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争为什么感觉骑兵很厉害?(古代打仗骑兵为什么强)

柚子 152

古代战争为什么感觉骑兵很厉害?

一,古代战争为什么感觉骑兵很厉害?

答:二十多年前,曾在全球票房大火的“好莱坞大片”《勇敢的心》里,一段把多少“业余军事爱好者”看得血脉喷张的剧情,正是“长棍子打骑兵”。

影片里那位“苏格兰大英雄”,面对英格兰国王麾下那支武装到牙齿的“三百重骑兵”,果断祭出了“长棍子打骑兵”的战术。这群连盔甲都没有,穿得破衣烂衫的起义军,硬是抄起长棍子朝英国骑兵乱捅,竟把这“三百大军”杀得稀里哗啦,打出一场堪称战争电影史经典的“神作”。

如此“神作”,也让不少“业余军事爱好者”心生疑惑:既然一根长棍子,就把不可一世的骑兵揍趴下了。这古代传说中很厉害的骑兵,也没什么了不起嘛。

其实,“长棍子揍骑兵”这事儿,从理论到实践,也确实是可行的。不过古代的正规军,用的都是升级版的“长棍子”——长枪。就以中国古代战争来说,秦始皇兵马俑里出土的长枪,最长就达到了六米。诸葛亮北伐时,其军队的木柄枪长度在四米以上,竹柄枪长度在五米以上。此后的晋唐宋元明清各朝代,长枪一直是军队里的标准装备。宋军里的“拐突枪”“抓枪”等长枪,长度都在两丈以上,还有了特制的“枪车”——都为对付骑兵。

那有了长枪,是不是就能对付骑兵了?要是有这么简单,骑兵这个兵种,早就给淘汰了。

首先,在真实的古代战场上,骑兵绝不会像《勇敢的心》里那么傻。骑兵之所以恐怖,首先就因为其灵活机动的作战方式。面对严阵以待的步兵长枪方阵,稍微有脑子的骑兵部队,也绝不会进行自杀式冲锋。宋金战争史上的一则战例就可以佐证:当时有17名金军骑兵途径磁州,被2000宋军步兵围住。只见这17名金军骑兵果断分成三队:7名骑兵正面冲锋,另外10名骑兵分成两队,在左右边射箭边冲,一下就把2000宋军打垮。

如此场景,单看文字记载难以理解,但放在战场上,却是正常现象:十七名骑兵凭借高速度,发挥兵种优势进行进攻。手拿长枪等武器的步兵看似人多家伙硬,可既缺乏训练又没有速度优势,等于是站在原地白白挨打,当然被打到崩溃。

如果把《勇敢的心》里那支“拿大木棍”的苏格兰起义军“搬运”到磁州,面对这十七名骑兵战术娴熟的金兵,相信就算有“主角光环”加持,一场惨案也是可以想……

小规模的冲突尚且如此,放在大兵团作战里,胜败更不是“一根大木棍”的事儿。南宋年间的“端平入洛”之战:装备精良且战斗力强大的南宋步兵军团,在洛河背水列阵,迎战蒙古骑兵。虽然宋军将士顽强拼杀,多次击退蒙古骑兵的冲锋,还缴获了大量蒙古军装备。可宋军已经断粮多日,不得不在缺少骑兵的情况下冒险突围。结果蒙古骑兵抓住战机,趁宋军步兵突围时派骑兵尾随骑射,数万宋军撤回本土的,竟只有三百人。

其次,就算骑兵“讲讲武德”,如“手拿大长棍”的步兵期望的那样,只是面对面冲锋。大多数情况下,步兵手里的棍子再长,依然还是挡不住对手。

中国古代骑兵的集团冲锋有多恐怖?比如魏晋南北朝的骑兵,重骑兵往往身披两当铠,马匹也披上铠甲,在正面排成横队冲锋,另有骑兵在侧翼夹击。“手拿长棍”的步兵,面对这样的剧烈冲击,基本顶不住。而明末军事家熊廷弼,也描述了明代八旗骑兵冲锋时的景象:清军的先头骑兵,往往一人两马,穿着重甲向前冲击,就凭这简单战术,不知冲垮了多少明军军阵——对付这样的骑兵,哪里是“一根长棍子的事儿”?

