从珂是李嗣源的义子,也差不多;虽然论实力石敬瑭不如李从珂,但是论功劳,石敬瑭肯定是高于李从珂的。

反正,从李从珂登基后,两个人就不对付,相互猜忌,当时石敬瑭参加李嗣源的葬礼,就被李从珂给软禁起来,不放石敬瑭回河东,石敬瑭担心李从珂杀了他,整天愁眉苦脸,后来又生了病,变得枯瘦如柴,一个大活人被李从珂搞丢了半条命。

当时很多人都劝李从珂手下留情,也怪李从珂起了妇人之仁,看石敬瑭那个德性,以为放回河东后不久就得归天。结果让李从珂没有想到的是,石敬瑭回河东后就是放虎归山,此后对李从珂是十分恼怒,但是人家已经是皇帝,石敬瑭也只有忍着。

他开始暗中积蓄力量,为以后做打算,但李从珂应该还是看出了端倪,公元935年李从珂打算将石敬瑭从河东节度使调任为天平节度使,希望以此削弱石敬瑭的兵权。石敬瑭那也是经历过风风雨雨的人,他怎么可能不知道李从珂的那点小心思,话说,在五代十国这样的乱世,没有点眼力见,谁能活下去。

这个举动最终使得二人的关系最终破裂,李从珂于是准备攻打石敬瑭,以当时的形势来看,后唐好歹算是一个中央,石敬瑭只不过是一个军阀,在实力上可能不如李从珂。

在这样的情况下,石敬瑭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邀请契丹率军助威,帮助他打败后唐。

石敬瑭能够想到的办法,别人也能够想得到,李从珂在外交上与契丹人进行了交涉,意思是不让契丹帮助石敬瑭,但是李从珂作为中原王朝(虽然只是占据中央的藩镇),那也是有脸面,不能把身段放得太低。

但是让李从珂没有想到的是,李从珂最信任的幽州节度使赵德钧(也就是燕云十六州范围)却跟契丹人谈起了条件,原来赵德钧也认为李从珂这个人不厚道,保不准干掉石敬瑭后,下一个就对自己下手,此外他也有一个皇帝梦。

他也想通过契丹人的帮助,完成自己一统中原的梦想,按道理来说,越是接近游牧民族的地方,跟游牧融合程度越高,越能揣测游牧民族的想法,往往也是引游牧军队进入中原的主力。所以,赵德钧并不是没有机会,而是机会大大的有。

而且,这种从游牧乞兵的策略,早就唐朝时期就已经玩烂了,比如安史之乱后,唐肃宗李亨为收复长安,就向回纥乞兵。当然,游牧民族不是中原王朝的义务兵,你呼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们更像是雇佣军,只要好处给到位,玻璃碴子干稀碎。

比如在李亨收复长安的时候,给回纥士兵开出的条件是“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契丹人当时对后唐产生的影响是相当大的,所以,只要好处给到位,契丹人也能给你把玻璃碴子干稀碎。

但是,无论是李从珂也好,还是赵德钧也好,能够开出的条件都是有限的,只有石敬瑭给出的条件最优厚,石敬瑭直接把燕云十六州,这道防守契丹重要的地带,直接承诺给耶律德光,并且还认耶律德光为儿子,表示以后如果当皇帝,就臣服于契丹。

这个条件为什么李从珂开不出来,因为他是皇帝,他要这么做,等于是放狼入室,以后也没得玩了。而赵德钧更不可能这么做,因为他本来就是幽州节度使,割让的领土全是他的地盘。只有石敬瑭能够开得起这个条件,前面说了,他的老巢是河东,在现在的山西附近,燕云十六州本来就不是他的地盘。

以他当时的处境,割让别人的地盘有可能当皇帝,如果不割,有可能兵败而亡。别说五代十国那个礼崩乐坏的朝代,就是放到当今社会,精致的利益主义者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割让燕云十六州。在契丹人的帮助下,石敬瑭顺利打败李从珂,登上皇位,史称后晋。

当然,不是凭借自己实力当的皇帝,别人也不服,后晋可以说是五代中最没有骨气,最软弱,最耻辱的朝代。

石敬瑭当了几年窝囊皇帝后一命呜呼,自己的养子石重贵即位后,认为可以认耶律德光当爷爷,但是后晋不能向契丹称臣,虽然说石重贵还是有点骨气的皇帝,但是无奈实力相差悬殊,最后被契丹人打进开封给俘虏了,后晋也因此灭亡。

本文写到这里就应该结束了,但是考虑到五代梳理脉络已经到了这里,也不差剩下那两代了。

后晋灭亡后,契丹人原本打算定都开封,坐镇中原,奈何游牧民族没有统治中原的经验,不久又退出去了这个时候,在河东割据的大将刘志远将军队开入开封,建立政权,史称后汉。

当然,整个后汉存在的时间也不长,刘知远称帝后去世后,其子刘承佑即位,不久郭威起兵攻入开封,推翻后汉,建立后周。

郭威称帝后,积极进行改革,在位四年后去世,由于郭威的子嗣在造反的时候全部被杀,因此就由养子柴荣即位,是为世宗,柴荣在位期间,后周一改五代以来的颓势,积极进行改革,为日后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柴荣的身体素质不好,年仅三十九岁就英年早逝后,其子柴宗训只有七岁,不久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登基称帝,是为宋代,彻底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的动乱。

