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请详细介绍抗日战争著名战役——淞沪会战?
淞沪会战(日本称为第二次上海事変)爆发于1937年8月13日,是中国和日本双方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重要战役,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这场战役标志两国之间全面战争的真正开始,卢沟桥事变后的地区性冲突升级为全面战争。使用"事变"一词则严重低估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斗在当时远东第一大都市上海的市区和郊区进行。只有上海法租界和苏州河以南的半个上海公共租界实行武装中立,分别划为法、英、美、意4国军队的防区。苏州河以北的公共租界及其越界筑路地区属于日军防区,是日军在上海的作战基地。中日双方共有约100万军队投入战斗。战役本身持续了三个月,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从 8月13日到9月11日,国民革命军防卫该市,阻止登陆的日军;第二阶段从9月12日到11月4日,两军卷入血腥的巷战,争夺对城市的控制;最后的阶段,从11月5日到月底,中国军队遭到日本的侧翼攻击,向后撤退。上海于11月12日陷落。背景直接原因: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主要军事行动集中在华北平津地区。起初,无论中国还是日本都未预料到这会引发一场全面战争。日本预期会迅速停火,并获得更多的中国领土,类似于早先的九一八事变 (1931年)、一二八事变(1932年)和长城保卫战(1933年)。中国的公众舆论强烈反对任何进一步的妥协,而蒋中正领导的国民政府也准备好打一场防御战争。蒋中正认识到芦沟桥事变是日本的一次大胆的挑衅,想要完全将河北、察哈尔、绥远等华北省份从中国中央政府分离出去,建立另一个满洲国。这使得蒋对日本行动的容忍(“攘外必先安内”)到了“最后关头”,除了打一场和日本之间的全面战争,已经别无选择。蒋中正和他的军事顾问相信日军下一个步骤必定是从华北沿平汉铁路和津浦铁路南下,直插武汉,进占华中和华东。日本的战略是从北向南,这将迫使中国军队建立水平防卫线,试图用钳形攻势包围敌人。可是,在华北的中国军队实力虚弱,没有足够数量的卡车和履带车,军队不能在包围中取得足够的机动性。另一方面,在华北日军总数占优势 。由于日军向南移动,如果日军突破中国的防线,中国的生命线将被从中间截成两段。东部将被赶到海里,类似于其后的敦刻尔克撤退。外交原因:上海当时是一个国际性大都会,有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国的大量投资和财产。在战前,西方列强不愿意责备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因为它们在反苏联的政治立场上一致,并全神贯注于欧洲局势。蒋中正认为,日本人进攻上海将刺激美国和英国站到中国这边参战。内政原因大战的序幕:由于以上原因,蒋中正决定沿沪宁铁路调动军队,迎接即将来临的战争。8月9日,日本海军陆战队的大山勇夫企图进入上海虹桥机场,被驻扎在军用机场附近的中国保安队射杀。8月10日,日本驻上海总领事为闯入机场道歉,但要求中国解散保安队,并拆除防御工事。枪击事件还导致日本在8月10日运送增援部队到上海。针对日军的行动,蒋中正也在8月11日开始调动中国军队进入上海地区,撕毁了1932年淞沪停战协定(禁止中国军队进入上海)。第二天,日本要求列强迫使中国解散进入上海的部队 ,但市长俞鸿钧声明日本7月7日对中国的侵略已经违背了协定。上海市民狂热地欢迎出现在该市的中国部队。8月13日上午9:00,中国保安队和日本便衣队在上海闸北宝山路附近交火。零星的 射击持续了一天,直到下午四点,日本总部命令停泊在长江和黄浦江的海军第三舰队,向市内的中国目标开火。淞沪会战开始了。过程8月13日,超过10,000名日本军队涌出上海虹口区,遭遇了中国保安队。日本预期3天就可以轻松征服上海,3个月就可征服中国。他们遭遇了激烈的抵抗。19日蒋介石同意中共有关红军之编成,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8月22日,日本第3、8和11师在海军炮轰的配合下,发起两栖作战,继续在川沙、宝山登陆。