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后周差一点就能完全收复燕云十六州,而宋却一直收复不了?
导入语:说到燕云十六州,北宋人的心中,肯定是一把鼻涕两行泪。
一把鼻涕,是因为他处在北宋的北方,相对较冷,两行泪,是因为北宋为了这个地方,不仅损兵折将,甚至把国运都搭上了,就是这样也还没有得到这个地方。
它让北宋被迫弯下了高傲的头颅。让宋人吃尽了苦头。
北宋头上的达克摩斯之剑
燕云十六州简介
燕云十六州位于今北京、天津全境,山西和河北的北部地区,在隋唐五代时期,这里分别设立幽州、代州、云州等十六个州。简称燕云十六州,或者称为幽云十六州。
这是一块位于我国农牧分界线的重要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原地区跟北方又游牧民族的重要分界线。著名的长城就是屹立在燕云十六州的北部。
这里山峦交错,易守难攻,是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天然屏障。更是进攻游牧民族的前哨。
因为从这里往北,就是一望无际的蒙古高原(又称大漠)。往南,则是一马平川的华北平原。对于中原政权来说,如果这里丢失,则中原立刻暴露在游牧民族的铁蹄之下。这样,中原不是政权不保(明朝),就是得重兵保卫。且整日担惊受怕(北宋)。
因此,燕云十六州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属于兵家必争之地。历朝历代的中原政权,都在这里重兵把守。并且多次在这里与北方民族陷入鏖战。
五代后唐末年,沙陀人石敬瑭为了篡唐称帝,以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为代价。换取契丹大军帮助推翻后唐。因此,燕云十六州落入契丹之手。他成了悬在汉人头上的达克莫斯之剑。
燕云十六州地形
后周世宗亲征燕云十六州之战
十多年之后,后周世宗即位。雄心勃勃的后周世宗,立志统一中原。经过多年征战,后周世宗先后打败了南方的割据政权和北方的北汉。
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 ——周世宗
因此,后周世宗决定先攻取燕云十六州。并且做了多方面的准备。
周世宗显德六年,亲自率领大军北伐。北伐的大军直入燕云十六州,所向披靡。辽朝辽宁州刺史王洪、莫州(今河北任丘北)刺史刘楚信望风而降,易州刺史李在钦被擒。仅仅五十二天的时间,周世宗轻而易举的占领三个州十七个县。
瀛州刺史高彦晖以本城归顺。关南平,凡得州三、县十七、户一万八千三百六十。是役也,王师数万,不亡一矢,边界城邑皆望风而下。——《旧五代史.世宗纪》
可惜就在世宗雄心勃勃,准备进攻幽州的时候,却突然暴病而亡。周军被迫班师回朝。
北宋收复燕云十六州之战
1、高粱河之战
周世宗去世后不久,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
之后,宋朝用了十八年的时间,消灭割据南方的多个政权,统一了南方。
979年一月,宋太宗亲自率领大军进攻北汉。在鏖战四个月并打败辽朝援军之后,北汉投降。宋朝彻底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
宋太宗赵光义
宋太宗不听前军将领的意见,决定乘胜追击,亲帅大军,一举收复燕云十六州。
于是,979年六月,宋军攻入幽云十六州。起初,宋军进攻还算顺利。连下多个州。但是,在幽州碰到辽朝南京马步军指挥耶律学古和南京留守韩德让的坚决抵抗。不得前进。