所以,中国古代历朝历代,想要战胜有骑兵优势的对手,一要强调阵型,不同的兵种,必须要按照武器和战术特点形成配合。就以唐朝军队来说,以《太白阴经》记载,一支万人规模的唐军,除了要装备上万条长枪外,还要人手一张弓,配备大量的弩箭。作战时弩手、枪手、刀手、骑兵形成配合,歼灭敌方骑兵的有生力量。

第二,就是一支部队必须要有机动力,即使在缺少骑兵且装备大量长枪的宋代,想要打赢对周边辽、西夏、金等强敌的歼灭战,既要发挥弩手、步兵、弓手等多兵种优势,也同样需要骑兵在关键时刻给对手致命一击。比如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宋辽战争里的雁门关之战,面对辽国十万铁骑的嚣张气焰,宋军主将杨业就利用雁门关地形部署,步兵据险死守,遏制辽军攻势,他亲率数百骑兵从背后夹击,结果一仗击垮辽军,打出“杨家将”的威名。

到了冷热兵器混合的明清年间,在面对敌方强大骑兵时,想要实现胜利,更要依靠多兵种严格的战术纪律。明代俞大猷就凭着战车、骑兵、步兵配合的战术,以三千兵力击败上万鞑靼骑兵。明代大英雄戚继光更制定了极度细致的作战:装备火炮、火枪、火箭、长枪的明军,在地方骑兵距己六十步时不许乱开火,而当敌人开始接近时,则按照“天鹅声”的号令依次进攻,当敌人被火器打击后,再派兵出击,一举击垮敌人。

凭着这类战术,戚继光一度打得鞑靼部落叩关求投降,曾经战火连天的蓟镇地区也获得了长期和平。而在清代中前期,清军以鸟枪、火炮、步骑兵轮番冲击的战术,也多次重创了准噶尔骑兵,捍卫了西北的和平。

但是同样要说的是,再好的战术,再完美的战术纪律,根子上还要依靠日常苦练。一支纪律败坏的部队,不管有多么好的战术,也照样执行不起来。比如拥有多种火器和优秀战术的明军,为什么明末时却被清军八旗反复吊打?说个萨尔浒战前的细节就知道:那些参战的明军,日常战术训练只是“袭其形似”,也就是摆摆样子。这种日常摆样子糊弄事的队伍,上了战场自然抓瞎。

而到了一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腐化已久的清军八旗,同样成了“摆样子”的典型。以清代名将乌兰泰的叹息说,当时清朝的驻防八旗,连刀矛弓箭都不怎么练,射箭十发中五就不错。到了太平军北伐的战役里,清军的八旗马队被太平军一个冲锋,然后就是“轰然溃散”。这样的军队不吹不黑的说,真是“一根棍子就搞定”。

“骑兵怎么打”的技术问题,见证的,恰是不同朝代的兴衰。

参考资料:《中国历代军事装备》《中国历代军事思想》《中国历代军事制度》《中国古代实战兵器图鉴》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二,古代战争骑兵很厉害吗

这问题有点好笑,长棍子?多长的棍子合适呢?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梅尔·吉普森主演的《勇敢的心》,里面有一场大战,用的就是你说的长棍子,在华莱士领导的这场同英格兰的战斗中,就用了这种战术。在英国重装骑兵冲过来的瞬间,华莱士他们竖起了事前准备好的带尖的棍子,这场战斗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所以,我认为这种战术是很管用的,无论是轻骑兵,还是重装骑兵,在强大的惯性下冲刺,如果遇到这种长矛,基本是必败的。

然而这里有个问题,那就是一定要有隐蔽性,在这场战斗中,英格兰骑兵其实是有当时最先进的战术,那就是在开战之前,先来一轮弓箭骑射,尽可能的消灭对方的有生力量。然后再派上重装骑兵,在通常情况下,这种战术都会有奇效,会起着摧枯拉朽的效果。

华莱士为了尽量的迷惑对方的骑兵,在最后关头才命令众人抬起长矛,这就使得敌人没有时间再来回旋了,只能直接迎面撞上去,顿时就人仰马翻。英格兰骑兵根本没有想到华莱士会来这么一手,这就是轻敌的大意。其实想一下就知道,在急速的冲击下,前面一旦受阻,后面的只能硬着头皮撞到前面的骑兵的屁股上。

设想一下,如果英格兰骑兵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与防范,在冲过去的过程中,分兵至侧翼两路包抄,那么战争的结果就会是完全相反的了。在骑兵和步兵的直接对抗中,步兵是基本没有胜算的,一个冲锋就垮掉了。华莱士的这次战斗完全利用了敌人的轻敌之心,所以取得了胜利。