中国人在敌舰猛烈炮火,无法进行有效反攻。8月23日晨,日军第11师团在30余艘敌舰密集炮火掩护下,向狮子林、川沙口登陆,攻击宝山、月浦、罗店。美国务卿赫尔呼吁,中日双方停战。9月20日前后,日军在长江和黄浦江沿岸集结有陆军五个师团,另十五个大队,共约十二万人,有战车两百辆、飞机两百余架、火炮三百余门。10月26日晚,守卫“大场防线”的中国军队第88师第524团第2营400余人(报纸宣称“八百壮士”),在副团长谢晋元、营长杨瑞符的指挥下,死守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掩护主力部队西撤。在日军包围下,守卫四行仓库的中国军队孤军奋战,誓死守城,坚持4昼夜,击退敌人数十次进攻。同时,上海人民也以极大热情支持壮士,慰问品、药品源源不断地送入了四行仓库,女童军杨慧珊更将国旗送至部队。战至30日,守军接到了撤退命令,退入英租界。11月5日,日遣第十军下辖三师团于金山卫(杭州湾北岸)登陆,侧击上海。中国守军撒退。11月8日,太原、任县失守。11月9日,松江失守,蒋介石下令撤退,国军兵分两路向杭州及南京撤走。11月11日,上海、大名失守。13日,济阳失守。14日,嘉善失守。16日,昆山失守。18日,嘉兴、烟台失守。11月20日,苏州失守,蒋介石宣布迁都重庆。21日,吴兴失守。25日,无钖、长兴失守。29日,宜兴失守。30日溧阳、广德失守。后果与评价对战局的影响:这次淞沪会战,中国人虽然在军事上战败了,付出了极其昂贵的代价,但在士气上胜利了。它让世界清楚中国政府的立场:不再等待日本“和平地”将其一块一块地征服,也证明了中国不会向日本投降,最终美国和英国站到了中国一边。中国方面除中央军外,先后投入78个师、7个独立旅、3个暂编旅、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炮兵7团、财政部税警总团、宪兵1个团、上海市保安总团、上海市警察总队、江苏省保安团4个团,兵力总数75万人以上。为了证实他的观点,蒋中正还将他受德国训练的精锐部队送上前线,与给养充足,又有军舰支援的日军作战。这些精锐部队在战斗中损失了三分之一,使蒋中正的实力大为削弱。此外,李宗仁将军在回忆录中指出:“当时我军参战约五十余师,战斗兵员在七十万左右。约全国兵力的百分之六十. 当时淞沪战场离苏嘉铁路第一道国防线尚有百余华里。投入战场人数既多,然而上海是十里洋场,四面平旷,无险可守,日军陆海空三军的火力可尽量发挥,我军等于陷入一座大熔铁炉,任其焦炼。敌方炮火之猛,猛到我炮兵白日无法发炮,而夜间又无法寻找目标,只是盲目轰击。所以淞沪之战,简直是以我们的血肉之躯来填入敌人的火海。每小时的死伤辄以千计,牺牲的壮烈,在中华民族抵御外来的历史上,鲜有前例。……是我国抗战八年,牺牲最大,战斗最惨的一役。”蒋中正知道中国军队只有极小的机会获胜,上海将会失去。冯玉祥说:“我们的部队,每天一个师又一个师投入战场,有的不到3个小时就死了一半,有的支持5个小时死了三分之二,这个战场就像大熔炉一般,填进去就熔化了!”1937年11月13日国民政府发表自上海撤退之声明:「各地战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阵地化为灰烬,军心仍坚如铁石,陷阵之勇,死事之烈,实足以昭示民族独立之精神,奠定中华复兴之基础。对中国政治的长期影响对上海城市发展的影响:持续3个月空前惨烈的淞沪会战极大的改变了上海城市发展的空间格局。上海的苏州河以北地区,包括上海公共租界的北区和东区,以及闸北华界,由于控制了黄浦江下游岸线,和陆上门户火车站,曾经是20世纪初上海城市发展最迅速的地区。淞沪会战期间,闸北和虹口成为中日两军对峙的前线,闸北几乎100%毁于战火,虹口和杨树浦的损失达到70%,此外南市区和吴淞的损失也相当严重。无数的建筑物葬身火海,上百万当地居民被迫避难到苏州河以南的租界地区。此后,上海城市的精华完全集中于苏州河以南面积有限的租界地区,苏州河以北地区严重衰落,对上海后来的城市发展造成了长期性影响。战争废墟上后来曾经形成大片难民聚居的贫民窟,曾是上海很长时期内极其醒目的城市景观。
二,淞沪抗战史料