辽景宗听说幽州被围,急忙命令南院大王耶律沙、大将耶律休哥率领精锐部队前往支援。
七月六日,双方在高粱河激战。宋军冒进,中了辽军诱敌深入之计。被辽军拦腰截断。宋太宗匆忙弃军而逃。宋军大败。
2、雍熙北伐
986年,宋军再次北伐。史称雍熙北伐。宋军兵分三路大举进攻。其中,东路军是由曹彬率领的主力军。
宋军三路大军进展神速。特别是曹彬的大军。已经攻到了涿州(河北省涿州市)。结果发现粮草不足。匆忙退回雄州。正退到半路,宋太宗命令来了,不许退回。必须前进。于是大军改向。这一来一回之间,宋军被辽军堵住了(这么奇葩的行动也就宋军有了)。没有多少粮草的宋军心无斗志,被辽朝大将耶律休哥打的大败。主力军的东路大败而归,中路和西路不敢恋战,赶忙撤回。因为中路军潘美溜得贼快,来不及接应护送着一大堆百姓南逃的杨业。导致杨业兵败被杀。宋军北伐失败。
3、童贯伐辽
1122年,宋军决定趁着辽军被金军打得大败之机,和金国联合,一举占领幽云十六州。
于是,宋朝命令大宦官童贯率领大军北伐。但是宋军这次北伐笑料频频。
因为宋朝君臣认定辽军已经心无斗志,只要宋军出动,辽军就会投降。于是,宋徽宗下令:不许杀害一兵一卒。并把这个命令在辽国传开了。
而且宋军边防部队一百多年没打过大仗了。军心涣散。童贯到了边境一看,晕了。于是,赶忙命令边防部队不得越过边境挑衅(免得被打了都不能还手)。只是在边境劝降。
童贯
前军统制杨世可听说辽军正准备投降,于是率领一支骑兵越过边界劝降。结果被辽朝大将耶律大石打得大败。后来种师道派遣杨世可率领军队在边境劝降,又被辽国狠揍一顿。这下种师道火了,不管什么皇帝的命令了,下令还击。但还是晚了。宋军大败。
东西两路宋军大败,溃退回雄州(河北省雄县)。不过雄州守将拒绝开城门。因此宋军被辽军追上了,一场血战,大败。
后来,辽朝涿州守将郭药师因为害怕金国人,主动投降宋军。宋军在郭药师的带领下,攻入幽州城。但是宋军在城内烧杀抢掠,且对辽军不做防备。被辽军反扑。宋军大败。郭药师狼狈逃串。宋军再次大败。北宋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军事行动至此结束。
后周世宗与北宋征伐幽云十六州的结果不同的原因:
一、契丹方面
1、皇帝才能不同
在后周世宗时期,契丹皇帝是辽穆宗。辽穆宗是一个荒淫无度的皇帝。喜欢酗酒,喝醉了就睡觉。人称“睡王”。辽朝国内人心惶惶,政局动荡不安。叛变时常发生。甚至很多的人都准备南逃后周。都不用后周去攻打了。
到了宋太宗高粱河之战时,辽朝的皇帝是辽景宗耶律贤。雍熙北伐的时候,辽朝主政的是野心勃勃的萧太后和圣宗耶律隆绪母女。耶律贤虽然身体不咋样,萧太后和耶律隆绪虽然母少子幼,但是都是一位勤政爱民的执政者。而且对幽州极为重视。一旦宋军入侵,迅速调遣大军加以应对。甚至也御驾亲征。
辽景宗耶律贤
2、辽南京(今北京)守卫不一样。
辽朝的燕云十六州的守卫,此时有很多是幽云十六州的本地人。也就是中原人士。
所以后周世宗一路打来,幽云十六州守将纷纷投降,也是事出有因。
而在世宗北伐之后,辽朝大举加强南京城的守卫。在高粱河之战前,辽在南京城部署有铁骑一万八千多名。还有步军一万多名。并且周围的大军随时可以调动。一旦发生战事,辽朝可以调动20万大军。
辽朝南京守卫,已经换成智勇双全的韩德让和马步军都指挥使耶律学古。高粱河之战后,辽朝更是将镇守南京的重担,交给了有勇有谋的耶律休哥。此后,辽朝南京城也一直是重兵猛将守卫。即使其他地方军情紧急,也不能调动。就算是被金兵追着打,辽朝南京守卫也还是大将耶律大石。
辽大将耶律休哥
二、北宋方面
1、皇帝才能不同
后周世宗的才能自不必说。攻打北汉、南唐、契丹,哪次不是打了大胜仗?