还有一个,如果英格兰骑兵在进攻的时候,采用迂回骚扰的策略,不停地干扰华莱士的步兵方阵,然后再弓箭伺候,那么在这场战斗中,面对装备如此简陋的步兵,取胜也是显而易见的。

公元前359年,腓力二世当上了马其顿的国王,并创造了一个著名的方阵,这就是马其顿方阵。马其顿方阵的每个小方阵的横排有256个人,纵列是16个人,四个小方阵组成一个大方阵,所以说每个方阵的人数可以达到16384个人。在组成大方阵的时候,横排就是1024个人,纵列仍然是16个人。

自从腓力二世建立了这种兵种之后,就横扫了希腊,并在公元前338年大败希腊联军,建立的泛希腊同盟,把整个希腊置于自己的掌控之下,而他取胜的利器就是马其顿方阵。

这种方阵就是专门对付骑兵的,他们的长矛达到了5-6米的长度,在准备与骑兵战斗的时候,前五排士兵平举长矛,后面的士兵手里的长矛依次倾斜。这种布阵方式可以先发制人,有效地遏制骑兵的冲击。骑兵面对他们简直是噩梦,一旦形成冲锋面对如林的长矛,那就只有被串糖葫芦的命运了。

腓力二世死后,他的儿子亚历山大继位,这就是著名的亚历山大大帝,他建立了横跨欧亚非大陆的大帝国。这位就比较神了,或许就是因为马其顿方阵的加持,他一生的征战无数,然而,战败次数竟然是零。

然而这种方式也有明显的缺陷,战士的配合一定要天衣无缝,整齐划一,千万不能露出破绽,不然一点突破,几乎就是致命的。而且这种长枪很重,移动也缓慢,只适合平原使用,到了山坡丘陵地带就不怎么好使了。

为了防止敌人两翼突袭,马其顿方阵在右翼设有重装骑兵,左翼轻装步兵,在战斗中,各兵种协同作战,协同防御,使方阵在中军突破的时候,具有更大的威力。但是无论多么强悍的部队,总是有弱点的,马其顿方阵的弱点就是两翼。右翼还好些,有强大的重装骑兵,但是左翼就很薄弱了。在公元前西诺塞法拉战役战争期间,罗马军团正是击溃了左翼的步兵方阵,从而把马其顿方阵从中间撕开了一个大口子,最终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其实在古代中国,对付骑兵有一种我觉得更加有效的利器,那就是铁蒺藜。这种铁质的可以延缓敌军前进的器物,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了。它有四根突出的铁刺,无论怎么放置,都有一面是朝上的,对付骑兵应该是很有效果的。设想一下,如果预先在骑兵冲锋的方向萨满了铁蒺藜,对骑兵来说肯定是灾难。

在《六韬·虎韬》中记载:“狭路微径,张铁蒺藜,芒高四寸,广八寸。”秦汉以后,成了常用的防御器材,更加广泛的运用到了守城、扎营的时候。到了明朝的时候,铁蒺藜都一直使用,并演变出了不同的变种,如布设在水中的“铁菱角”,联缀于木板上的“地涩”,拦马用的“搊蹄”,在刺上涂敷毒药的“鬼箭”等。

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宋军将领扈再兴用铁蒺藜取得了一次重大的胜利。这一年,金兵进攻枣阳,两军对峙九十天,扈再兴在道路上洒满了铁蒺藜,然后假装败走,金兵追击途中,进入铁蒺藜阵中,当时被铁蒺藜刺中的十之七八,金兵不得不败退,由此来看,铁蒺藜有这种效率已经很高效了。

三,古代骑兵为什么很有优势

朋友,你说的尖锐长竹竿,或者硬木杆克制骑兵……有点搞笑啊……不知道有没有听过古代有一种叫做“长矛”的兵器……


古代枪和矛很相似,但是长矛通常更长,军用的长矛达5-6米,长矛兵就是专门克制骑兵的(当然也可以克制步兵)……而且在平原上,阵型不乱,确实非常有效……缺点是对地形要求高,移动速度慢,长矛太沉,不方便用盾牌防御弓箭,而且只要阵型一乱,会单方面的被骑兵屠杀……

听说过希腊的马其顿方阵吗?那就是长矛步兵方阵……


那为什么步兵有长矛部队,还老是打不过骑兵呢?