而宋代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收复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

五,石敬瑭为什么要割让燕云十六州

石敬瑭被我们现在称为历史的罪人。不过说起来,石敬瑭当初之所以要这样做,其实也是一个历史性的悲剧。

(石敬瑭)

后唐建立以后,如果李存勖做一个励精图治的勤政皇帝,可能后面的事情都不会发生,说不定后唐将会延续唐朝,让唐朝变成像东汉那样的王朝。可惜李存勖当了皇帝以后,立刻就贪图享乐花天酒地。因此,本来就没有实现完全统一的后唐,很快就失控。他的兄弟李嗣源(李存勖是李克用的亲儿子,李嗣源是李克用的养子)在士兵们的拥戴下,发动兵变,打到京城,推翻了李存勖的统治,李嗣源坐了江山。

虽然篡位这件事,一开始并非李嗣源自愿,是他手下的将士们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强迫他干的。但是,李嗣源却因此开了一个坏头,以至于造成后面所有的后唐皇帝,都猜忌自己的兄弟,造成无休无止的战争。

李嗣源去世,他的儿子李从厚继位。李从厚当了皇帝以后,立刻就猜忌李嗣源的养子李从珂。因为李从珂的情况,和当年李嗣源的情况非常相似,也是养子,也是战功赫赫,也是手中掌控着很大的兵权。

李从厚的这个猜忌,便造成他派出军队,围攻李从珂,想把李从珂消灭,解除李从珂的威胁。

李从珂在对抗李从厚打击的时候,又带了一个坏头,就是因为他兵力有限,士兵们又不太愿意打仗。于是李从珂就给士兵们承诺,只要士兵们跟着他打到京城洛阳,每个人都可以得到100缗钱。这个奖赏在当时是很高的,这些士兵在这种高额的奖赏刺激下,因此打起来非常积极,真的跟着李从珂打到洛阳,推翻了李从厚。李从珂又取代李从厚,当了后唐的皇帝。

(李从珂)

李从珂为了兑现他的诺言,因为京城实在找不到更多的钱了,因此提前收税,他甚至提前收了5个月的税,才把钱发到士兵们的手里。

李从珂当了皇帝后,依然没有多大的改观,依然继续前面皇帝的老路。这时候,李从珂猜忌的对象,成了他的姐夫,也就是手握重兵的石敬瑭。他先是把石敬瑭软禁起来,在李从珂姐姐的求情下,他才把石敬瑭放到边关。但就算是这样,李从珂对石敬瑭也不放心,害怕石敬瑭篡位。因此,也准备军队打石敬瑭。

可以说,石敬瑭也是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和李从珂对抗。

而石敬瑭和李从珂对抗的时候,又从李从珂那里学到了经验。李从珂通过贿赂士兵,聚集力量打到京城。石敬瑭做得更离谱,通过贿赂契丹,从契丹借兵5万,和李从珂打仗。最终石敬瑭把李从珂打败,自己做了皇帝。由于他已经不姓李,因此改朝换代,建立了后晋。而他给契丹的贿金,就是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并且给契丹主耶律德光当儿子。

后世的学者在研究这段历史的时候,都把石敬瑭认作是汉奸。把本来属于中原国家的大片土地,割让给了少数民族国家,这就是一种汉奸行为。

不过,也有学者认为,石敬瑭算不得汉奸,因为石敬瑭本身是沙陀人,他所建立的,实际上是一个沙陀国家。作为沙陀人,把中原国家的土地割让给另一个少数民族国家,只能叫做慷他人之慨,不算卖国,更谈不上汉奸。

(贿赂契丹的石敬瑭)

究竟石敬瑭算不算汉奸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回过头看看后唐。在整个五代,后梁是朱温建立的国家。朱温是汉人,但是当时的人对朱温都没有好感,认为他是一个篡位者。后唐是李克用、李存勖父子建立的国家,这两父子是沙陀人,但是当时的人对他们却很有好感。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李克用的父亲李国昌,因为镇压黄巢起义有功,被唐懿宗赐名姓“李”。正因为姓“李”,因此,当时的人普遍觉得李存勖建立的后唐,是对唐王朝的复国。而因为是复国,所以大家把后唐当成是当时的正统的中原王朝国家。

当我们把这个搞清楚以后,石敬瑭究竟是不是汉奸,就搞清楚了。虽然石敬瑭是沙陀人,但是他在中原做官,把本来属于中原国家燕云十六州割让出去。因此,他这种行为,应该算是一种汉奸行为。

(参考资料:《新五代史》《旧五代史》等)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优手游提供的石敬瑭为什么会甘做罪人,割让燕云十六州?(石敬瑭为何会留下千古骂名)详细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折扣手游手游

折扣手游手游

最低折扣游戏盒子

下载游戏折扣

扫描二维码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