北宋皇帝的军事能力,战略眼光就差远了。
宋太宗花费四个月,劳师动众,灭亡北汉。军队已经非常疲劳。很多将领都劝宋太宗不要再打了。宋太宗不听。坚决出击。出击倒好,粮草物资跟不上。被迫一边准备粮草。一边进军。大军拖了一个月,才到达战场。这样大规模的调运粮草,调动大军。辽朝早就有所准备了。
在进军途中,后周世宗是命令军队不许后退,还斩了擅自后撤的将领。而宋太宗是自己跑的连辽军都追不上。这就是差距。
后来的宋真宗、宋徽宗等等更不用说了。
宋军
2、将领的才能不同
我们看看周世宗时期的将领。义武节度使孙行友、侍卫亲军都虞候韩通、水路都部署赵匡胤、先锋都指挥使刘重进、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李重进、义成节度观察留后陈思让等人。都是能征惯战,在五代十国年代里摸滚打爬多年的人。
到后来,宋太宗时期,所重用的潘美、曹彬。杨业等人。其实也都不错。也是经过战火历练的。
到宋徽宗时期,就只好用童贯这样的角色了。虽然在宦官队伍中,童贯的指挥能力还算可以的。
3、北宋中期一直没有时机。
有的人可能说,从雍熙北伐到童贯伐辽,有一百多年的时间。这一百多年里,北宋怎么也没有收复燕云十六州?
因为除了北宋皇帝懦弱外,北宋也没有时机收复燕云十六州。
雍熙北伐失败后不久,北宋就爆发了王小波李顺的大规模农民起义。宋真宗上台后,辽朝不断南侵,1004年,辽萧太后、辽圣宗率领大军南下。宋真宗被迫亲征。在打了胜仗之后,与辽军签订《澶渊之盟》。规定双方以白河沟为边界(实际上北宋还是收回了遂城及涿、瀛、莫三州)。并规定每年送给辽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这样,宋不仅在军事上无法收回燕云十六州,而且,连道义上也失去收回燕云十六州的借口了。
之后,辽还是在边境部署重兵。而北宋,则开始忙于与西夏的战争和王安石变法了。
辽萧太后
结束语:后周与北宋进攻幽云十六州的结果不同,是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更是两朝帝王将相的才能不同之故。可惜的就是中原从此失去燕云十六州四百多年,中原的王师再次踏上燕云十六州,要等到大明王朝了!
参考资料:《新五代史》
《旧五代史》
《宋史》
图片有些来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导言:唐朝末年,地方潘镇将领拥兵自重,分割政权各自称王。其中梁王朱温势力最大,公元907年,朱温篡唐自立为帝建立梁国,唐朝灭亡,拉开了五代十国的序幕。随后近70年政权更迭频繁,其中历经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后晋的开国皇帝石敬瑭联合契丹推翻了后唐政权,建立后晋,并将燕云十六州作为谢礼分割给契丹,此后直到明朝燕云十六州才完整并入汉人统治的版图。
五代十国时期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地擅于将,将擅于兵”,由此造成了国家被将领所挟制,将领被士兵挟制的滑稽现象。这样的军队所维护的政权是极其不稳固的,“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章法统摄军队,打仗不能抗打,内部乱哄哄的,就像一盘散沙,一有风吹草动,就迅速瓦解。最有意思的是北汉、后蜀都勾结契丹图谋中原,更不要说联合共同抗击契丹收复燕云十六州。五代十国中,后周政治清明,周太祖郭威即位后,勤俭爱民,奖励耕殖,招抚流亡,平均赋役,恢复农业生产,发展经济,为周世宗接下来的收复燕云十六州的计划打下了基础。
周世宗刚刚继位,后汉就迫不及待和契丹合击攻打后周,史称“高平之战”,这场战争虽然最后后周取得了胜利,但是也使周世宗柴荣认识到情势不容乐观。于是大刀阔斧进行军队革新,“自军使以上及监押使臣并斩之,由是骄将堕兵,无不知惧。”,其后又广招天下壮士,武艺超绝者,“署为殿前诸班”,裁汰老弱羸小,因此“诸军士伍,无不精当。由是兵甲之盛,近代无比”。
自公元955年开始,周军先败后蜀,后伐南唐,尽取江北之地。先南后北,三次南征震慑了南方各割据势力,为之后的北伐扫除了后顾之忧。
自中原内乱时,耶律阿保机乘机统一各部落,军事经济一时十分强盛。而周世宗时,契丹正是辽穆宗执政时期,这个时期,契丹内部政局动荡,辽穆宗也经常不理朝政,叛乱四起。
