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把兵家与奇谋划等号,而忽视治军的本事?(兵家把什么作为思考战争问题的逻辑起点)

优优 143

为什么要把兵家与奇谋划等号,而忽视治军的本事?

一,为什么要把兵家与奇谋划等号,而忽视治军的本事?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时间越长,平庸平常,一犯错大家都会看见。闪电雷鸣,不关注都会知道。武庙十哲,文人无聊的排坐位游戏,证明知道的比赵括多。

完美无缺的人没有,知道扬长避短能人高人。

二,兵家之要,在于出奇

我们先纠正一个问题,题主或许存在一些误解,因为从古至今,在真实的战场和战争智慧中没有任何人会把兵家和奇谋划等号,之所以存在这个误解,是因为大多数小说和电视剧的错误引导。

就好像在《三国演义》之中,没有重点描述治军的智慧,而是烘托每个人的奇谋战略技巧,比如说:诸葛亮用兵如神,善于借东风,草船借箭等等。

这只是小说和电视剧造成的假象,不管是古代还是如今,兵家的重点都放在了重视治军的本领上面,这在《孙子兵法》中就可以找到一个很好的答案。

《孙子兵法》是中国最伟大的兵书,也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兵书,它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后来也被广泛地运用于军事,政治,经济等领域之中。

《孙子兵法》这本书不仅在中国,甚至在世界上都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这本书的开篇就有这样一句话: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这句话的意思就说:

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心到军民生死,国家存亡,不能不认真研讨。

所以,要从五个方面,通过敌我双方七种情况的比较,来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这五个方面分别是:政治,天时,地利,将领,法制。

所谓政治,就是民众和君主的意愿是否一致,就是君将是否齐心,将士是否愿意为君主而死,而不畏艰险;天时,就是指气候的变化情况对于战争是否有利;地利,就是指征战路途的远近,地势的险峻和平坦,对于战争是否有利;将领,就是指将军的才能,仁德,威严等等;法治,就是指部队组织编制的建设,各级将领的管理和军资和军需物资的掌管等。

在《孙子兵法》中讲述了战争的五个重点,而所有的奇谋划策,都要以这五个重点作为基础。

奇谋划策固然重要,但如果失去了这5种基础,只能算作小聪明,就好像一个人做事一样,公司里面招了100个人,如果领导连这100个人都管理不好,就算有一个优秀的项目给他,他也做不出模样出来。

团队是一个公司发展的前提,团队的秩序就是公司发展的灵魂,所以不要轻信那些电视剧和小说的误导,而忽略了事物的本质。

《孙子兵法》对于战争中的奇谋也有介绍,其中有这样一句话:兵者,诡道也。

所谓“诡道”,就是指军事活动充满了诡诈之机变,计谋与秘策等等,这个原理揭示了战争的本质。

战争本身就是多变和充满狡诈的,因为你永远不知道敌方如何出招,就好像下象棋一样,你永远不知道对手的下一步会怎么走,所以在战争之中军事力量是基础,除了斗力之外还要斗智慧。

所以这就造成了一个假象,我们总认为在军事方面,策略比治军本身重要,能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我们才能从这种误解之中跳出来。

而且当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之后,在自己做事的过程中也会有不一样的智慧,那就是做事的时候德行学问都是自己的基础,智力只是一种辅助,没有基础,智力反而会成为小聪明,成为自己好高骛远的资本,这样的人生只会以败局收场。

反之,修养自己的德行和学问,在德行学问充分完善的同时,来完成自己的目标,才能够得到一个好的结局。

三,兵家提倡什么

治兵、与用兵是一体的,兵家精髓在于:

第一,治兵。

兵家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第二,用兵。

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

  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

第三,诸葛亮偶有小胜,难抵战略愚蠢,穷兵黩武耗尽蜀国民心,实为蜀国败亡的罪魁祸首。夷陵之战败在粮草不济,是皆诸葛亮之过也。而南征功劳全在李恢之力,六出祁山皆败。

陈寿评价诸葛亮: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司马懿评价诸葛亮: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

四,何为兵家

《孙子兵法》有云:“夫战者,以正合,以奇胜。”这里的“奇”不是指奇谋,而是“余奇”,也就是大部队开始交战后,手里留下的机动预备力量。正兵是堂堂正正接战的先出之兵,奇兵则是作为筹码的后出之兵。所谓的奇谋并不那么重要,兵家仍当以堂堂正正阵势为主,以奇谋为辅,反过来做就是本末倒置了。

五,兵家以谁为代表探讨什么理论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兵家学说,是诸子百家里唯一贯穿了整个中国社会历史的学说,同时也是全世界所共同拥有的一份文化。

说起来,把兵家与奇谋划等号,其功劳,或者说责任,我个人认为很大程度上归于《三国演义》,提起这部古典文学名著,人们会很自然的首先联想到奇谋妙计,阴谋诡计,甚至很多与三国有关的典故、俗语、歇后语的起源,都与战争有关,比如"舌战群儒","空城计","刘备摔孩子——邀买人心"等等。鉴于对战斗的过程的描述更能引发人们了解的渴望,这是兵家比较能引起人们好奇心的一面。而整军、治军则属于比较枯燥的一面,就像我们面对一道菜,更多的注意力会集中在品尝的体验里,而不会去注意厨师用了多久学技术,又花了多长时间制作这道菜。所以,其实并不一定是人们故意把兵家和奇谋联系在一起,而是由于治军属于专业性比较强的操作,而其效果在古代又会比较多的在战争中才得以表现出来,看不到的自然不会评价。比如,宋代金兵曾感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但是要让人说说与岳飞和岳家军有关的故事,"武穆遗书","牛头山救驾","大破铁浮图","朱仙镇大捷",除了武穆遗书能跟治军扯上关系,其余的都是奇谋武功(武穆遗书也是),所以,把兵家与奇谋划等号而忽视其治军的本事,根本上说,一是不了解,二是不懂。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优手游提供的为什么要把兵家与奇谋划等号,而忽视治军的本事?详细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折扣手游手游

折扣手游手游

最低折扣游戏盒子

下载游戏折扣

扫描二维码下载