实在是骑兵机动性太好,灵活多变,可以反复袭扰步兵,迂回包抄,搞得对方晕头转向,耗费步兵体力,时刻创造机会,寻找步兵方阵的破绽,步兵只能时时刻刻防守维护阵型稳定,又不能主动攻击,更可怕的是粮草水源也经常被机动性好的骑兵袭击……

长矛方阵而且需要步兵要有纪律的配合,要冲一起冲,严丝合缝,但是只要有一丝口子,那就是致命的危险,骑兵反复袭扰等待的就是步兵的破绽,一旦出现机会,骑兵就趁机杀入,只要冲乱对方阵型,骑兵就容易单方面的屠杀步兵……

其实这些并不重要,而是当时有更可怕的无论是骑兵步兵都畏惧的武器——弓箭……中国从秦汉之后,长矛就慢慢的被淘汰了,就是因为弓弩的出现……而冷兵器时代,弓箭一直都是战争中的王者…


弓箭兵一直是步兵用的最强兵种之一缺点是近战能力差,步兵方阵中,长矛兵等近战兵种往往保护弓箭兵的作用,而骑兵由于机动性良好配合弓箭使用,威力直接增加了几倍,蒙古人就特别喜欢轻骑兵使用弓箭消耗对方军队,等对方累了,找个机会用重骑兵进入对方步兵方阵的口子,进行冲锋,大乱对方阵型……

有了马镫之后,骑兵冲锋时实际上是站在马上的,一个骑兵冲击的力量加上马的惯性,其实力量要大于好几个步兵的……




现代人可能很难理解那时候一个骑兵的冲锋时的状态……一匹马的重量从几百公斤到一吨多,算上盔甲武士,更重点,而一辆汽车的重量大约是1吨到2吨左右……

所以可以想象一次交通事故,一辆汽车能冲倒好几个人的样子……再联想几十几百骑兵冲锋时的气势,还是那句话,骑兵只要冲乱步兵阵型,那直接是碾压,跟收割庄稼似的…

所以,步兵在古代根本不是骑兵对手,哪怕是能对抗大金朝的岳飞军团,和攻打蒙古的大明军团,其实都是专业的汉族骑兵部队……(明朝有很多专门的骑兵部队,甚至很多部队都是明朝雇佣的蒙古人,比如朵颜三卫)



最后,关于你的为什么不是打马,而是打人,其实真正骑兵冲过来时,根本没有时间反应,步兵阵型已经乱了,就是处于人挤人的状态,根本无法挥舞武器,而骑兵大部分是握住弯刀,根本不动,靠马的力量弯刀就能直接收割人头……

而且骑兵部队也有重骑兵,就是连人带马都有护甲保护,西夏当年非常喜欢重骑兵,而蒙古远程袭扰对方用没有护甲的轻骑兵,真正冲锋时,往往喜欢用重骑兵……

以前流行说蒙古人打仗 不怕死,不穿盔甲,硬是打败了西方重甲兵,其实这根本就是谣言的,蒙古早就有了用来冲锋和近战的重骑兵……

早在蒙古灭西夏时,西夏就已经装备著名的铁鹞子骑兵,据史书称,重甲、刺斫不入,遇战则先出铁骑突阵,阵乱则冲击之;步兵挟骑以进”…

当时西夏,金,辽宋全都装备世上最顶尖的重骑兵部队……更不要说后来的蒙古铁骑了……



这是我从网上找的图片,重骑兵是连人带马都武装起来的……

四,古代战争骑兵在前还是步兵在前

长枪只是对付骑兵的武器之一,需要多兵种配合,长枪才能起到效果。战场上单靠长骑兵用枪刺,是不可能克制骑兵的。

欧洲军迷曾模拟过骑兵冲击步兵的场景,结果如视频所示:

步人直接就被撞飞了。

重播
播放
00:00 / 00:00 直播
00:00
进入全屏
    点击按住可拖动视频

    这只是两匹马,如果是千军万马,那前排的步兵,可以说,当场就会被踩成肉泥。

    为啥古代步兵那么害怕骑兵?

    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此:重骑兵连人带马总计有小半吨重,当重骑兵以高速状态,冲向步兵方阵时,前几排的步兵,必死无疑!

    这里我们可以设身处地想一下。

    必死的事情,有人愿意去做吗?

    你不愿意,别人也肯定不愿意。

    如果大家都不愿意,那是不是就意味,还没有开打,本方士兵的士气就受影响了?