世宗自乾宁军御龙舟,艛船战舰,首尾数十里,至益津关,降其守将,而河路渐狭,舟不能进,乃舍舟陆行。瓦桥淤口关、瀛莫州守将,皆迎降。方下令进攻幽州,世宗遇疾,乃置雄州于瓦桥关、霸州于益津关而还。周师下三关、瀛、莫,兵不血刃。述律闻之,谓其国人曰:“此本汉地,今以还汉,又何惜耶?”——《新五代史》
公元959年,周世宗举兵伐辽,周军攻克了瀛、莫、易三洲。最后后周世宗因为重病而南返,莫州、瀛州归后周领有,而辽军加强防御,不敢南下。由此来看辽朝也是准备放弃燕云十六州的。
如果当时周世宗不死,是极其有可能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其一:契丹内部政局动荡,统治阶层不思进取;其二: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乘胜追击,可振奋士气;其三:燕云十六州才分割出去不久,民族融合还没完全形成。
再看看宋朝时候,虽然宋太祖赵匡胤一统中原,国力强盛,但是辽朝自辽穆宗死后,辽景宗时用人不疑,赏罚分明,执政有为,一度到达全盛时期。之后萧太后执政时期更是励精图治,鼓励农桑,四处征战时,亲自督战,军队训练有素,军事经济等综合国力逐渐达到鼎盛。一方面萧太后对内注重生产,对外训练军队,严防死守。另一方面燕云十六州地势险要,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如此一来,宋朝想要收回燕云十六州难上加难。
北宋初年,宋太宗赵光义先后两次图谋收复燕云十六州,皆以失败告终。澶渊之盟后,宋朝更是注重文化教育,逐步形成重文轻武之风。宋太祖为了巩固其来之不易的政权,为了防止重蹈五代藩镇割据的覆辙,其在军事上的改革,大大降低了武将的地位,国家开始朝着文化商业等产业发展,经济繁荣。之后虽然宋太宗不忘收复燕云十六州,军队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却大打折扣。历经两次北伐失败后,宋太宗之后的继任国君都偏安守成,而非重振军事力量。因此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志向已经在历经几代国君后消磨殆尽。
由此不难看出,后周错失良机收复燕云十六州,北宋从最初的勇武慢慢走向衰弱,导致了收复燕云十六州的计划一直没有提上议程,最后也为他的不作为买了单。后周直至北宋赵匡胤时期,军队的战斗力都是很强大的,不然在北宋建国后,也不会那么快的平定南方诸国。
北宋刚建国后,赵匡胤包括赵光义实行的是先统一南方再统一北方的策略。赵光义在平定北汉后,太过急于求成,想一举收复燕云十六州,不曾想将士的劳师远征,刚打完北汉,不修整,接着就去攻打辽国,本身胜算就不打。所以导致了第一次的失败。
而第二次伐辽国,确实有点轻敌,以为辽国主少国疑,但事实是有萧太后主政,遇到了高手,部队又兵分几路,不能够及时相互照应,导致了最后大败而归。
到了赵光义之后,一方面因为后边的皇帝都没经历过打仗,也不愿意战争,另外经过了杯酒释兵权,军士战斗力下降,后边在寇准的主导下又签署了澶渊之盟,北宋基本承认了燕云十六州归属辽国。时代又过去了太久,所以也就淡忘了收复的事了。
宋重文轻武
我是潘多拉效应,感谢邀请。辽国过于强大,当地氏族和辽国里应外合导致无法收回。
燕云十六州,即今北京、天津北部(海河以北),以及河北北部地区、山西北部地区。失岭北(王维诗中都护在燕然的燕然都护府)则必祸燕云,丢燕云则必祸中原。燕云十六州又称“幽蓟十六州”,“燕云”一名最早见于《宋史·地理志》。
公元936年,中国后晋的开国皇帝石敬瑭(后唐河东节度使)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后晋,辽太宗与石敬瑭约为父子。
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按照契丹的要求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使得辽国的疆域扩展到长城沿线,往后中原数个朝代都没有能够完全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战略意义使得中原的北宋政权感受威胁持续长达160多年。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优手游提供的为什么后周差一点就能完全收复燕云十六州,而宋却一直收复不了?详细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