淞沪会战是1937年8月13日起中国军队抗击侵华日军进攻上海的战役,又称作“八·一三淞沪战役”,这场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第一场重要战役,也是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前后共历时3个月,日军投入9个师团和2个旅团30万余人,宣布死伤4万余人;中国军队投入75个师和9个旅75余万人,自己统计死伤30万人;至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淞沪会战结束,中国军民浴血苦战,争取了时间,从上海等地迁出大批厂矿机器及战略物资,为坚持长期抗战起了重大作用。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卢沟桥事变,企图在华北制造第二个满洲国,中国统帅部知道大战不可避免,遵照国防计划甲案,陆军为确保首都安全,先准备集中兵力歼灭上海的三千日军海军陆战队,海军准备堵塞江阴,全歼日军长江舰队,但机密泄露,日本长江舰队仓皇逃出长江口。中国军队一不做,二不休,在华北已经开战的情况下,决不能容忍日本海军陆战队在上海的存在。况且,战争既然开始,一·二八事变后规定的中国军队不能进驻上海市区的规定在中方看来自然作废。8月9日,秘密进驻虹桥机场的中国军队打死前来侦察的日军大山勇夫大尉,是为虹桥事变。
在全民抗日浪潮推动下,国民政府第二天发表了《自卫抗战声明书》,宣告“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8月14日,当地国民党驻军第九集团军在总司令张治中的指挥下,指挥三个德械师开始总攻,中国空军也到上海协同作战,15日,日本正式宣布组建上海派遣军,以松井石根大将为司令官,率领两个师团的兵力开往上海增援,进一步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日军增援部队在中国军队侧后方上陆后,中方已经无力消灭日军陆战队,蒋介石为首的中国军队统帅部,这时考虑在上海作战比在遥远的北方大平原作战补给方便,且能避开机动力占优势的日军。而且上海是国际大都市,有外国租界,在这开战极有可能引起大国势力的干涉,如果打的好,可能在外国调停下赢得一个光荣的和平。进而挫败日军对华北的野心。这对相对弱小的中国来说是极为有利的。
这样中日双方在上海一地不断投入军队,与日军作战的中国守军[2]此役国民党方面先后投入78个师、7个独立旅、3个暂编旅、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炮兵7团、财政部税警总团、宪兵1个团、上海市保安总团、上海市警察总队、江苏省保安团4个团,3队海军舰队,兵力总数在75万人以上。日军投入5个师团1个旅团达20万人,鏖战两个月后,日军的依靠强大的火力突破中国军队防线,但此时中国虽败而不乱,10月20日,日军秘密组建第10军准备对中国军队实行大包围,11月5日日军第10军10万人在金山卫登陆,蒋介石因幻想九国公约签字国的干涉,拖延了撤退时机,但此时西方国家绥靖之风盛行,称中国军队主动在上海非军事区挑起战争为破坏和平,对中国的要求置之不理。几天后日军包围网即将形成,前线中国军队大乱,部分部队为避免被围已经自行组织撤退。蒋介石仍死抱着对国联不切实际的幻想,迟迟不肯下令后撤,他表示只要我们在上海继续顶下去,相信“九国公约”国家会出面制裁日本,此时此刻还在做梦。白崇禧告诉他,前方将士听到日军登陆消息后人心惶惶,有的部队已经出现混乱,大有控制不住之趋势,再不撤退70万人只有白朱宣咸作品《战火》白等死了。于是蒋介石不再坚持,不得不同意撤退,在撤退过程前,又没有讲明各部队撤退顺序。三四十万中国将士挤在几条公路上,被日军空军轰炸,为此也付出了惨痛代价。大撤退变成了大溃逃,数十万将士在撤往南京时分散,为南京保卫战的失利埋下伏笔。12万守军各自为战,无法统一作战,数天南京就告陷。
这次淞沪会战,中国虽然战败了,付出了极其昂贵的代价。但为中国民族工业内迁争取了时间。它让世界清楚地看到中国政府的立场:不再等待日本“和平”地将其领土一块一块地征服侵吞,也证明了中国绝不会向日本投降。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优手游提供的请详细介绍抗日战争著名战役——淞沪会战?详细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