    士气受影响了,仗还怎么打?那还不必然是未战先怯。

    像这样的情况,历史上比比皆是。

    比如宋金战争初期,北宋内部盛传:金兵人如龙,马如虎,上山如猿,入水如獭,其势如泰山。

    还说北宋与金国对抗的结果,必然是“中国如累卵”。

    仗还没打,宋人就把金人吹的神乎其神。

    在这种负面宣传下,宋军后来看见金军,调头就跑。

    当官的带头跑!

    皇帝最离谱,直接跑到了海上。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说,那是宋兵太挫。

    如果是精锐步兵,肯定不会如此。

    再说了,前面说的欧洲军迷,拿的也不是长枪呀。如果是枪兵,对面骑兵还敢冲锋?

    确实,在面对长枪兵时,古代骑兵通常是不会直接冲锋的。

    但问题是,骑兵也分轻重骑兵,古代骑兵的战术,也不止是只有冲锋。

    当轻骑兵运动起来,用弓弩射击,对面长枪兵肯定就只有挨打的份了。

    而一旦步兵的阵型被冲散,对面的重骑兵再一个冲锋,步兵也就犊子了。

    当然,长骑兵可以披重甲。

    在重甲步兵面前,轻骑兵手持轻弓造成的那点伤害,只是隔靴搔痒罢了。

    只要披重甲,步兵就不怕轻骑兵。

    但这里又有一个新问题。

    披重甲对于长枪兵而言,体力负担很大。

    步兵不可能长时间披甲。

    长时间披甲,步兵还没作战,就累趴了。

    而且,骑兵也不傻。骑兵为什么要在对面披甲状态下,以弓弩射之呢?

    骑兵完全可以在对面长枪兵累到不行,卸甲休息时,再偷袭。

    等到扰乱对方步兵后,重骑再出动,杀得对方步兵人仰马翻。

    实际上,在古代战争中,几乎看不到步兵打骑兵,是步兵穿好重甲,列好枪阵。然后对方骑兵直接自杀式冲锋的场景。

    最常见的,是骑兵见步兵穿好重甲,列好枪阵后,直接就跑了。

    或者做战术性运动,引诱步兵也运动。

    等到步兵累了,又渴又饿,精疲力尽到只想回营吃饱躺倒的时候,骑兵这时候就来了。

    不能理解的,可以去看老版《三国演义》。

    看一遍黄忠是如何斩杀夏侯渊的,就大概能明白了。

    当然,优秀的步兵指挥官,是不会犯这种低级失误的。

    优秀的步兵指挥官,也不怕骑兵。

    优秀的步兵指挥官,不会让士兵都备战,都累的不行。对兵员进行轮换,肯定是有的。

    但是,再优秀的步兵指挥官,在缺乏本方弓弩手、盾牌兵辅助的情况下,只靠长枪兵列阵迎敌,也是很难对抗骑兵的。

    因为如果你是一个优秀步兵指挥官,你在没有弓弩手,盾牌兵的人情况下,你的指挥水平再高超,对面骑兵也不会忌惮你的反击。

    你的枪兵,了不起有六米防御范围。而对面的骑兵,可以站在百步外拿你当靶子练。

    所以这个时候,你必须要有重弓弩手,最好还要有弩车,盾牌。

    对面轻骑兵手持的轻弓射程没你远,你只有如此,才能逼迫对面骑兵不敢靠近你。才能保证你与对方是相持局面。

    否则,只能他打你,而你打不着他。你的长枪兵,分分钟就会垮。

    但是,即便你有弓弩手和盾牌兵,你也把部队轮换,主动权也还是在对面骑兵手上。

    可以说,越是大兵团作战,骑兵就是掌握战场主动权。

    因为一方面,你不管是死守,退却,还是发动进攻,你的兵,都只能靠两条腿。

    而对面的骑兵,人家是骑马。而且还不止一匹马。

    你休息,他也可以休息。

    你严阵以待,他跟你耗着。你累了,他从正面袭扰,从侧面袭扰,或者是绕到你的背后搞袭扰。都行。

    主动权始终都在他手上。你的部队,只能是疲于应付。

    另一方面,骑兵运动范围比步兵大,他完全可以深入你方势力的腹地,切断你的补给。

    一旦你的补给断了,你就只能退了。

    如若不然,时间久了,当你方士兵的精气神泄了,开始军心浮动了,你就完犊子了。

    你既不想退,也不完犊子,就想留在战场上与对面死磕。你能做的,也只是趁着士兵还有一丝力气,赶紧挖壕沟,撒上铁蒺藜,布置拦马绳和拒马。

    利用深沟高垒,与对面打持久战。

    只有这样,你才能坚持久一点,争取到本方援军赶来,你才能有赢得可能性。

    然而,即便你如此,主动权也不在你手。

    因为你能不能逃出升天,取决于你方的援兵能不能赶来。如果你的援军也是步兵,也被对方另一股骑兵缠住了,赶不来,时间拖久了,你弹尽粮绝,你还是完犊子。

    而且,即便你的援军能赶到,也只是解救了你罢了。对方骑兵,可能早就跑了,不会有大的伤亡。

    像这样的情况,宋高宗在总结宋金战争教训时,曾说这么一句话,非常有道理:“彼有胜负,我有存亡。”

    宋军打金军,了不起就是重创金军。而金军打宋军,动辄就是歼灭战。

    古代战争中伤亡的大头在于追逃,在战术层面,步兵显然是追不上骑兵的。

    这种情况下,以步兵为主的军团,哪怕十战九胜,最后算总伤亡时,也是吃亏的。

    总的来说。古代两军对垒,一方有骑兵,另一方想完胜,也必须要有骑兵。

    特别是马镫等骑兵装具发明以后,只有骑兵才能对抗骑兵,是全世界所有文明国家的一致共识。

    而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大部分中原王朝,在有条件情况下,一定会组建属于自己骑兵部队的原因。

    如果不组建骑兵,单靠步兵,那只能是背靠城寨,凭坚固守,尽量避免野战。

    想着只靠枪兵就重创骑兵,那是天方夜谭。

    五,古代战争骑兵步兵如何打仗

    古代冷兵器时代,骑兵厉害,是因为骑兵从各个方面与步兵相比,都占有优势。

    第一,从速度上比,骑兵冲击力相当强,动作非常的灵活,利于冲锋陷阵,再加上骑兵坐在战马上,对于步兵来讲,具有居高临下的优势,同时手中又有弓箭,很远就可以先发制人,具有空间优势。这骑兵和弓箭的作用就是现代空军空军和导弹的作用,利于远距离快速突袭,试想想,现代作战如果没有空军跟导弹,单靠步兵作战,很容易吃败仗。而且死兵坐在马上,可以使用地面步兵的各种武器杀敌,长途奔袭取得了时间跟距离的战略优势。但是训练骑兵的成本非常高,既要战马健壮,又要士兵骑术娴熟,这对于农业文明来说,是非常困难的。再加上骑兵利于平原作战,利于进攻,对于山地和城池河流障碍,就很难发挥优势。

    第二,步兵的优势在于固定作战,依靠城池或者有利地形进行防御,平原地区依靠战车弥补士兵体力消耗以及身高的缺陷,但战车跟骑兵战马相比,灵活机动性就非常差,这大概相当于现代军事上的坦克装甲车作用。如果用步兵去对付骑兵,只能是依靠山地森林和城池屏障,让骑兵的战马无法发挥优势,再以城墙山地屏障为保护,对骑兵进行远程射杀或者近距离格斗。如果在平原地区碰上骑兵,步兵只能只能以盾牌防御骑兵弓箭远距离攻击,在地上设置障碍,阻止战马向前冲杀,或者近距离砍杀战马,让骑兵失去优势。但这也是相当困难的了。如果用长木棍对付骑兵,也只能近距离攻击战马,但这种战法不能有效杀伤骑兵,甚至反被骑兵先下手为强,占了上风,导致战争的败局,所以长拿木棍不如拿长矛铁器兵器,木棍对付骑兵基本无优势可言。

    中国古代一旦跟北方游牧民族交战,军事上大多处于劣势。其原因就是游牧民族天生善于骑射,经常运动,身体素质比较好,战马也多,中原人多是步兵,骑兵一般只是少数的先锋部队,跟游牧民族交战,中原人的骑兵也很少占优势,即便中原部队人数往往几倍于游牧民族骑兵数量,也基本上是处于防御态势。所以历代封建王朝都比较看重长城以及重要地理关口的屏障作用,对于战争也基本上以防御为主。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优手游提供的古代战争为什么感觉骑兵很厉害?(古代打仗骑兵为什么强)详细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折扣手游手游

    折扣手游手游

    最低折扣游戏盒子

    下载游戏折扣

    扫描二维码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